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登州位于山东北部,地理位置极其险峻,为历朝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其位置与辽东半岛形成掎角之势,成为巩固京师的重要地域。登州在明朝的的海防建设与此时倭寇的进犯有着直接的关系,倭寇在山东的抢掠行为日趋猖獗,大肆的烧杀抢掠使得明朝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登州的海防建设。
关键词:登州;海禁;卫所;登州营
登州位于山东北部,地理位置极其险峻,为历朝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其位置与辽东半岛形成掎角之势,成为巩固京师的重要地域。《大清一统治》中提到登州“僻在东陲。三面距海。虽土田窄狭。而利擅鱼盐”;又言其“北约大海,可作辽左襟喉。南出成山,足控江淮门户。”《文獻通考》言“登州三面距海,爲京枓I屏”。险峻的地理位置为登州的海防建设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一、明朝初期登州海防形势
登州在明朝的的海防建设与此时倭寇的进犯有着直接的关系,“寇成山卫,白峯头寨、罗山寨及大嵩草岛、嘴山、羊山寨、阴岛、张家庄以次被掠。”“永乐六年倭贼击破宁海卫,杀掠甚重,指挥赵铭以失机被刑。”[1]倭寇在山东的抢掠行为日趋猖獗,大肆的烧杀抢掠使得明朝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登州的海防建设。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太祖派信国公汤和巡视沿海布防。十九年(1386年),又采纳方鸣谦的建议,“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则不得傅岸。近海民四丁籍一,以为军戍守之,可无烦客兵也”,[2]“委派方鸣谦随同汤和前往沿海,筹划海防事宜,并形成了明初“水陆兼备”、“近海歼敌”的海防政策”。[3]
二、 加强登州海防建设措施
1.海禁措施施行
海禁政策在明太祖朱元璋开朝之时便定位祖训并一直延续下去,“四年禁沿海民私出海”,“片板不許下海”。[4]海禁政策其目的之一在于将外患抵制于海外,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沿海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海禁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倭寇的侵犯,但是这种政策的长久实行不仅没有抵制倭患反而因为断绝了倭寇的经济来源而促进了倭寇的进犯,“而後海禁漸嚴,倭冦乏食,海冦由之以起”。[5]这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政策更不可能彻底深入的施行下去,纵使政府一再颁发海禁禁令也无法抵制沿海居民私下的海上交易,这也成为了倭患在明朝日趋严重的一个原因。
2.实行卫所制度
洪武元年,朱元璋采纳刘基的建议,在全国上下,自京师至地方都建立卫、所两级军队组织,以实现拱卫京师与守护地方的目的。“度要害地,系一郡者所设,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成军。”[6]。登州在明朝时作为重要的军事要地及抗倭最前线,加强其军事能力是首要的任务,政府通过卫所制度的确立加强了对于各个区域管理,据《筹海图编》记载,登州共设靖海卫、宁海卫等12个卫所,这些卫所的设立犬牙交错,形成相互支援相互支撑的形势,正是这些卫所的建立极大的抵制了倭寇的进犯。在建立卫所的同时扩大屯田及设置指挥人员来为其做好后勤保障,《光绪增修登州府志》记载“知府周斌奏改守卫千户所升为登州卫,置指挥十九员,屯田一百八十三顷五十亩左右,中前后,中左,中右七所正副千户三十员,百户七十员(大率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千一百二十人为一千户,百十二人为一百户,所领五十人者为总旗,十人者为小旗,分中右所百户于黄河寨,刘家庄,各三原解宋寨,四员俱为百户所,建备倭城。”
