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高校辅导员如何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

2015-12-15 11: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克服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和转型期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更是培养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的重要途径。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素质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注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工作,这是摆在高校辅导员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与专业挑战。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国家和社会中的身份地位的自觉意识,是对自己应当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的自觉意识,是对公民主体地位的自我确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向未来,当代大学生担负起来的社会责任要求他们务必提升自我公民意识,才能更好的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这不仅表明辅导员需要承担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工作,同时还必须负责起大学生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高校辅导员掌握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通过培训、组织校园活动、创建校园文化等帮助大学生搭建起公民意识培育平台;同时,高校辅导员也是一线深入了解大学生思想、心理状况的专业人员,可以以自身的专业知识、思想修养、人格榜样,在与大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感染、影响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养成。
一、高校辅导员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目标①
  根据公民意识培育的具体分类和现代化社会对高等人才的要求,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工作中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设立目标。1、参与意识,即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应自觉将自我定位为主人翁地位,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逐步形成主动参与民主生活的意识。2、监督意识,围绕权利、义务、法律等共同为政治生活提供思想保障。3、责任意识,是指当政治共同体成员在遇到与集体、社会、政治共同体利益相冲突的时候,需要克服个人利益去维护公共利益。4、法律意识,在实现民主管理时,政治共同体成员不仅需要有独立意识,还必须有遵守相应的规律意识,这要求政治共同体成员根据明确的规则来去协调和处理各种冲突事件。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完成,让大学生在自我认同过程中,端正大学生政治价值选择。
二、高校辅导员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路径
1、课堂教育为主,提供专业知识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政治理论课理所当然在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工作中要担负重要地位。在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过程中,辅导员可以积极参与高校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等,为大学生提供完整的政治民主的哲学、政治理论体系,通过相应的宪法教育和法律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并了解公民政治的产生和实现过程,从而让他们更好的树立起作为权利主体的高度自觉性,以及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参与国家政治的自主精神。
  
2、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作为学校成员的重要组成,大学生不仅仅是被教育者,同时也是学校管理的主体成员。在学校实现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校主体的地位。通过学校学生工作部等相关部门,建立起良好有有效的对话平台,积极探索拓展平等有序的交流模式,建立起学校舆情通报、政策发布监督的机制,畅通对学生的交流和表达平台,让学生作为学校管理者的一部分参与到校园事务中,最大程度上实现学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切实维护学生利益。 同时,辅导员可以通过班级管理、社团建设等,为大学生自我管理平台,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提升的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和参与意识,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公民意识,为他们今后更好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基础。
3、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十分有效的手段。高校毕竟与社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学生公民意识只有在社会实践中练就,才能真正意义上转化为完整的、成熟的公民意识教育成果。相对于系统的公民意识教育而言,辅导员通过组织大型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以及参观考察、“三下乡”活动、社区法律咨询服务、学生干部进村进社区、为特殊群体的爱心募捐、西部交流志愿服务等、企业交流实习等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大学生对公民权利、责任和义务的理解,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4、培育优良校园文化
  培育大学精神,优化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作为面向学生一线的管理工作者,辅导员要以身作则,积极为学生倡导理性文明的校园人际交往模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习惯,沟通信息的模式,与社会交往的形式,重视自身的形象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网络拓宽了公民参与的渠道。辅导员应及时掌握新媒体宣传渠道,找准学生的兴趣所在,结合时代潮流,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宣传的实效性。
三、高校辅导员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注意事项
1、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基础上
     对他们的公民意识教育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上。受到我国国体、政体以及政党制度的决定,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必须以社会主义为指导,这是公民意识教育的前提。其次,我国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好公民,这也意味着评判的标准不能单以个体和文化为尺度,而是以政治价值和社会要求为参照的。尽管公民意识教育受到国家政治、时代任务的影响,在特定的社会变迁中有着不同的具体目标,但是其实质内涵稳定的,即通过教育实现公民的政治观培养和公民价值自觉程度,促进政治参与合法化和规范化。
2、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
  根据社群主义的观点,在同一个共同体内权利与义务是高度一致的,要实现个人权利必须依赖个体对于共同体义务的承担。在辅导员的工作中,一般容易形成强调学生的义务,容易忽视学生权利意识。这种倾向不利于现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同时对于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不能简单的看作是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培养的相加。更应该考虑的是通过依赖于学生个体对于责任与义务的承担完成整体利益的提升,从而体现对自身权利的认可与维护,而且体现为对自己应当承担任务的认可。
3、外部约束意识与自我主动参与意识
  当代青年学生是有思想、有活力的独立个体,他们对社会现实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又习惯于张扬个性,强调自我。在公民意识教 育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制定实施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程序,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外部约束感。但一味简单的将公民意识看做是管理制度的约束,对于当前大学生来说往往适得其反。在强化大学生外部约束意识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大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将公民意识教育中形成良性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精神。
4、理论学习与实践平衡
  在各高校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中容易出现重理论传授、轻行为养成的现象。这与高校教育资源、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因素有较关系。辅导员可以在具体工作中,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实践常态化、机制化,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具体事情做起,通过多种形式的公民实践逐步培养和深化公民意识。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我国广大有志青年提供了创造精彩人生的广阔舞台。”辅导员要在自己工作充分发挥优势,大力培养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为社会国家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澄.公民教育的历史演进及基本内涵[J].郑州大学学报,2005(4).
   [2] 宋超女、王赛赛.政治文明视阈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第23卷第3期
   [3]赵宇.公民意识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J].科教纵横2011(1)
   [4]魏传光.中国语境下公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J].郑州大学学报,20O5(1)
   [5]金艳.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及其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建设,2004(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