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试论声乐教学中情感的表达

2015-12-15 11:2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精髓灵魂。美好的声音离不开情感准确的抒发和表达,声乐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声乐作品情感的表现力无疑是声乐教学中所要关注的重点。本文就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进行探讨。

关键词:声乐教学;情感表达;途径
一、前言
  从整个声乐教学来说,情感是声乐教学的灵魂,她在声乐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所以每个声乐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中重视、关注它。声乐教学的目的就是用熟练发声的技巧,生动的表达歌曲的思想情感,以优美而动情的歌声去感染大家。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思想情感这一主要线条,用饱满的情感去演唱。如果情绪低落,状态就差,声音无活力,高音就困难等,歌唱就会显得平淡无味,没有打动自己,也不能让听众为之动容。因为一切声乐活动都是依靠人的大脑、情感和各发声器官协同配合来进行的艺术创造。正所谓:技术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技术的延伸,我们常说“以情带声”,这简单的四个字将情感表现的重要性概括的淋漓尽致。
  二、影响学生情感抒发的因素
  1.综合素质
  声乐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心理过程,由于演唱者的综合素质即:艺术修养、演唱水平的高低、理解能力的强弱、想象力丰富的程度及生活经验、艺术实践经验、性格、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在艺术表现上、在风格特点上会出现千差百异。会直接影响着对声乐作品情感的表达、把握和演绎。声乐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对声乐技巧的学习非常重视,对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缺少研究,或研究的不够深入。甚至有的学生对歌曲里的某些字词都读错或者根本不知道歌词的含义(课前没有很好地做功课),同时教师的教学也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声乐情感上的启发和培养,导致了顾此失彼的学习倾向,影响了对声乐作品完成的质量。由此声乐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获得科学的发声技巧,又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让学生从相关的音乐理念、音乐信息、音乐词汇、音乐事件、音乐历史、音乐文化背景及文学作品中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只有建立在物质的声音基础上的“情”,才可能表达出内容、情感。只有声音没有真实情感的表现是机械的、缺乏生命力的,也是没有艺术感染力的。
  可见没有技术就不能很好的把握和处理歌曲,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知识的储备就不能理解歌曲的意义,没有情感就不能表达歌曲的真正内涵,不能打动人,反而会让人感到乏味。可见声乐教学中的“情感”是一种音乐审美的体现,是一种综合文化素质的体现。
  2.科学发声技巧的掌握
  美好的声音是通过系统性的练习经常性的歌唱及实践获得的。声乐的训练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是围绕着气息咬字吐字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进行的一个整体性的艺术。呼吸发声、咬字吐字和情感的表达共同构成了歌唱的整体,声情并茂、技艺结合才是声乐艺术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 要求每一个学习声乐的人,都需要耗费相当的时间与精力去进行学习、实践,借以发挥其歌唱的潜力、与从事此项事业的技巧的掌握。因此,演唱技巧的掌握需要演唱者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训练及学习才能在表演时做到运用自如。
  3.舞台实践
  舞台表演是每一个声乐学习者的必修课。舞台表演经验丰富,演唱者则会在演唱时神情自如,淋漓尽致的发挥歌唱技巧及准确的演绎歌曲的风格特点,并和观众产生共鸣,使观众体会到声乐独特的美感和声乐蕴含的各种情感。反之,尽管在平时教学中老师强调,演唱作品情感表现等问题,但实际临场演唱时,心理感受与课堂感受区别很大。心理因素不好所导致紧张,表现出面目呆板(有些学生甚至面部扭曲,五官挪位)、气息不稳、声音不舒畅、吐字不清楚甚至忘词、声音卡壳、演唱中断等现象。因此给学生提供经常性的上台演唱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情感表达的途径
  1.积极情感的培养
