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2015-12-15 11: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本文从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学科竞赛取得的成果入手,指出了学科竞赛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以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为依据,提出把学科竞赛作一个载体,促进实践教学和课程体系的发展,完善以竞赛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和考核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能力;载体;浙江农林大学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各个学科乃至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不同类别的学科竞赛,竞赛目的不同,组织者不同。高等学校怎样在把学科竞赛组织好的基础上精确掌握学科竞赛的功能定位;在完善学科竞赛持续发展的同时怎样使其在学生创新培养时发挥较大作用等问题,需要我们去分析和探索,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于教师而言,他们在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知识面和实践经验的相互补充使教师的业务素质很快提升,加快了学院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
二 学院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学院在取得学科竞赛可喜成绩的同时,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科竞赛的思想意识。传统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尤其在大一新生中,被动学习的现象更加严重,大部分的学生并不清楚自己在大学阶段应该要学到什么更不知道应该要怎么学习,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拟采取:以学科竞赛作为切入点,尽早培养学生主动设计问题及求解问题的意识。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光靠老师在课堂上讲是不够的,通过近年在学生当中影响广泛的学科竞赛协会的运作可起到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具体的措施是:在大一新生中招收协会会员?竞赛教练讲座、外聘教练或优秀队员讲座、高年级校内优秀队员讲座?吸收部分会员参加各类型学科竞赛,吸收部分会员参加项目开发。
  (2)专业知识学习与学科竞赛的协调一致问题。学科竞赛为培养目标服务,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针对不同专业教学要求以及不同年级课程情况,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实践、课程教学成绩评定等结合起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项目并进行完善。
  (3)竞赛师资的短缺问题。学科竞赛工作开展的动力在于教师与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吸引与鼓励大学生参加竞赛,能力提高是学科竞赛的主要目的。同时,学科竞赛工作的成功与良好成绩的获得,主要依靠广大教师的不懈指导。
  (4)优秀生源的匮乏问题。近年来,随着学科竞赛及科研、工程项目数量的增多,出现了优秀生源短缺问题,导致优秀生源任务繁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科竞赛及项目开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对大面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利的。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措施:通过学科竞赛协会多层次选拔生源,一部分学生做为学科竞赛参赛队员或是储备队员;一部分推荐到项目队伍从事项目开发。
三 更好的发挥学科竞赛功能的几点建议和举措
  (1)完善竞赛实践平台。根据竞赛题目的变化情况,每年持续补充程序设计竞赛在线评判系统的练习题库;改善电子元器件;根据竞赛要求,重新购买或完善嵌入式系统设计平台,机器人竞赛开发系统等。
  (2)建立“多元化”的竞赛指导团队。建立包括校内教师 ,校内高年级优秀队员,校外教师,校外优秀队员等在内的竞赛指导团队。其中校内指导教师队伍相对固定,其他人员则根据情况每年进行适度替换。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竞赛师资短缺矛盾,同时多元化多层次队伍将提供给队员更加丰富的信息来源。
  (3)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两门最重要的基础课程:C语言和数据结构,对专业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与其相关的各种专业学科竞赛也有非常大的影响。改革这两门课程将成为推动专业学习及学科竞赛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具体措施: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改革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核心课程的授课质量评价模式→改革核心课程的考核模式→制定核心课程教学奖励制度。
  (4)成立竞赛协会。成立与专业培养密切相关的各类竞赛协会,制定协会规章制度:宣传、会员招收、活动开展、会员发展计划等。协会主要会员及竞赛指导教师团队通过系列讲座及实践操作方式指导会员了解各项竞赛及入门要求。具体的措施是:成立与专业培养关系密切且影响面大的竞赛协会→在大一新生中招收协会会员→协会主要会员及指导教师团队讲座→选拔部分会员参加各类型学科竞赛,选拔部分会员参加项目开发。
  (5)“阶梯式”的参赛队伍建设。每年在大一新生中吸收正式队员及后备队员,有条件的情况下新生单独组织队伍,达到竞赛资格前提下优先考虑选拔低年级学生参赛,优化参赛队伍结构,保证参赛队员在高年级和低年级之间的合理分布,同时保证了竞赛成绩的稳定性和长效性。
四 小结
  实践证明,开展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能弥补计算机相关专业实践教学不足和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5]。
  总之,树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质量核心的创新教育理念;构建由学科竞赛带动地以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竞赛活动中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创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学科竞赛中学会做人和做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达到以学科竞赛带动学科发展,促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学科竞赛促进教学体系改革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C].北京,2007(1):3-4.
[2]陈天虹.从大学生结构竞赛看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5,17(4):298-300.
[3]黄跃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艺术教育[J].高教探索,2006(5):76-78.
[4]蒋柏焰.浅议高校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的构建[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73-74.
[5]席新铭,胡刚刚,杨志平.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验教学体制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9):110-11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