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高校校园文化融入“文化城市”建设的探讨

2015-12-15 11: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高校是社会、城市的思想库,是社会和城市主导精神的发源地。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文化强市”变成了一种本质要求,高校校园文化以更开阔的思维、更广阔的视野,主动对接并融入城市文化建设,既可彰显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价值,又可依托城市成为区域文化的引领力量,从而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高校;城市;文化 建设

  本文理析了校园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关联,同时从文化兴市、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建设城市文化方面阐述了高校具备优越条件和鲜明的特点,并对校园文化如何融入城市文化建设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意蕴
     1.高校校园文化内涵。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积累下来的能够体现高校特色的教育理念、办学宗旨和管理思想。这种文化是通过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的实践活动并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是高校人文精神和教育理念的体现。从社会层面上看校园文化仍属于一种社会群体文化,是一定社会主导文化在高校的特殊反映[1]。它的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渗透性和久远性,直接关联和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的形成和成长。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的一句话:“所谓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这句话直接表明了文化育人是校园教育的根本,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 “文化城市”的内涵。城市既积累历史文明,又承载现代文明。城市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积累、沉淀、改造、创新,必然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并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无形力量[2]。城市文化不仅为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还可创造城市经济价值、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提升城市形象。所以,城市文化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3]。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人们的认识和需求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变化的,2007年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中强调“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归结起来,就是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城市。当前,“文化城市”已成为人们最为需求的城市,也代表着城市建设的最先进理念。
  二、高校校园文化对文化城市建设的衍生价值
  1.赋予校园文化的城市文化效能。长期以来,校园文化主要围绕着校园、机关和社会团体开展工作,而忽视了最广大的社会民众的文化需求。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建设相互脱节,难以形成良性的循环。封闭的校园文化没有体现出应有的衍生价值。事实上,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高校校园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设已是势在必行。大学校园的文化构建不仅承载了整个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历史概貌,并使其保存有深刻的时代印记,也呈现和构建了不同时期文化形态;它不由自主地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见证,也成为历史文化积累、传播的一个重要平台。
  2.满足社会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文化内涵拓展的重点在于学而致用: 积累与保存人类精神文化、传播与延续优秀文化、创造新的文化财富、繁荣社会文化事业和培养文化人才等等。文化的衍生价值功能表明文化的发展必须满足社会的某种需求。校园文化和城市文化对一些珍贵艺术的保存、挖掘和再现,使人们在积极向上的新思想的引领下不断提高文化素养。
  3.拓展城市文化精神的传播阵地。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城市软实力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城市文化的影响力,既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也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高校是城市文化和精神在高校中最容易被接受和传播的地方,不仅使城市文化得以流传,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构思,使城市文化不断得以传承和发扬。
  三、探索高校校园文化融入文化城市建设的途径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可以为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丰富的内容,高校也理应在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创新中不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1.建设开放式大学校园文化。高校必须走开放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促进学校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学校应更积极地与城市沟通,主动与社会团体、街道及兄弟院校进行纵、横联合,发挥校园文化高层次的文化辐射与精神重塑功能。要对市民开放的一些相关的讲座、论坛和学术报告等。同时,大学应将其拥有的图书馆、体育馆、展览馆、纪念馆、学术报告厅等教育资源作为一种城市公共资源对社会开放。
  2.加强对校园文化的针对性宣传。借助现代媒体,加大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宣传和塑造的参与力度,通过社会实践、共创共建、社区援助、科技服务、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活动的开展,宣传精神文明,传播科学和校园文化,发挥好校园文化的引领潮流的优势。把校园的精神风貌带向社会,加快推进城市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4]。同时可以让市民走进大学,感受大学氛围,提升市民素养。
  3.发挥“文化强市”的历史机遇。城市借助文化产业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高校依靠城市文化进步促进科技与教育的发展,这种大学和政府的互动已是必然的双向选择。高校可以依托城市建设中“文化强市”这个重要机遇期,结合区域特点和行业要求,整合社会力量和优质资源,来确立满足城市教育特定需求的品牌发展战略,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特色高校教育发展模式,为自身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创造有利的“外部市场”,并藉由其文化传承、创新与引领之使命的履行来彰显高校独特的学术创造实力与社会服务功能,将自己打造成城市文化的研究中心、传播平台、创新基地和区域文化的引领力量,进而为学校的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4.优化课程设置适应职业文化需求。2010年8月,文化部并颁布的《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文化从业人员总量从现在的195.6万人增加到280万人,增长43%左右。文化人才总量占全社会总人口比例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占全国人才资源总量的比例预计达到2%左右。以上数据客观表明,我国目前文化人才还有较大的缺口,因此,高校要适应形势,加快制定文化产业各类专业及人才的培养计划,特别是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要对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加以优化,加快改变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与文化产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矛盾,同时也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适应职业文化需要。

参考文献:
[1]胡 琦.试论现代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价值及启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5);105-107.
[2]邱相君.以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3]张淑东.论大学校园文化与长春城市精神[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11);987-989..
 [4]王宗光.发挥大学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助推作用[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7);27-3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