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校企合作中设计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研究

2015-12-15 11:3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设计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有利于艺术设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和岗位需求零距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和自主创业。文章论述如何通过模式设计、师资配置、教学管理等方面,构建设计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教学。

关键词:校企合作;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
  一、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艺术设计教育出现了专业课程内容与社会脱节、原有教学形式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等问题,[1]导致了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偏差。
  1.课程之间严重脱节
  随着全国扩招,打破了原来大学精英式教育的培养定位,但高校艺术类专业一直以来重理念轻实践,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改观。在我国大部分院校仍然采用三段式的教育体系,即美术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但这些课程间彼此的联系比较弱。课程间的过渡和连接科学性和条理性不够。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训练无法融会贯通。此外,实践内容和设施陈旧滞后,教学手段单一,形式孤立,无法满足艺术设计类专业综合性、实践性强的要求。
  2.缺少“双师型”师资
  近年来,国内一些院校为了迎合设计专业的增长、满足师生比,被迫迅速引进师资。师资主要来自两种途径,大部分来自应届毕业的研究生,小部分来自美术、工艺美术等相近专业的高职称人才,被 “嫁接”到设计教育队伍中来的。因而教师多从学校到学校,实践经验不足,对社会上行业情况知之甚少,无力进行实践教学。学生缺少真实的实践项目的锻炼,致使学生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艺术设计师资亦难以达到“双师型”要求。
  3.毕业生就业需要“二次培训”
  由于缺少实践锻炼,设计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专业和市场脱节。毕业生往往还要在设计公司进行“二次培训”,才能顺利就业。调查结果显示: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63.7%,其中66.7%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有工作经验。[2]用人单位不愿意接受没有实践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而没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往往工作很不稳定,频繁跳槽,实际工作能力更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本专业的就业质量。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设计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的目标定位与意义
  1.培养目标定位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设计工作室定位具有双重特征,一方面它作为教学机构是完成课外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学场所,承担着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工作室同时又是企业开设在校内的设计分部,具有较为明确的实际设计项目任务,相当于设计企业或公司,学生具有顶岗实习的特点。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工作室的功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单位,它比传统的教学拥有更广泛的实践教学面,通过设计工作室教学,可以将各种课程联系起来,综合运用解决问题,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工作室以企业化标准培养学生,采取企业化的方式管理。工作室是学生置身学校面向企业的窗口;是从专业学习走出社会岗位的桥梁。它可以彻底拆除隔绝在教学与社会之间的围墙,缩短学生走上社会后的磨合期,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创业打下了基础。
  三、设计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的运行与管理
  1.设计工作室的设置
  校企合作背景下工作室运行模式在构建中,设置必须遵循两个必要条件:其一,设计工作室的设置必须有校企合作的企业作为支撑;其二,设计公司或企业的业务范围必须与专业方向一致,这是确保设计工作室教学工作适应专业培养目标,创业意识的必要条件,在构建模式方面,可以采取“系部+公司”的工作室模式,设计企业直接与相关专业合作构建设计工作室。设计工作室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设计工作室与企业建立直接的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设计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有可能实现与就业岗位需求零距离。
  2.设计工作室的师资配置
  设计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教学最主要的教学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决定了工作室的导师队伍必须具备较强的设计实践经验教学能力。长期以来,校内专业教师通常偏重理论研究,实践教学能力偏弱,而企业专业设计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与经验,但对于教育规律的把握又稍显不足,最好的方法是让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方的专业设计师共同组成导师队伍,组建一支专兼结合、校企互补、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3]这样师资队伍能力互补,避免了设计的“纸上谈兵”不切实际,同时也保证了设计作品的内涵与专业高度。使学生及时了解新的设计观念,掌握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
  3.设计工作室的教学
  (1)设计工作室教学内容
  设计工作室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完成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第二,有组织地参加专业的设计竞赛。工作室的设计任务往往不是满负荷的,这样由导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设计竞赛,与全国甚至是国际的学生同台竞技,可以提高专业的知名度,拓展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辅助导师完成科研课题。教师在完成教学的基础上,同时也有科研任务,工作室是很具优势的科研团队,在协助导师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也得到了加强,为今后一部分同学本科之后的研究生教育创造了前期条件。
  (2)设计工作室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方面,实行设计工作室模式教学,实质上就相当于手把手教学,在“设计工作室”期间,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关系相对固定,这一点与传统手工艺的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更为相近。教学方式也改变了以往单纯的口头讲授法,师生之间更多的是互动交流,演变为讨论式、启发式、演示式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4.设计工作室的管理
  设计工作室产权归学校所有,受院系领导,对企业负责。教学组织安排、教学常规管理可以相对独立,由指导老师与学生共同管理。工作室在总体上实行企业化管理,制定一系列完整的考勤制、工资奖励制、优胜劣汰、评价体系标准等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只要进入了工作室就意味着进入了企业,意味着真正进入了企业参与了实际设计与生产,让学生能切实的感受到真实的企业氛围,了解相关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组织管理制度,培养对企业管理的适应能力、对市场竞争的生存能力和良好的团队沟通协作能力,从而 具备工作的实战经验,缩短学校和企业的真实差距。
5.设计工作室的传承
  工作室的成员由大三的第一学期进入工作室,与大四的学长共同组成设计团队,进入工作室的成员以招新比赛的形式进行考核,再经过几个月的“试用”和多方面的了解,再挑选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同学加入。由于工作室工作是团队作业,所以指导教师在成员选取的过程中要注意人员比例及学生特性的合理搭配,如对成员的选取,有的侧重设计水平,有的侧重施工工艺水平,有的侧重电脑软件应用等,为集体合作全面考虑,注重团队性。[4]这样上下届相互学习、以大带小,对具体的设计实务进行传、帮、带,在学长的帮助下很多难题迎刃而解,同时这种学习形式也增进集体的凝聚力。
  四、结语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实现了和企业实战对接的尝试,课程项目化,教育社会化,多模式实现合作,多维度培养人才。教师走入企业,设计师走进课堂。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理论教学与杜会实践的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的结合,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市场经济效益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孙以栋, 金阳.基于“校企合作”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装饰,2007,(7):137-138
[2]胡昌送. 刍议行业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定位[J].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106-107
[3]刘咏松.构建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J] .新西部, 2010(4):179-180
[4]储艳洁,任磊.工作室教学模式: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探索[J] . 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10(6):6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