众所周知,我国东、西部的人口和经济发展存在着日趋严重的不均衡: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速度快,人才聚集;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低•速度慢,人才匮乏不仅如此,我们还发现另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各省的省会城市或沿海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才聚集,而同省的其他中小城市却相差很远以我国
目前最大的直辖市重庆为例,除了原重庆市区经济比较发达外,周围的县城、山区经济却相当落后造成这种人口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很多,其中高等教育的空间布局是一个重要的相关因素在当前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对于调整高等教育在全国的分布,学术界普遍认为应当大力加强西部的高等教育。例如,一种观点认为东西部高等教育的规模相差太大,因此要加大对西部的投资力度。另一种观点从西部11省(陕西、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四川、广西、云南•青海•贵州、西藏)1市(重庆市)与其它东中部省市的比较中,认为西部省市的高等教育相对人口处于劣势,因此也是要加大高教的投入[1]。的确,理顺高等教育空间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对解决区域不均衡发展会起到积极作甩然而,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特点,无论是教育界还是地理学界,至今鲜有专家进行过比较系统•详细的研究因此,本文将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空间分布(包括中东西部和行政区划内)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索,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我国高校地理空间分布的主要特征,并就调整高等教育布局提出相应建议。
1分析工具及数据处理
本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高等教育、人口、经济、城市的资料进行系统化的定量分柝GIS是自地图产生后,地学界研究方法的又一次革命它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综合运用了多门学科,将传统研究方法无法或很难实现的空间分析试验变为现实在以下的分析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由北京大学城环系开发的CITYSTAR(GIS开发应用系统)及EXCEL作为分析工具
本研究首先涉及衡量高等教育规模的指标选择该指标一般采用高校数目或高校在校学生数。由于我国高校之间的规模差别较大,对于反映究竟能提供多少受高等教育机会这一特征,高校数目不如高校在校学生数更具说服力,为此,本文采用高校在校学生数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规模的指标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分析过程中所用到的基础数据,包括高教、人口、经济各方面的所有数据,均取自《中国城市经济年鉴1997。由于高等教育机构完全分布在城镇,因此本文的研究是以城镇为基础进行的。被分为第一级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第二级的城市有哈尔滨、长春、沈阳、天津•重庆成都广州等城市。如果将大小不同的圆点分别对应不同级别的城市,并标识在全国地图上,则图上点状符号密集的地区为拥有高等教育规模较大的地区,而点状符号稀疏的地区为拥有高等教育规模较小的地区。该图把中国高等教育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非常直观地表现出来
单从绝对数量来看,东部沿海地区高等教育规模较大的城市非常密集,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为稀疏(其中,宁夏和青海各只有一个点)全国范围内高等教育集中于人口规模较高的大型城市。从分析结果看,高等教育规模在东部的确要比中西部密集,但这指的是绝对量的密集下面我们将从相对量的角度作进一步的分柝
2.高等教育相对规模的空间分布首先,建立数字化中国城市图(点图,系统按照自身坐标系统为输入的城市“点”赋予的一对坐标值),并为输入的每个城市赋予唯一的系统特征码;然后通过对应的特征码将获得的有关高教人口、经济、城市的资料等数据与CITYSTAR中的城市图进行内部链接,获得带有链接数据库的中国城市图层
其次,引入城市重心权重系统■城市重心权重系统又可以称之为平均权重系统,即仅以城市的数目作为确定权重的依据。所求的城市重心的坐标计算方法为:各个城市的空间坐标值前面所提到的系统按照自身坐标系统为输入的每一个城市所赋予的坐标值)与该城市的权重值乘积之总租(1)四个重心相距不远基本位于中国地图的中心偏东地区,几乎都落在河南省境内(只有经济重心稍微偏东,处于河南和安徽的交界处)
(2)以人口重心为基点,从南北向来说,高等教育重心偏北,经济重心偏南。这是因为北方有一批高教规模较大的大型城市,并且有我国最大的文化中心一一北京;而南方一直是以经济发展领先一步著称,有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及一批经济十分活跃的大中型城市,如广州、深圳、温州等。
