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大学生就业与诚信问题

2015-12-15 11: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随着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但同时,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诚信现象时常发生。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更是个人立身、立行、立业的发展前提和品质保障。因此,高校要把毕业生诚信问题作为毕业生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之一。

关键词:诚信;大学生;就业

一、 大学生就业中常见的诚信问题及原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形势相对严峻。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出现诚信缺失行为,对学生自己、学校及用人单位都造成不良影响。大学毕业生经过十几年寒窗苦读后,他们积极渴望投入社会实践,参加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了谋取满意的工作岗位,有的毕业生罔顾诚信与道德,扰乱正常的就业秩序,破坏学校与自己的信誉,影响就业工作的正常开展。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不诚信现象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自荐材料造假屡见不鲜
     在求职过程中,有些毕业生为了谋求理想的就业单位,向招聘单位提供虚假的自荐材料。一些毕业生在就业推荐表的填写上避重就轻,夸大介绍自己的真实情况,夸大自己的能力,美化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实习工作经历,甚至向就业单位提供虚假成绩及假三好学生、优秀学干、十佳毕业生等个人奖励或资格证书等相关证明。
2、 毁约情况司空见惯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毕业生内心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有的毕业生在就业时盲目的选择就业单位,或是怀有错误的就业观念,为求保底,先与一家不是很理想的工作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在已经签约的情况下继续穿梭于各大人才招聘会应聘,寻找到更合适的工作单位后,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与之前签订协议的单位进行解约。
3、 用人单位条件苛刻
  随着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连年增加为用人单位扩大了挑选的空间。部分用人单位盲目抬高招聘条件。一些用人单位不按需求选拔毕业生,而是一味追求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非硕士生、博士生不要,非“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不要,非成绩排名前三名不要,这些硬性条条框框使许多大学生连被选择的机会都没有,直接拒之门外,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造成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到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因为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学校诚信机制不健全。一些大学生对诚信问题丝毫不重视。在大学校园里,考试作弊、欠缴学杂费、贷款逾期不还等情况屡见不鲜。大学生对诚信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没有上升到法律高度,高校关注的重心侧重于学生“违纪”而忽略了对诚信的教育和指导,使得部分学生以伪装自己作为求职手段。其次是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将就业率与高校的学科设置、专业调整和招生人数相挂钩。部分高校承受不住就业的“重压”,为求高就业率而忽视教育质量,违背管理机构的施政理念,造成学风不正,诚信丧失的局面。与此同时,部分招聘单位只考虑自身利益,缺乏责任感,对学生、学校和社会造成恶劣影响。再次是监管机制不完善。目前暂无对大学生就业领域的诚信缺失行为进行有效监管的部门和制度,失信者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

二、 有效预防与控制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对策

1、加强诚信教育,完善监管制度
  在高校校园中营造诚信文化氛围,通过舆论导向、教育管理、学生活动等方式在广大学生中根植科学的道德价值认知体系。提倡公平竞争的精神,提高学生自我修养。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主体意识,更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优秀学干的示范作用,开展自我诚信教育活动,增强诚信教育的效果高校在就业推荐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将毕业生情况客观、全面地介绍给用人单位,完善对毕业生就业行为的管理,加大监管力度。建立起大学生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并设立相应的奖惩措施,激励诚信行为,促进诚信就业。
2、加强就业指导,走出应聘误区
    要让大学生正确理解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机制。用人单位招聘的目的在于找到适合单位文化氛围,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才,而不是盲目比较学历和资格证书。毕业生应如实填写毕业生推荐表和登记表,慎重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同时,对毕业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就业协议书的签订是一种法律行为,违反协议须承担违约责任。   
3、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走出去。主动与社会各部门。就业单位,学生家长密切联系,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从而减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就业的诚信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斌.浅谈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问题[J].大学生就业,2002(8).
[2]郭志平.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的对策思考[J].高教论坛,2008(3).
[3]安之.大学生诚信倡议,诚信求学,诚信就业[N].河北日报,2006-04-05
[4]张向前.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