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作物育种学本科实验教学创新探讨

2015-12-15 11: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本文对作物育种学本科实验教学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和创新思路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新型种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作物育种学;实验教学;创新探讨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其基本任务是在研究和掌握作物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的育种目标,发掘各类种质资源,采用适当的育种途径和方法,选育适合于特定区域的高产、稳产、优质、抗逆的作物新品种[2]。作物育种学是农学专业本科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实验课做为该课程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在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8年5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再次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片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中明确提出全力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在今后一段时期,可预计我国对种业人才的需求将呈爆发式增长。作物育种学实验课程做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种业人才培养要求,是高等农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对作物育种学本科实验教学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和创新思路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新型种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一. 作物育种学本科实验教学特点
  1.多学科交叉融合。
  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知识与研究方法[2]。实验课程涉及农艺性状观察、理化性质分析、田间试验规划、产量调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多个方面,实验内容繁杂,在实验课程规划上难度较大。
  2. 作物种类多、生态区域性特定明显。
  我国南北气候、种植习惯具有较大区别,不同生态区域具有与之适应的作物类型,如北方的小麦、玉米、棉花等,南方的水稻、油菜等,这些作物生长发育特性差异很大,无法统一概述。从作物的繁殖方式来看,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作物其种子生产截然不同。就同一类型作物来讲,仍然具有不同生态类型的区别,如水稻具体可划分为籼稻和粳稻,这两者间在新品种选育上各有特点。因此,如何根据当地生态区域,选择具有代表性、多类型的作物开展实验教学是实验课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3. 实验课教学课程分散、跨度长,受农作物生长季节限制。
  作物育种学实验材料为农作物,其生长发育均具有明显的季节特点。如广东籼稻通常3月初播种、4月初插秧、6月初开花,如果安排相关实验,就必须考虑季节特点。除此之外,作物育种学实验通常无法在集中的学时内完成实验,如水稻杂交实验通常需要2周的时间分散进行。作物育种学实验课程如何安排教学进程,使得实验课不影响学生正常的理论学习,需实验教师和主管部门紧密协调解决。
  二. 作物育种学本科实验教学目前存在问题
  1.实验教学队伍急需加强。
  实验教学人员的素质和稳定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实验教学通常依附于理论课程,理论课教师也是实验课教师,缺乏专门的实验课教师。由于作物育种学实验内容繁杂、耗时长,理论课教师很难完成整个实验体系的构建,高水平的实验课教学更无从谈起。除此之外,现有教学评估机制对实验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如计入教师工作量过少、经费匮乏而实验要求高等,上述因素严重挫伤了实验教学人员的积极性,致使一部分高学历、高水平、具有新知识的教师不愿意到实验室工作,不能安心从事实验教学的研究与课程开发,实验教学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教师参与指导实验教学的积极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急需主管部门出台有关政策鼓励高素质从事实验教学。
  2. 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缺乏紧密衔接。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继承性教育, 重理论而轻实践[3]。具体表现在许多实验教学或附属于理论课或设为选修课,课时少、学分低, 师资力量不强, 使学生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作物育种学实验课是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课程,如何科学规划其实验内容直接影响到理论教学效果。如现有作物育种学理论涵盖从表型鉴定、选择方法到分子生物学手段各个方面,而实验课仅有10-15个学时,根本无法满足农作物实验需求。学生普遍反映理论内容多而实验内容少,无法完全理解教学内容,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更是欠缺。
  3. 实验教学传统考核模式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理念脱节。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校是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业表现,使得学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重视理论学习的观念, 认为只要理论学得扎实了就能胜任将来的工作, 或认为只要考出了好成绩, 实验做不做都无所谓[4]。由于一般实验没有独立设课,不计学分,所以很难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一个较准确的量化考核。即便独立设课,学生也只能考核做过的实验内容,难以体现学生实际操作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的教学效果。学生实验成绩的评价,也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准确,有可能影响到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 创新作物育种学实验教学的思路
  1.加强专业化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前提。专业化的实验课教师是作物育种学实验教学的必然趋势。如何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实验教学,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如建立专业实验课教师激励机制,在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审、实验环境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吸引优秀教师参与实验教学;加强对实验教师的培训,对实验课教师定期组织实用性强、针对性强、内容全面的业务培训,是提升实验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完善实验课教师考核机制,促进业务素质的提高。
  2. 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教学有机并行。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继承性教育, 重理论而轻实践[4]。具体表现在许多实验教学或附属于理论课或设为选修课,课时少、学分低, 师资力量不强, 使学生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作物育种学是一门应用性很 强的实验学科, 同时又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学科, 并涵盖了农艺、遗传、分子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 而实验教学应该是多门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综合体现。首先,实验课程应考虑单独开设实验课程和学分,给予充足的学时支撑;其次,按照学科专业一体化的思路, 将实验教学内容模块化, 建设一系列各有所偏重的实验课程模块, 并可按照教学的需要灵活地进行实验模块的组合;第三,加强实验课程教材建设,目前的育种学实验教案基本按照理论课设计,缺乏专门的实验课教材,教材做为教学的灵魂,应引起高度重视。
  3. 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作物育种学实验课程是实验室和田间并重的课程,因此实验课程的考核不应以实验知识为主, 而应偏向于考察学生的实验技能。除了评估学生完成实验的情况、实验过程中操作的熟练程度外, 学生是否具有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等也应列入评估的内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引起学生对实验操作的重视, 从而主动进行实验, 获得自身的成长。从考核方式上看,采用期末报告会代替实验报告来结束课程, 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形式总结实验进程,教师评选出优秀的实验报告,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总之,育种学实验教学是培养新型种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应该从教师队伍建设、实验课程内容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需要实验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http://politics.people.com.cn /GB/html 2008-05-03.
[2] 张天真. 作物育种学总论.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pp4.
[3] 黎玉兰, 宋凤宁. 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学生阻抗因素及其消除对策. 高等教育研究, 2008, 25(1): 32-33.
[4] 张学军, 王锁萍. 全面改革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24 (1) : 4-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