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治参与是促进政治文明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引导大学生理性、有序、健康、充分地进行政治参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深入分析大学生政治参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优化高校教育环境、营造社会支持氛围等三个层面提出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参与;政治社会化;现代大学制度
一、政治参与的基本内涵及必要性
1、政治参与的概念界定
美国政治思想家亨廷顿把人们的政治参与作为评判现代政治体制民主与否的标志之一,他指出:“评判一个政治体制是否民主依据的标准涉及两个维度,一个是竞争,一个是参与。”在我国,不同的学者对政治参与的理解和认识有所不同,学者对政治参与概念研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广义和狭义两种。学者王浦劬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学者张风华则认为,“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行为是一种参与,意识也是一种参与”。笔者在本文所采用的政治参与概念是指广义的政治参与,本文认为,政治参与是“公民依法通过一定的方式和一定的程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制定决策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及其中所包含的意识”。
2、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既包括政治参与意识,也包括政治参与行为;既包括制度性政治参与,也包括非制度性政治参与;既包括主动政治参与,也包括被动政治参与;既包括校园政治参与,也包括社会政治参与。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的研究,应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参与观为基础。
大学生为什么要进行参与政治?这里既有政治参与的共性原因,也有这一群体特殊的原因。一方面,大学生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是未来的国家事务管理者,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政治参与素质、政治参与能力、政治参与程度将直接影响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未来。另一方面,大学生政治参与是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手段。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对大学生的政治信念和政治行为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注重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继者,成为民主社会有批判精神的成熟公民,这是大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之一。
二、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同时参与主体还需要具备必要的参与素质。大学生的政治参与需求与政治参与渠道之间常会出现一定的矛盾。实现大学生的有序政治参与受制于许多主客观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宏观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
一方面,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我国公民现实政治参与的规模、程度、领域是相对有限的,现实政治生活中公民政治参与的规则和程序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推进,各种社会思潮激烈碰撞,长期以来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的主导价值观取向受到极大的冲击,不少公民出现政治信仰淡漠或缺失的情况。因此,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少数学生缺乏忧患意识和政治责任感,一些主导政治价值观念还未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真正内化,大学生盲从政治参与、被动政治参与等现象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
2、高校教育管理方式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
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方式是促进大学生政治参与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不论是学生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学校各职能部门,其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方式都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关注,其满足大学生政治参与需求的功能还不突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不多。一些高校存在“重管理轻服务”、“重灌输轻引导”、“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大学生政治参与多体现在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建设中,但是在学风建设、校园文化、评优评奖、社会实践等方面鲜有提及,学生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这使大学生对他们身边的民主参与不足表现出不成熟、无奈、逃避等状态,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的质量和政治素养的提升。
3、大学生群体特征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
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富于理想主义色彩和集体主义精神,他们对社会丑恶现象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对政治参与有理想、有信念、有热情;但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这样,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政治理性”与“工具理性”并存在的价值两重性,为了增加未来求职的筹码,出于个人利益所需,大学生经常是有选择性地参加政治活动,政治参与某种程度上仅仅是他们促进自我成长的手段,这不可避免会使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出现某种程度的偏差。此外,大学生的“学生”身份决定了生活和学习多数局限在校园,与外部社会联系较少,客观上为其在校外场所进行广泛的政治参与带来了不便。
三、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理路选择
现实的政治参与行为是大学生提高政治认识和获取政治技能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途径可以分为制度性途径和非制度性途径两种。扩大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推进民主,健全法制,加强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有利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道德素养
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学校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最重要的因素。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贴近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需求,把握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规律,才能在思想导向上保证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顺利进行。
首先,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道德和社会责任教育。大学生是我国公民群体的高知阶层。高校要培养大学生与我国政治发展进程相一致的政治参与意识,引导大学生把个人利益融会到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中,使大学生认识到政治参与对民主政治建设和自身成长的价值。为此,高校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将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最显著区别在于,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化的,其目的是增强政治合法性基础和进行政治动员;公民教育是国家职能的一种体现,它以培养民主社
会所必须的、勇于担当、具有公共意识、民主精神和参与社会事务和国家事务能力的合格公民为目标。
其次,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大学生政治参与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参与知识、政治参与技能和政治心理,这是激发大学生政治参与主体意识的基本条件。政治参与知识包括建立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实现民主政治的途径、方式和程序等;政治参与技能包括表达政治权益的能力、在民主政治进程中展示自身社会价值等;政治心理是政治动机、政治目的、政治态度的表现。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讲座等学术资源,努力增强大学生的民主意识,拓宽大学生的民主知识;要妥善应对大学生政治心理机制出现的新变化,以大学生政治心理的调适来端正其政治参与动机,激发大学生参与政治的主动性,以便使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及时转化为政治参与行为。
2、建立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创造有利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制度环境是大学生政治参与良性发展的客观外在条件。 “现代大学制度是指大学为顺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施民主管理、全面落实作为法人实体和办学主体所具有的权利和责任相统一的管理制度。”确立现代大学制度,就必然要求大学更加关注教职工和学生的利益,要求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对学校行政决策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因此,一个建立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大学,对提升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校园政治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意义重大。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政治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思辨能力,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因此,一方面,要设立校长接待日、院长接待日,定期学校开展校情通报,经常召开不同学生群体的座谈会,鼓励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团体的组织优势,要变革对大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各级学生组织的管理方式和激励办法,以学生团体引导大学生参与党日活动、团日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政治活动,增强政治参与能力,在校园政治实践中表达政治情感,进行政治评价,走向政治成熟。
3、推进我国民主政治进程,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社会氛围
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关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环境。因此,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调和整合各方利益,减少大学生在体制外参政议政的现象,有效引导和充分满足大学生不断增长的利益表达需求。
一方面,要推进大学生政治参与法制化进程。健全法制是保障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前提。政府通过法制化建设,既要保护大学生群体的政治热情,培育他们政治生活的未来价值;又要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进行合理引导和规范,使大学生政治参与在法律的框架内规范有序地进行。尤其是在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的情形下,各级人大要加强网络方面的立法,明确规定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正常合理行使。
另一方面,要加快大学生政治参与常规化进度。政府要为大学生政治参与设计更多的体制内的渠道,建立双向互动机制。进一步完善信访、申诉、听证等传统政治参与的形式;邀请、吸收高校的部分学生参与政府决策的咨询、旁听、反馈,吸收大学生到政府基层机构实习锻炼,给他们提供表达政治主张的机会。大力推进各级政府网络传媒平台建设,开辟和完善电子政务、网络论坛、博客等,及时发布政策信息;开展网络选举、网络会议、网上信访等网络参政新形式,增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广泛性。
参考文献:
[1]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塞缪尔·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4]张风华.农村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参与意识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5]秦燕,张啸川.基于政治参与视角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探析[J].政治学研究, 2010(3);
[6]吴太胜.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实考量与态势期望[J].中国青年研究,2010(1);
[7]武月锋.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理解阈限和内涵界说[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