  在声乐教学过程,教师不仅担负着对学生进行音乐基础训练的任务,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任务,这就需要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纯熟的演唱技巧,还必须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情感表现的习惯养成。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手段,既要让学生研究声乐作品,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理解歌曲情感、表现歌曲情感的习惯,并且帮助学生在演唱时真切和准确的进行情感的控制与调动,使学生在演唱时能恰如其分的表现出作品声音形象的情感状态。同时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把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始终贯穿于教学中,和学生建立起情感的桥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及引导作用,并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创造机会和空间让学生自由表达、顺畅交流、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自我确认。因此我们见到一种现象,学生在得到老师认可的同时,总会表现出兴奋的状态,这就使学生自我确认的情感得到了满足。在教学中细微的观察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变化,并及时给与帮助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并因此产生一种喜欢和愿意跟老师交流的情感,并把它转移到学习生活中,学生对学习有了积极性,学起来也就快乐。由此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可亲、可敬、可爱的,就容易成为他们模仿的榜样,教师的教学也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吐字咬字在情感表达中的重要性 
  歌唱中,准确的咬字、吐字,是表达语句和思想的关键,同时利用声音技巧塑造旋律的音乐形象,是声乐演唱艺术存在的真谛。从古至今,我国历代声乐家对歌唱的咬字吐字都有精辟的论述,无不提出严格的要求。早在明代魏良辅的《曲律》中指出:“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他将“字清”列这三绝之首,可见其重要性 。因此演唱者想要把作品演绎完美可不是件容易事,光有好的声音没有感情不行,光有感情却又咬字不清也不行。而声乐演唱中,很多人只注重歌唱技巧,而忽略或者把握不准演唱中的咬字、吐字,导致歌唱过程中语言表达不清,听众不知道演唱者唱的什么,对于演唱者来说又感觉不出问题出在哪里。为此,清晰的咬字、吐字对于歌唱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歌唱中不仅要把握情感的色彩美,更要把歌词唱准确,既要字头准确、简练而清楚,字尾要明确到家,字腹有明确的指点和稳定的状态,也就是要控制气息集中在某一点的“力”。这样字头和字尾才有稳定的依靠, 才有可能得到发发展和夸张。因此字腹是音阶中的关键部分,在声乐的训练中 尤为重要。如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赵元任曲)中前一句歌词:天(t-i-an=tian)上(sh-an-g=shang)漂(p-i-ao=piao)着(zh-e=zhe)些(x-ie=xie)微(w-e-i=wei)云(y-u-n=yun),要求学生用朗诵诗歌的方法反复念词,并掌握这些字的发音特点,慢而有序(即慢咬),字头、字腹、字尾交代得非常清楚,咬字时要柔中带刚,口腔的动作要稍大,前部用的较少后部用的较多,要归韵,但不急于归韵。如果快速归韵唱起来就没有美感,就无法体验出作者思念远方人儿的“拳拳情”“切切意”。相反唱情绪欢快的歌曲时,口咽腔动作小而轻快,干脆利索,口腔前面部分用的较多,咬字发音过程较快,色调较明亮。例如歌曲《生活是这样美好》《玛依拉》。
  3.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首先教师作为教学的先导主体,必须要精选歌曲教材,在注意歌曲思想品位、技能训练要求学生个性化特征等前提下,尽可能循序渐进的选那些各种体裁和题材的经典作品作为教材,在实践中学生普遍喜欢的歌,越唱越好,而不好听的歌,学生不愿唱也唱不好,因为经典作品蕴含着人类深邃的思想情感精华,具有广阔的审美情感开发和表现空间,反之平庸的作品无论多有造诣的歌唱也无法让其生命延续。所以选择好的作品才能保证教学中情感准确的定位和深刻的抒发。其次歌唱活动是演唱者系统的运用生理、心理、情感、意志、综合个人素质修养、技能技巧进行再创造活过程。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握二次创作的准确度,使学生在演唱中,既要忠实于作者原来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又要在此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发现词曲作家在歌曲中所留下的情感空间,尽情的联想,补充其内容、丰富其情感,并使之升华,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在演唱时能调动观众的情绪,变被动为主动,激发自身的创作信念,和创作热情,面对观众期待兴奋的眼神,歌唱着越长越投入,越唱越好,和观众产生共鸣,台上台下融为一体,气氛热烈感人。这无疑能使歌者把自己要唱的作品唱的更加完美,能淋漓尽致的发挥自己对作品的情感表达。
  四、结束语
  歌唱中的情感表现并不是简单的把谱子唱出,或是一句用心去体会就可以做到的。它是一个关于心理、语言、文学、等学科及各种实践经验的复杂的综合艺术形式,它要通过学习者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在生活中积累和体验各种情感,加强对比如:影视、戏剧、美术等各种艺术门类知识的学习,汲取大量的营养来充实和丰富自己,并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舞台上积累经验,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音乐生活中,提高综合素质,去创作作品的艺术形象,运用纯熟的歌唱技巧和真切准确的情感,唱出人人心中有,而人人口中所无的美妙歌声。
参考文献:
[1]陈爱云:声乐艺术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硅谷)2008.06.
[2]傅晓蓉: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心理:中国音乐教育 2002.07
[3]王  耀:浅谈声乐教学中作品情感的把握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