(3)以人口重心为基点,从东西向来说,高等教育重心基本与人口重心位于同一经线,但经济重心则更偏东
以上分析表明,以人口重心为基准点来看,中国的城市重心'•经济重心和高教重心相距不远,说明人口分布、城市分布、经济分布与高等教育分布之间高度相关。同时,与人口重心相比,高等教育重心偏北,反映我国北方高等教育相对人口分布更加发达经济重心偏东南,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更加集中在东南部
而高教重心与人口重心基本在同一经线的事实表明,宏观上,高等教育的分布相对人口而言并不存在东西部之间的差距换句话说,高等教育在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只是东西部人口之间差距的反映把人口因素考虑进来以后,高等教育在东西部之间的差
距就没有了。同时,高教重心位于经济重心西面,说明中西部城市相对东部城市,高教相对经济的分布反而具有一定的优势。
以上关于高等教育相对空间分布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高等教育在东西部的分布上,相对于人口与经济,西部并不处于劣势。这一结论与己被普遍接受的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落后的观点似乎是大相径庭的但是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西部高等教育并不处于劣势是指相对于西部的人口与经济来说并不处于劣势,而西部缺乏高等教育这一观点是基于高等教育绝对量分布不均得出的。
如果西部缺乏高等教育的观点与我国高等教育空间的实际分布状况不符,那么我国高等教育的空间分布就不存在问题了吗?否!我们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不是体现在东西部之间,而是反映在不同的行政区之间和行政区内主要城市和其他地方之间。
三、我国高等教育各行政区划内城市分布特点
为了讨论的方便,本文对代表地理空间的行政区划略作调整:将北京、天律河北省合并为京津地区,将上海和江苏省合并为沪苏地区,重庆仍然作为四川省的一个市,由此全国被划为27个行政区划单位(因无台湾省资料,所以不包括台湾)
1.分析指标及算法
本文在针对行政区划内城市分布特点的分析中使用了以下几个分析指标首位规模:指在各行政区划范围内,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城市(首位城市)所拥有的在校学生数。该指标用于表征该行政区划内城市高教规模的级别首位比:首位规模与该城市所在的行政区划内所有高校在校学生数的比值。该指标用以表征该行政区划高校在校学生在首位城市的集聚程度
分布系数1类似衡量贫富差异程度的基尼系数,是衡量各个行政区划范围内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与人口分布相应情况的比值,表征两者分布间的平衡程度。系数越大说明两者分布越不均衡。由于各个高校的规模相差较大,所以我们采用各个城市高校在校学生总数,而不是高校数目,来间接反映该城市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系数2是高教资源相对经济的分布系数,表征高教与经济分布间的平衡程度。与分布系数1相似,只是将“人口”改为“经济”。分布系数1主要反映的是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于人口的分布程度,分布系数2主要反映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于经济的分布程度这两个系数与首位比一起,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在各行政区内的分布状况从表1中可以看出,除青海省外,绝大多数行政区的分布系数1在0.5-0.6之间,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各行政区内相对于人口分布高等教育资源分布贫富不均的现象比较严重,与首位比反映的情况基本相符但是,有趣的是青海省虽然出现首位比为1的情况,其分布系数1确为最低,只有0.11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青海省主要人口都集中在省会西宁。分布系数2多数在0.3-0.4之间,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各行政区内相对经济发展水平而言高等教育的资源分布比较均7衡
总的来说,各个行政区划的高教等级相差较大,高等教育在首位城市集聚程度的差别也较大,各个行政区划内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于人口分布不均衡的现象比较严重由此,我们得出高等教育空间分布的第二个特点,即相对人口来说,高等教育严重集中于少数几个甚至一个最大型的城市,在个别省有的地级市甚至还没有高等教育。在全国600多个县级市中还有300个左右的县级市没有高等教育。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教育在空间分布上的两个最为显著的特点是:第一,从全国范围来看,高等教育并不存在东、西部分布的严重不均衡第二,从全国各个行政区划角度分析,各个区内高等教育的空间分布则存在严重的不均衡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指的高等教育均衡或是不均衡主要是相对于人口分布状况、经济水平来说的。针对高教布局调整问题,本文提出了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一,高等教育究竟是否缺乏以绝对量还是相对量的分布为衡量的标准?第二,调整高等教育的布局是不是应当从均衡行政区划,即相对小的区域入手呢?
