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分模块任务、案例分析以及情境模拟三种教学方法,阐述了如何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成效的思考。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高职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就业时能否与社会实际要求实现顺畅的对接。笔者结合自己3年的公司外贸业务经验及2年的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不断摸索,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下面就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3种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 分模块任务教学法
分模块任务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若干个模块,结合知识点讲解模块的要点,再根据模块特点制定各模块的单元任务,引导学生完成单元模块任务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业务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一种教学方法。分模块任务教学法的具体步骤主要包括:教师确定模块→讲习模块的要点→布置并分配模块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展示任务成果以及教师点评。
比如针对我院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外贸学院常使用的教材之一,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陈宝珠主编的《国际贸易实务》中的第八章的“进出口实务”部分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运用分模块任务教学法把“进出口实务”分为业务流程与单证操作两个模块,再分别设计出14个业务流程任务和13个单证操作任务。
其中,业务流程模块划分为14个单元任务,具体包括:包括客户询盘→报价→签订合同→备货→验货→催证、审证和改证→制作各种单据→商检→租船订舱→安排托柜→委托报关→装船获提单→交单议付→业务登记和存档;另外,单证操作模块包含13个单元任务,具体有:销售合同、商业发票、汇票、海运提单、装箱单、保险单、受益人证明、装船通知、一般原产地证、普惠制原产地证、商检证书和报关单等的填制以及信用证审核。
通过把进出口实务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两个模块,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对于业务流程模块主要侧重业务流程是如何开展及每个流程的衔接,并强调各个流程的注意事项;对于单证操作模块,重点在于让学生明确各个单证的制作和审核、使用场景及注意事项。通过手写、软件模拟实训,按照模块要点,指导学生完成模块下的单元任务操作,让学生既能够对模块有理论层面的整体认识,又能从具体的单元任务操作中有实践的体验,达到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基本知识目标和技能培训目标。
当然划分模块并不意味着对两个模块进行割裂,在教学中应注意模块之间的关联授课,对两个模块进行有机的整体联系教学,强化记忆同时达到将业务流程和单证操作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二、案例分析教学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为哈佛首创,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案例为内容,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的需要,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藉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教学法的具体步骤包括:精选案例→展示案例→学习理论→分析讨论→总结点评。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的CIF贸易术语的特点“象征性交货”是教学的难点内容之一。作为教师在讲解这个内容时,如果一味的讲解“象征性交货”的定义、特征、界定等这些抽象内容的话,学生将很难理解这些陌生的概念,更不用说掌握与应用了。在此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法来讲授这个内容。案例如下:某出口公司按CIF NEWYORK术语向某外商出售一批货物,货物已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和装运港装船,但船离港1小时后因触礁沉没,第二天当卖方凭提单、保险单、发票等单证要求买方付款时,买方以货物全部损失为理由拒绝接受单证和付款,试问在上述情况下,卖方有无权利凭单证要求买方付款?
教师通过把案例的整个过程再现,解读事件的起因,事件解决的方法,流程等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看发生触礁沉没风险是在装运港船舷划分之前还是之后,另一个方面看卖方在轮船沉没时是否已完成交货任务。提示学生结合已经学习了的CIF贸易术语的含义、买卖双方的义务及责任划分来分析,这样在讲授CIF贸易术语的“象征性交货”时就比较容易切入主题。根据《2000通则》的解释,CIF条件下,卖方负责风险划分之前的一切风险,意味着买方应承担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之后的一切风险,本案例中轮船沉没是在离港1小时后,所以这一风险由买方自己承担,由此说明:CIF贸易术语下,卖方只需保证按时装运,不需保证按时交货,这是象征性交货的第一个特点;另一个方面,CIF条件下只要卖方按期在约定地点完成装运,并向卖方提交合同规定的包括物权凭证在内的有关单据,就算完成交货任务,本案例中,卖方已把货物在合同规定期限和装运港装运,完成交货任务,由此说明:CIF贸易术语下,按时提交合格的单据,是卖方完成交货任务的证明,卖方凭单交货、买方凭单付款,这是象征性交货的第二个特点。
通过对案例的两个方面的分析学习了“象征性交货”的两个特点,通过实际的案例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对CIF条件下的“象征性交货”的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象征性交货”的使用场景相关要求也有了相应的认识,也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参照案例的方法处理相关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境模拟教学法
情境模拟教学法是一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具有行动导向的特征。根据专业学习要求,模拟一个社会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具有与实际相同的功能及工作过程,只是活动是模拟的。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有利学生今后顺利、快速的融入到工作中去,也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高职教育特点。在情境模拟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任务,控制课堂秩序,引导流程进行,评价并总结;学生的任务是:构建知识,角色扮演,把握技能。情境模拟教学法具体步骤包括:教学准备(教与学预习、情境设计及可行性验证,道具、器材、多媒体
、设备等)→角色分配→情境创设→角色扮演→效果评价→协作学习(组内外讨论、知识再现)→总结并回归。
为了让学生能够对真实的外贸业务流程有所了解,我们可以通过情境模拟教学法营造一个模拟真实外贸工作场景的情境。首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分配8个成员,分别扮演出口商、进口商、银行、船公司、货代、海关、保险公司、商检局等角色,依据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从最开始的出口商与进口商之间的询盘还盘报价,确定交易价格、数量等相关交易细节到签订销售合同,然后扮演出口商角色的学生到各个部门办理相关单据,结合纸质的函电、单据作为资源道具等,最终实现在课堂上重现贸易流程,演练真实工作场景,教师通过对各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表扬做的出色的地方同时发现不足提醒学生注意。在这样的情境模拟教学中,学生能充分了解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及外贸流程的前后关系,学生对于国际贸易流程的理解也会更立体和准确。
情境模拟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也培养了学生适应实践的能力。
结束语
三种教学方式各有不同的特点,在实际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及授课目的,灵活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断的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创新,丰富授课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以学习技能知识为基础,实操能力为核心的高职教育理念真正的融入到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中。
参考文献:
[1]廖万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12).
[2]郑展鹏.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北方经贸,2010,(5).
[3]陈宝珠 主编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大连,2008年11月,第3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