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面向创新型企业需求的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2015-12-15 11: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当今世界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和经济也处于变革和转型的关键时期,挑战和机遇并存,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企业已经成为创新的主体,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创新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等学校尤其是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之一,本文将着眼于创新型企业的人才需求,就工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作一些有益的探究。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工科大学生; 就业能力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和影响政治格局变化的主导性力量。2005年12月,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联合启动“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组织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及随后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一、 创新型企业的特质
  创新型企业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依靠技术创新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企业。企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载体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力量。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使中国企业尽快走出传统发展模式,逐步摆脱对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的路径依赖,走上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才能形成中国经济内生的增长动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传统的发展模式相比,创新型企业有以下特质:
  1、创新投入持续加大、创新产出快速增加。创新投入包括研发人员、研发经费和研发设施条件等。据对2008年200家创新型企业的不完全统计,研发经费投入合计达1440亿元,占全国研发经费总支出的31.2%,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66%,远高于全国大中型企业(0.84%)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0.61%)。与此同时,创新型企业的创新产出快速增加。企业的创新产出通常包括专利、版权、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以及新产品销售收入。据对2008年200家创新型企业的不完全统计,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的64.4%。企业主持制定的国家技术标准2584项,行业技术标准241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5项。
  2、创新活动日趋活跃。目前创新型企业都开展创新活动,而2008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只有24.9%开展创新活动。全部创新型企业都建立了研发机构,许多创新型企业的研发机构被认定为国家级或省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型企业还非常重视企业外部研发活动,所有的创新型企业都与国内外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关系。主要包括合作建立实验室、合作承担科技计划项目、委托研发、联合研发等。此外,许多创新型企业非常重视组织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广泛开展职工技术交流和技术协作,促进职工科技成果转化,倡导节约型的生产方式。
  3、创新管理更加完善。成功的创新绩效来自于企业内、外部对于创新的一系列系统的、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创新管理是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近年来,创新型企业在创新战略规划、创新体制、创新激励、知识产权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二、创新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国家的建设、科技的进步需要人才的支撑,2010年6月,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制定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明确指出,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培养造就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1、创新型企业需要知识型人才。
  关于知识型人才,有称知识工作者、知识工人等。中国科学院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专题报告中指出: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正在形成,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以上已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同过去以一般劳动力和物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是以生产、分配和利用信息、知识为基础,人才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
2、创新型企业需要技术型人才
  技术型人才是指掌握和应用技术手段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技术型人才的任务是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在人类社会劳动的链环中,他们处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所以国外也有称之为中间人才(Middle Man)。他们将工程型人才的劳动成果——设计、规划决策通过自已的劳动转化为物质形态或对社会有关方面产生具体作用。他们与工程型人才的工作紧密连接。在实现自己社会功能的过程中,技术型人才又必须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技能型人才合作,并指导其工作。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处于人类社会劳动链环的终端,他们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社会总体运转中,最直接又最积极的因素。
三、提升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1、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工科人才
  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要,构建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工科院校要推行面向工程师培养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大力倡导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针对企业需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加强实践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育通过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过程,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并最终转化为人的能力、智慧和创新的精神与气质。实践教育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亲身尝试探究,不仅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能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产生影响。同时,实践过程并不是简单被动地应用知识的过程,而是综合运用知识及能力的积累,全面分析、判断和解决问 题的过程,特别是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人们要创造性地对已有知识进行重组,这构成了知识创新的基础。因此,加强实践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现实需要,完善实践教育体系是推进学校改革及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举措。
  南京工业大学认真探索积极尝试向学生释放学校公共资源,用于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培养。通过长期的思想引导,目前该校绝大部分学生都有热情提升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但过去受制于实验场地,仪器设备的数量,很多学生在预期的时间内不能够获取充足的实践机会。近年来实验室建设从硬件和软件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实验室的利用率却不高,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采取了以教师为主导,整合各学科的公共实验室的方法组织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开放实验室预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校内的网络对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实验指导教师、实验场地等进行选择和预约,然后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由此提高了实验效率,充分释放出了教学资源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
3、高校要实施“创新人才引导工程”,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
  大学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阶段,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因此, 大学应大力实施“创新人才引导工程”,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路径引导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高校在一年级可以开设创新思维和技法训练课程,使学生在以后进行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将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进行优化综合,促成创新性思维。但现在很多工科院校的学生不重视创新思维和技法训练这类课程,认为创新思维和技法训练课程只是“无用”的选修课。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建议工科院校将此类课程设为必修类课程,或者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激励学生正是此类课程。同时应该对入学后的新生开展工程思维训练。
  在对学生开展工程思维训练的基础上,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参与老师科研项目、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等方面展开探索。南京工业大学每年在大二学生中选拔一批学生进入“菁英人才学校”进行培养,制定了严格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各学院也相继成立了学院的菁英人才班,为渴望创新创业的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设立的“创新基金”项目注重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开展的校级创新专项活动,项目至今已经成功开展了四届。每一年该学院的研究生导师都会轮流拿出自己的一部分研究课题,供符合条件的本科生选择。选定项目后,学生们便可以在利用周末、晚上、节假日以及寒暑假等时间进入导师的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目前该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优势平台,拥有一批“三创”人才,且输送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和管理干部到地方挂职,学校正在积极探索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服务,最终能使学生拥有满足创新型企业需求的工科大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2009)》,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  张向前,知识型人才内涵分析,科学学研究,2009年4月
[3]  阎薇汀,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若干思考,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8月
[4]  胡和平,深化实践育人 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3、14期
[5]  牛美芹,叶明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引导路径研究,东南大学学报,2008年12月第十卷增刊
[6]  郭伟等,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索,文教资料,2010年10月号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