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培养途径

2015-12-15 11: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切实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应该具备基础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差异性能力等方面能力。在学生能力培养上,需把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此外,在学生就业工作中,这要求以生为本,从意识、观念、方式等方面全心全意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培养
   当前,面临就业结构性的矛盾,我国就业的增长空间已经受到严重影响,大学毕业生将会成为受冲击最大的就业群体。就高校工作而言,毕业生就业工作就是一项重要民生工作,青年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振兴。在大学生就业这项民生工作中,要求始终立足于学生发展,把解决学生就业作为工作的着眼点,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切实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分析
  从能力的内涵结构来看,大学生就业能力应该具备起码三个方面的能力,即基础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差异性能力。
  1.基础能力。基础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包括一些最基本的素质能力,如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身心基本素质等等,这些能力是最基础的,是大学生能力的根基或基点,是其发展、应用的基础。一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各种职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人才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特别强调大学生的素质能力基础,要求学生有牢固厚实的底子。学生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构成是学生进入就业市场的基本准入条件。因此,应重视学生基本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培养,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及基本素质,为学生发展打下牢固的根基,在此基础上以形成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大学生在人生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对人的发展起促进、持续发展作用,在人能力结构中是占主导地位,也是一种核心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在人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决定学生能否顺利毕业,而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实践经历、社会适应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则是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这也是能否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关键因素。因此,需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培养,塑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便学生在走向社会时真正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
  3.差异性能力。一方面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工作性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客观上要求劳动者的知识与能力具有差异性,或者说劳动者的能力具有个性特点,这种差异性体现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等特色方面,有了这种差异性,才会有核心竞争力;①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多样性的社会,这样多样性社会需要的劳动者不是千篇一律的模板化人才,而是需求有读独立见地、有创造性创新性的劳动者,这需要高校要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差异性能力,为社会培养大批特色化人才。
  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教育途径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切实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在学生能力培养上,需注重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相互渗透,把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
  1.注重专业教育与非专业教育的相互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学生的基础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差异性能力单单靠专业教育是不能完成的,特别是差异性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这些需要非专业素质活动的配合养成,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应注重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培养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2.注重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性和实践性等能力。就业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创业教育是以创新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内涵,培养学生自觉预测变化,积极应对变化的自主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既培养学生从事本职工作、开创自己事业的基本知识、技能与能力,又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开拓的意识与能力,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起重要角色,所以我们强调主张两者的有机结合,在就业教育中渗透着创业教育,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以学生为中心,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在学生就业工作中,除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这一根本之外,还需做好辅助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这要求以学生为本,从意识、观念、途径等方面全心全意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1.增强四种意识,全心全意为就业工作服务。一是增强发展意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大学生就业形势,从长远看,目前存在的就业困境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二是增强大局意识,要从国家与学校发展的战略出发,从稳定社会大局出发,帮助学生处理好走出学校与走进社会的环节,顺利走进职场、走向社会;三是增强责任意识,落实责任制,完善“学校主导、中心统筹、学院推动、两级管理、相互配合、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并建立起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四是增强危机意识,大学生就业难波及面广,影响时间将会继续有,对近期的和未来的就业工作有应对危机的措施与方案。
  2.面对新形势、新变化,转变学生择业观念,做好择业指导。首先引导毕业生面对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及当前就业难,摒弃“坐、等、要”的消极择业心理,增强就业紧迫的危机意识,培养自身“上得来、下得去”的综合素质能力。其次是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程作用,从对毕业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指导,提高其应变能力,提高毕业生的求职力。再次,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好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
  3.针对学生不同就业面、不同群体特点开展系列就业能力培训。一是开设基础能力培训班,提高学生整体就业素质,主要是写作宣传能力培训班、普通话提高培训班、计算机速录培训班等;二是根据社会需求发展,开设专业能力提高考证课程、心理素质拓展课程以及创业课程等,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女生比例多校和贫困生比例多的高,可针对开展提高女大学生就业及双困生就业的系列活动;三是根据就业不同层面、领域开 展系列培训,如针对“西部志愿者”、“村官”等开展就业辅导。
  4.“走出去”与“请进来”、国内与国外结合,广拓就业市场。一是走出去加大就业市场开拓力度,构建“省内市场为主、省外市场为辅”的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有些高校可根本自身办学特点和办学定位,开拓国外,形成国内、国外相结合的就业市场。二是请进来,请用人单位、企业进校参加校园招聘会,请知名企业、知名人士进校举办讲座,构建学生与社会互动平台,请成功校友回校做报告,搭建校友资源库。三是与企业共建合作,在共创双赢的基础上,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相结合,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建立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在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架起联系沟通的桥梁。
  5.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和完善帮扶体系。一是在搭建服务平台上下功夫,不断优化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手段与水平,通过短信、信件、网络、报刊、电视等手段,向毕业生发布用人招聘信息;二是开展个性化指导。通过个体辅导、集体交流、网上咨询、电子邮箱等形式,解答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的问题;三是完善校院两层就业帮扶体系,开展全校性党员一对一帮扶活动,成立各层面的就业帮扶小组,集中力量调动全校上下为就业工作出谋划策。
  6.解读国家就业政策,深掘就业空间。做好国家就业政策宣传与解读,做好“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村官、选调生、入伍应征等就业工作,做好大学创业指导,建立就业实习基地,深掘就业空间。
  
① 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载《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