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高校辅导员主体成长规划研究

2015-12-15 11: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高校辅导员主体成长是指辅导员主体的角色认知、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发展和成熟,是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本文从高校辅导员角色自我觉知的实现、高校辅导员心理成长的实现以及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实现三个方面对高校辅导员主体成长规划展开研究,并进而提出具体的举措从而实现高校辅导员主体成长规划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主体研究;成长规划
      “成长”,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生长而成熟、长成;向成熟的阶段发展、生长。”①高校辅导员主体成长是指辅导员主体的角色认知、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发展和成熟,是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其中,角色自我觉知是实现辅导员主体成长的前提基础;心理成长是高校辅导员主体成长的内在支撑;专业发展是高校辅导员主体成长的客观动力。本文将分别对角色自我觉知、心理成长及专业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科学把握高校辅导员主体成长的规划。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自我觉知的实现
  Rollo May(1953)认为,自我觉知是“作为一个人”很重要的能力。高校辅导员,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人”,更是作为一名人师,所以应当具有更为敏锐的自我觉知。基于辅导员角色自我觉知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推动辅导员角色自我觉知的实现,应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角色认知提高
    角色认知提高是实现辅导员角色自我觉知的首要条件和基础。著名心理学家米德强调,角色意识是影响个体角色扮演的关键因素。辅导员如何认识自身角色、具有什么样的角色意识,就倾向于表现出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为此,高校可通过完善辅导员三项机制,强化辅导员的角色意识。
    一是完善辅导员培训与科研机制,建立分属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加强辅导员对国家关于辅导员政策的及辅导员相关理论与知识的学习,增强辅导员角色认知;二是完善辅导员激励机制,如进行物质奖励,给予政治表彰,送出去短期交流学习,长期的学历进修等,以及用“多元化尊重、不断发展的机会等内在奖酬”激励辅导员;三是完善辅导员评价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促进辅导员角色知觉的形成。
    (二)角色情感培育
  角色情感是推动辅导员实现角色自我觉知的内在定向和动力系统。一方面是因为人与人的交往过程是借助情感来确定其选择方向。用吉塔连科的话说,“现代心理学已经证明,人在交往过程中是以激情定向。”②另一方面是因为,情绪对认知具有动机性的反馈作用,情绪和情感在认识活动中主要有驱动性、选择性和调控性等功能。
   (三)角色的实践与“反思”
  高校可通过打造角色训练项目等为辅导员搭建角色实践平台,促进辅导员自觉进入角色,自觉地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方向努力。角色训练,是指培养一个人具备按照角色期望来行动的能力过程。它利用学习理论的假设:个体的行为可以通过实践、指导和强化来改变。强调在不同的情景中对人们进行训练。基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辅导员需要接受一定的角色训练。针对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会碰到的各种各样典型问题,设计相应的角色训练项目,如“与学生首次见面班会训练”等,通过讨论、示范和角色互换,吸引辅导员参与进来,加强其在各种情境中的自发性和角色灵活性,以专业化的标准不断提高辅导员的角色技能,为辅导员角色自我觉知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成长的实现
  心理成长是高校辅导员主体成长的基础内容,也是辅导员主体成长的必然结果和主要标志。关注高校辅导员心理成长,注重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完善是高校辅导员主体论研究的新视点。
  首先,要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认知是个体在认识方面的能力。辅导员良好的认知品质主要变现为,敏锐的观察力和批判力、良好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灵活的思维力和独特的创造力。
  其次,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最能体现和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积极与他人真诚地沟通。]
  再次,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即辅导员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最后,要能够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心理健康的辅导员所思、所言、所行协调一致,具有积极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在学生工作中,辅导员能够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具有诚信、正直、善良、热情、廉洁、道德高尚、为人师表、公正无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等角色特征。
  三、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实现
  专业发展是高校辅导员主体成长的核心内容,是高校辅导员主体在社会中获取生存资料、满足精神需求的重要条件。它既是一个贯穿其职业生涯始终的连续过程,也是一个外在价值教育引导下的自主成长的过程。
  一是培养辅导员经验生成能力。经验是人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在自身或他人的实践、行为和活动中习得的知识或技能。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对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的认知,也是先看到这些问题的表象及某一方面,进而产生感觉和印象,即高校辅导员的感性认识,再将这些感性认识自觉积累、总结,进而形成初步经验。
  二是加强辅导员工作反思能力。反思能力是指主体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或某些历史过程进行反省审视的能力。加强经验反思能力是辅导员由工作经验升华为理论认识的必要条件。增强辅导员经验反思能力关键在于提高辅导员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以及经验提纯能力。具体而言,思考能力是辅导员针对先前生成的经验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的能力,联想能力是辅导员由一类工作经验而泛化、联想与之有关的其他工作的能力,提纯能力是指辅导员对经验的判断、过滤、总结的能力。
  三是增强辅导员工作创新能力。辅导员工作创新能力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能力,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和进步对辅导员素质提出的崭新要求。增强辅导员工作创新能力关键是要提高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辅导员与工作对象互动过程中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是辅导员有效地组织和利用资源,完成工作目标的能力,而创造能力则是指辅导员善于运用他 人与自身的经验或理论知识并以新的内容、方法和形式来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海春主编《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教程》,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 许国彬、陈宇红主编《高校辅导员心理调适教程》,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张文强:《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73-174页。
② 朱小曼:《情感教育论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