3.沿海巡检司及堡垒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加强海上管理及增强抵御倭寇进犯的能力,明政府在登州设立了大量的巡检司及军事堡垒,《筹海图编》记载登州设立赤山寨、温泉镇、辛汪寨等10个巡检司。在这些卫所及巡检司建立沿海墪堡145个。“巡检司是地方武装,多设置在风帆浪泊往来冲集要害之处,牙钩股附,气势相犄角。明代沿袭前代,于关隘要地设巡检司,以补充正规军卫所力量不足,归属州、县指挥。虽说巡检司的职责是维护地方治安,但在沿海地区也负有海防责任”[7]。明代修建的城堡还是起到了相当大的御敌作用的,这是因为其于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吻合的,倭寇刀剑虽然锋利但是却不能与坚固的城墙相比。火器虽然在这一时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是其开发水平有限,也不足以对坚固的城墙构成致命的威胁。所以明朝初期所建城堡还是有效的防御措施。这些设施对于抵制倭寇在登州的进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加强军队建设
军队建设对于登州的海防建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坚固的堡垒不能守卫海疆,只有拥有强大的军事队伍及水师力量才能抵御来自海上倭寇的威胁,明朝政府在这上面也极其的重视,数次加强登州的军队力量。
“沿海衛所,毎千户所設備倭船十隻,毎一百户備倭船一隻,毎一衛五所,共船五十隻。毎船,旗軍一百名,春夏出哨,秋回守,月支行糧四斗,船有虧折、有司補、造損者,軍自修理。”[8]登州卫一共拥有7个千户所,按此推断,登州拥有船70只,但是因为各地武备情况不一,登州拥有的船只远大于此数。
“登州外接重洋,距朝鲜不远,故御倭之制特备。既于城北增筑水城,而水师兵额再广,至分营为六。”[9]“嘉靖二十五至三十五年(1546年—1556年),水城水师营分为水左营、水右营、水前营、水后营、水中营。水师编制,以福船2艘、海苍1艘,艟2艘编为1哨,设哨官1人,2哨为一营,设领兵官1人。即水师共为5营10哨,拥有战舰50艘。平时以水左、水右,水前、水后4营舰船,各以1哨出海巡察,各以1哨在港休整训练,也即有4哨20艘战舰在登州海疆巡防,水中则严守水城大门,即严守天桥口。”[10]
5.建立登州营
“登萊二郡凸出于海,如人吐舌,柲媳比媸軘常试O三營聨絡,毎營當一面之。寄登州營所以控北海之險也。其在海外則島嶼環抱....以為登州北門之护。過此而北則哧栆樱颂煸斓卦O之險也。”[11]
我们从这段记载中足以看出登州营在军事地位上的重要性, 明永乐七年(1409)为了进一步加强山东的海防,在山东建登州营,兵员1524余人,马521匹,驻所为蓬莱水城。万历二十一年(1593)又分为中、后二营。万历二十四年(1596)改制后归登州总镇管辖。登州营所控区域东临大海,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北与辽东半岛遥相呼应,地势险
要,是进入京师的东方要津。登州营与文登营,即墨营三营形成掎角之势相互支援相互依靠,在山东抗倭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结语: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海防后的登州在抵御倭寇侵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明朝中后期倭患的南移及其逐渐消失,登州的军事建设也逐渐缓慢下来,但是登州仍然在保障海上漕运,维护中外关系,发展对外贸易方面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这也使得登州在中国海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明)胡宗宪:《筹海图编》,山东倭变纪,584页,见《古今兵书集成》第15册。
[2](清)张廷玉等:《明史》第十二册,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汤和,中华书局1974年版。
[3]]卢建一:《明清海疆政策与东南海岛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版,24页。
[4](明)胡宗宪:《筹海图编》,卷十一,见《古今兵书集成》第15册。
[5](清)谷应泰撰:《明史紀事本末》卷五十五,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史部。
[6](清)张廷玉等:《明史》卷91,兵三。
[7] 卢建一:《明清海疆政策与东南海岛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版,26页。
[8]《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明会典,卷一百六十。
[9]《蓬莱阁阅水操记》。
[10]《登州古港史》编委会:《登州古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12月版,198-199页。
[11](明)胡宗宪:《筹海图编》,卷七,山东事宜,585页,见《古今兵书集成》第1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