四、我国高等教育空间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分布实态的形成主要受以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历史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就己建立了205所大学,分别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或是具有显赫地位的中心城市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将大学变成国有,但是并没有
改变这些大学的原来分布状态,大部分大学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同时,政府又新设立一批大学,由教育部统一管理,这些大学都分布在各大行政区的领导机关所在地(如华北的京津、华东的沪宁、东北的沈阳、西北的西安、西南的成渝、中南的武汉),这对后来我国高等教育高度集中分布的格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尽管后来国家又进行了多次调整,但基本的格局并没有实质性变化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分布受行政因素的影响很大
第二,经济的原因出于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政治考虑,我国政府在中西部地区设立了一批院校,并加大了在那里的教育投入但是,尽管西部的高等教育发展超出了与经济情况相应的水平,西部地区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却不愿意在西部工作,东部的大学生也不肯到西部工作,甚至西部优秀的高中生都外流到东部,造成东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
五、结论与建议
1.高等教育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可分为两个方面:区域物质文明发展的智力源和区域精神文明的辐射源高等教育作为智力源的作用主要为区域培养适应区域发展的各方面人才,而高等教育作为辐射源的作用主要通过为区域提供各种服务,带动整个区域内居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国内外众多的事例说明,高等院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十分显著地方不仅可以优先利用高校的研究成果,使用高校的人才;高校还可以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当地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有利于高校所在地区扩大国际、国内合作交流、聚集人才、改善投资环境等等。
美国社区大学为地方服务的成功经验就是很好的例证。据统计,美国目前有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3638所,而作为普及型高等教育的社区学院和各种技术学院多达2000余所,占美国高校总数的55%社区学院视社会发展需求为己任,其最大特点就是面向市场,灵活办学。从专业设置到教学内容的确定,从招生范围到课时安排、学制年限的确定等,都取决于学生的需求现在社区学院己经成为美国中学后教育中心、转学教育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扫盲教育和成人教育中心双语教育中心、补习教育中心'•转业教育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和精神文化生活中心,在美国高等教育体制中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确立了自己稳固的地位2高等教育对于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高等学校作为智力源的功能似乎并不很强,因为这些地区本身发展比较快,对人才的吸引力大,其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可以通过人才的引进来解决。比如广东省有的中小城市,每年有40%的人才依靠外部提供应该说,人才流动是有利于区域间交流与合作的,但人才流动同样也要付出成本,特别是一些专业性不是很强的普通人才的大量流动,所需成本相对较高。如果当地的高等学校能针对自身发展培养了解当地、适应当地的专业人才,必将进一步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在发达地区人们的物质生活己经达到较高水平的时候,高等教育作为辐射源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要之后,对于精神的需求变得日益迫切起来高等学校提供的各种知识型产品服务将满足这种日趋高涨的精神需求
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高等教育作为智力源将对当地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当地无法自力更生地培养各类人才,同时又不像发达地区具有对人才的吸引力。如果当地能通过自己的高等学校培养对当地经济、文化、社会有很强认同感的人才,则对改变地区经济不发达状况起到决定性作甩作为辐射源,高等学校起到的作用也将十分重要,因为经济不发达地区,其文化思想观念相对落后,这些因素对于当地经济发展有相当的制约作用,而一个区域内文化、思想、观念的普遍更新会导致当地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因此,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发展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那些还没有一所高等学校的地区的高等教育的任务十分紧迫
3.建议
(1)在目前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不宜再强调平衡中西部的高等教育投入因为从全国范围来看,中西部高等教育相对于人口经济的分布并不处于劣势中西部并不是缺乏高等教育的量,而是缺乏高等教育的质,以及缺乏使人才“留得住,用得上”的机制。胡鞍钢等学者在对东中西部知识发展水平的比较中就发现,西部的吸收知识能力(教育)是知识发展中东西部差距最小的领域而获取知识的能力及交流知识的能力,西部则远远落后于东部如何充分开发现有高等教育的潜能,如何为西部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人才发挥,人才吸引的舒适氛围,这将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努力的方向。
(2)我国高等教育分布的调整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尚无高等教育或高等教育十分薄弱的中小城市及县级市。因为高等教育相对人口、经济高度集中地分布在少数超大型城市,对于区域间的均衡发展也十分不利。在未来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中有三种选择:第一,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城市及县级市,条件具备的,可独立増设一所综合性地方专科学院第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小城市及县级市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与临近的本科高校联合办学,在本地建立其分校。第三,还可以采取在原有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扩建成综合性的地方专科学院对于一座小城市及县级市,至少保证有一所综合性的地方高等专科院校。
(3)中西部的高等教育投资应集中在改善高等教育的质量上,同时要将教育发展目标同地区发展战略结合起来,重点培养适应当地需要、认同当地发展的各类人才为了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及更好地为地方建设服务,应建立起社会和行业监督机制。比如在高教系统内,不同的学科建立各自的专家评审团,通过对各个高校的定期考察及评审结果的公开和执行,保证其质量及适应地方需要。
(4)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尽量在人才政策上给于倾斜将重心放在制度创新上,创造更适合各类人才施展身手的外部环境,变革过去不利于人才成长,留不住人才的僵化机制西部地区对培养出的人才进行充分的激励与开发,并且能吸引到合适的外部人才,使得开发西部所需的各路人才都能“留得住,用得上”。比如建立多种西部人才基金,为其他区域前往西部及西部当地培养的人才工作•生活、创业提供优惠的软硬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