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刍议

2015-12-15 11:3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属于文学艺术类的人文学科,其学科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审美教育不仅是不可缺少的,同时还是各项教育目标的中心之所在。长期以来,审美教育的缺失,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必须引起重视。实施审美教育,需要明确审美教育的目的,还有赖于审美教育途径的改进。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教学;审美教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作为审美教育的载体,其强烈的时代感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塑造完美人格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无以替代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大学课堂过于注重文学史知识的梳理归纳轻审美情感的培养熏陶,过于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进度轻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教学陷入了误区;尤其是社会发展的加快,导致功利主义抬头。审美教育的缺失,必须引起重视。在教学中,有效发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引导学生积极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发挥教育的最大效能,是每一位教师都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审美教育的情感体验
  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审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评判的一个过程。由此可见,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而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包括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1](p66)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察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二、学科特性与审美教育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以虚构的艺术形象创造性地表现人性心理和时代精神的审美意
识形态。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在《文学概论》曾经提出:“文学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社
会意识形态”, [2](p16)由此可见,在文学领域开展审美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国现当代文学属于文学艺术类的人文学科,其学科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审美教育不仅是不可缺少的,同时还是各项教育目标的中心之所在。它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 “文学作品”和诠释文学作品发展历程的“文学史”两个分支,显然,感性的“文学作品”是本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因为“史”的理性描述是在“作品”形成的基础上由前人归纳总结出来的。作为文学审美的核心,文学作品主要通过语言和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载体,因此,我们必须依托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世界,体验文本情绪,体味文本所蕴含的生命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人类哲学史上,马克思认为人格是人按照“美德规律”构造自己,是个体朝向实现自我全面发展不断建构的过程。人格理想是按“美的规律”构造而达到的“美德状态”,是人格发展的最终归宿。[3](p17)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美育在人格养成中必然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马克思的观点不仅强调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还表明了审美教育与人格塑造的一致性。这一点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现当代文学所反映的生活是中国最跌宕起伏的时期,也是各种思潮碰撞得最激烈的时期。对于当代的青年学生来说,往往是生疏而难以理解的。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判断,了解并汲取优良的传统文化,单靠理论上的解释,恐怕学生还是难以从思想和感情上完全认识和接受作品包涵的进步思想和高尚人格。比如:在学习曹禺的戏剧创作时,必然会讲到曹禺的代表作《雷雨》,在分析周朴园的性格特点时,教师讲到周朴园的冷酷无情,自私虚伪也算是完成了规定的教学任务,但是如果更深层次地想一想,周朴园到底爱不爱侍萍呢?这就需要学生深入到文本当中去,去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的最终目的并不是非得要寻找到标准答案,而是让学会去感受剧中人的命运和情感,完成对于审美的取舍。当他们明白了周朴园生活在一个腐朽的旧社会,无可避免地被金钱、地位等吞噬灵魂,侍萍也无可避免地成为牺牲品。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剧,便一定会为作者那悲天悯人的情怀所感动,作者对社会的责任和对人的同情心也自然而然地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而这正是审美价值所在。发挥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审美功能,就是让学生在对文学之美的发现和感受中去理解作品,理解作者,进入一个精神的理想境界,由此实现
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
  综上可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人性完善是美育永恒的主题,在高等院校现当代文学课程中贯穿美育原则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审美教育当是最能体现学科本质的根本教育目标,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展现当代文学审美教育在育人方面的纽带作用。
  三、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途径
  审美教育的目的主要不在于传授关于美的知识,更不是把“美”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之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审美活动,获得更丰富的审美经验,实现审美方面的发展。具体而言,本课程所要培养的审美能力实际上包括了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审美鉴赏能力,它要求学生在正确审美观的指导下,对文学作品能够分辨美丑,鉴别优劣,并欣赏其精妙;二是审美创造能力,这方面的要求包括了现代诗文的吟诵、现代形式诗文的创作,以及平时口头或书面语言中对古典文学知识的借鉴与运用等。
  审美教育的内在属性以及对人与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更加有效地开展审美教育呢?
  (一)剖析咀嚼、细致揣摩-鉴赏美
  文学作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审美教育必须很大程度上依靠围绕文学作品的鉴赏进行开展。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不能简单地通过再现来完成,而是要深入文本,通过情感“对话”,辨别作品的美,在这方面教师要做好导向作用。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特色时,讲到他的一篇散文《背影》中的细节描写,其中有一处写到父亲的背影是这样的:“肥胖的、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当他爬上那边月台时,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现出努力的样子”。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显然是学生缺乏欣赏能力,不理解,只是简单地再现文本。如果引导学生理解当时父亲的艰难 处境,还有送儿子到车站的步履维艰,就能够明白作者什么对这样的背景难以忘怀,进而体会到深深的父爱。这是一种爱的教育,也是一种很好的审美教育。
  (二)拓宽渠道、突破限制—营造美
  在开展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拓宽渠道、突破限制的方法,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立体的发展,主要途径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层面。课内开展审美教育可以恰当地运用
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丰富审美的立体效果,在文学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和审美兴趣,使学生在视听世界里感悟作品,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审美世界,在展示文学史时,也可以变得更加条理清晰,一目了然。此外,我们还可以多加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可以极大地丰富审美的视野,积累审美的素材;也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审美的自主性。
  (三)理解品味、再现其境-创造美
  审美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最终归宿就是创造美,大学生有着充实自己精神生活的良好愿望,也有着享受美、创造美的需求。[4](p15)老师们可根据他们这个特点,引导他们开展良好的创造美的活动。比如: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时,根据大学生的情感特点,可以让学生根据《雨巷》的象征手法,自己尝试进行创作。此外,在学习文学作品时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写写书评、文学评论等等,我们还可以考虑适当地采用课堂讨论、作品改编、组织演唱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给学生提供积极更多参与审美实践的机会。这些尝试既能锻炼学生审美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审美理解,互为补充和促进。
  总之,审美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是一项深入灵魂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教育是一项规模巨大的人类灵魂工程建设。[5](p21)现当代文学要勇于挑起这个担子,积极探讨审美教育的途径,使现当代文学课堂充满美的情趣,让学生乐于去享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陈学英.中学美育浅谈 [J].教坛聚焦.2011(05):66
[2]童庆炳.文学概论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6
[3]季惠杰、索燕华.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新解 [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17
[4]赖小兰.《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1(21):15
[5]梁涓.《加强高校审美教育的必要性》[J].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2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