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本科生创新探索型实验课程课题来源浅析

2015-12-15 11: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方法是采用创新探索型实验课程替代传统的实验课程。本文着重分析了教师、学生和企业这三种不同的创新探索型实验课程课题来源,以及各种不同的课题来源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关键词:创新探索型实验;创新能力;课题来源;实践教学

       创新能力是指发现、发明、创造新事物、新理论、新产品、新工艺的能力以及知识更新和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对我国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而创新能力的差异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1]。科学家和工程师是发现新知识和从事创新产品开发的群体,而大学是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摇篮,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高等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核心,也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前各高校均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开展形形色色的教育改革,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构建科学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2]。
  目前高等院校对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中,特别注重实践课程及实验课程的改革,其中本科生的创新探索型实验课程被认为是能够最为直接的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的有效方法[3]。常规的实验课程是实验教师根据常规实验教材拟定好实验题目、方案、操作规程,指导学生在指定的课堂时间完成实验,获得对已有知识的学习、巩固,取得操作技能的训练。创新探索型实验课程大大不同于这些常规实验课程,从实验课题的来源与选择、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的完成方式到学习效果的评估都不一样,使这种新形式的实验课程更为有效的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创新探索型实验的各个环节中,课题的来源至关重要,直接的影响到后面的各个程序,很大程度的决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因此笔者基于本科生创新探索型实验课程的教学实践对课题来源及其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影响进行一个初浅的分析。
  
一、 教师主导的探索性课题

  这里所指的教师主导的探索性课题是指由教师提出的具有创新性实验题目,该课题方向不能是教师的在研科研项目,而是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或者文献调研过程中的创新性思想火花形成的小型课题方向。教师正式在研的科研项目往往涉及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较长时间的参与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比较适合硕、博士研究生参与,而目前本科生的教学活动仍以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主导,学生可以用于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时间和机会均较少。也有学校设立和资助的创新实验计划项目,但数量非常有限,立项程序也比较复杂,并且对成果要求也比较高,所以一些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不高。
  将由教师主动设立的探索性课题纳入创新探索型实验课程体系,部分同学以选课的形式参与探索性课题的实施,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教师对实验指导的积极性。教师的科研活动的实质也是发现、发明、创造新事物、新理论、新产品、新工艺,如果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无疑将形成科研与教学的良好互助关系,从而推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学科前沿介绍等形式向学生推介探索性课题的研究内容、目标,学生通过自己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知识的储备决定是否参与实验课程。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负责指导所开设的探索性实验课程,并提供实验平台供学生参与实验;学生主动的参与实验,完成既定的资料查阅、方案制定、实验实施、实验总结,期末完成实验报告。
  
二、 学生主导的创新性课题

  本科生本身就是具有创新思维的群体,特别是处于大二、大三阶段的理工科本科生,掌握的一定量的基础知识,对专业领域有了初步认识,在学习过程中随时会迸发出创新性的思维火花,如果为这些思维的种子提供一个萌发的土壤,一定会生长出惊喜和希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创新性想法,既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很少受到科研工作中思维定式的束缚,因此会具有很好的 原创性。这种创新性想法在具有较好学术素养的老师的指导和评估后,需要一个平台进行实施。学校以创新性实验课程的形式设立单项选修实验课程,并组织专业课教师给予指导,能让这些原创思想具有生根发芽的土壤。学生在实验课程的参与实施中能更为积极的吸取知识,同时有效的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主导的创新性课题是由学生兴趣驱动的,能够有效的起到个性化培养的效果,也能够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时,学生的视角宽泛,可以以不同形式开展实验课程,并可以以实验成果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和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等,通过多方位的实践,充分发挥和提高大学生潜在的综合能力。
  
三、 企业主导的创新探索型项目

  任何有活力的生产企业不仅利用现有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和销售成熟的产品,还会采用各种方法进行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新产品在介入市场后进入成长期,或获得最高的生命周期利润,因此企业对新产品的开发永远都是具有热情的。同时,通过对市场的分析,企业会产生很多新技术或新产品开发的愿望。但是,对相当一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而言,开发新产品所需要投入的人力、财力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因此需要经过很严密科学的分析、预算才能进入研发阶段。某些项目可能因为这方面原因被延误而失去快速推向市场的机会,因此需要有其它途径来降低预研成本,加快对新技术或新产品开发的预测。
  在高等院校里,很多理工科专业和从事应用研究的教师同企业都有良好的交流和合作。如果企业将一些不十分成熟的但具有很好创新性的开发方向以创新探索型项目的形式委托给高校,高校就可以采用创新探索型实验课程的形式组织感兴趣的学生参与相关研究。这种微型项目形式的实验课题,不仅使学生在实施过程中获得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获取更能满足企业需求的知识储备,而且使课程的职业性与实践性更强。不仅企业可以以最低成本的方式获得产品预研成果,而且相应的企业还可能成为本专业毕业生的潜在就业单位,取得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葛腾飞.自主创新能力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25(5):73-76.
  [2] 佟绍成,于自强,李昕.构建工科院校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3:28-30.
  [3] 傅奕,龚卫娟,季明春等.开展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优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61-6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