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正处在从“教育大国”到“建设教育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高等学校发展正面临许多重大挑战与机遇,实施科学的发展管理战略对于推动高校进一步改革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战略管理”的理论出发,具体分析了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教育方向发生战略性转变的大背景下,高校如何实施科学的战略管理策略,从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蓬勃发展。
关键词:转型时期;高校;发展战略;战略管理
一、转型时期我国高校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纷纷制定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国家战略。2002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发布《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以及2008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等联合发表的《迎接风暴》都对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危机及发展战略提出新动向,目的是在未来继续保持和获取领先优势。英国高等教育学会制定《2006—2011年教育战略》提出了六大战略目标,以追求卓越为核心,努力改革英国高等教育体系,提升英国高等教育的卓越水平。为应对国际高等教育竞争,我国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思想。在新的形势下,全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一方面,全国高等教育已经开始了从做大向做强的战略性转变,近年来教育部对公办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的宏观调控和财政性投入机制,重在扶强和做强;教育部在“985”和“211”新一轮建设规划、今后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式和评价体系、重点学科布局、重点建设项目评选等方面,已经加大了扶强力度,各地情况也大体如此。另一方面,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思想:即要建立起一批具有高水平、高实力、具有中国特色、走在国际前沿的高等院校。这就要求各高校需要站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办学质量和效益标准,主动适应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形势、新需求,认真研究和借鉴国内外大学从转型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式,结合大学自身的基础与特色,对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学科建设、功能建设、资源建设和软实力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战略管理与高校发展
(一)战略管理的内涵
“战略管理”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是在安索夫(H.I.Ansoff)、德克勒克(R.P.Declerck)及海斯(R.L.Hayes)共著的《从战略计划到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到,认为“战略管理”是为了实现战略而适应的、复杂的社会动力全过程[1]。1983年,美国学者凯勒(George Keller)在《学术战略: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一书中提出:“战略管理”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内流行的催化剂,表明了战略管理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我国学者孟明义(1987)在《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简论》一书中,解释“发展战略”是人们对未来发展的重大的、全局性的谋略和统筹的统称,如经济发展战略、工业发展战略、农业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等[3]。戴维(1998年译)在《战略管理》一书中,将“战略管理”定义为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到其目标的跨功能决策的科学与艺术,通常包括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三个阶段[4]。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是一个系统、全面的管理过程,它包括了对战略制定、实施、组织、评价、控制等环节的管理;它为组织提供了一种应对环境变化的策略,使组织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有利于组织整合内、外部资源来提升竞争力,重视组织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战略管理是促进高校科学发展的关键
高校实施战略管理的历史并不长。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高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入学人数下降、学校财政经费短缺、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诉求日益增多、抢夺生源和师资的竞争日益激烈、非学历教育机构的快速发展、先进信息技术开始广泛运用以及政府对高等教育干预的加强等等,这些变化直接促使了美国高等教育管理的革命和发展模式的改变,即高校开始明确发展目标,资金投入不再是随机的,而是更加注重产出和效益,战略管理开始成为一种新的大学治理方式和发展模式。到90年代后期,“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成为欧美国家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手段”,[5]并有一些高校通过制定战略规划,实施战略管理脱颖而出,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一流大学,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的沃里克(Warwick)大学等等。一个非常突出的案例是:20世纪40年代之前,斯坦福大学在美国高校中发展平平,经常面临财政紧张的窘境。但在1944年,井雷德里克?土库曼的建议下,斯坦福大学创建了硅谷发展战略,走产学研合作道路。正是在这个战略的指引下,斯坦福大学发展成当今世界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并造就了历经半个世纪长盛不衰的“硅谷”优势。
环境的变迁和竞争的加剧,使实施战略管理成为促进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战略管理主要包括对学校当前及今后一定时间段里的办学理念、发展方向、办学思路、特色定位等,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而采取的办学模式、策略措施。它是对高校发展、改革及建设总体思路的研究、规划与实施过程,关乎着高校的兴衰荣败。
三、高校实施战略管理的有效途径
我国高校推行战略管理时间不长,在实践过程中呈现出诸多问题。在推行战略管理中,很多高校缺乏对自身内外部环境的客观评价,在战略定位上盲目“攀比”,追求建设高水平、研究型的一流大学,战略管理缺乏有效的控制、评估手段,使得规划的落实十分困难。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认为高校实施战略管理,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有以下几个有效途径:
(一)做好战略规划
科学定位、明确目标,是制定高校发展战略的第一步,是实施战略管理的先导。首先,高校要确定办学的类型,即结合学习的自身条件、特色,所处的地方环境,以及社会需要综合确定办学性质,如研究型高校、教学型高校、应用型高校或综合性高校等。其次,高校要明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学校办学的主要目的。高校必须正确认识到,当今社会是知识竞争的社会,知识改变命运、科教兴国、教育强国,这些都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引。高校应从社会需要、国家需要的战略高度高度上来确立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阶段性的人才培养计划。最后,明确各学科的科学布局,这是高校开展教学的重要载体,优化的学科布置是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转型时期,各
高校要紧密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根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在定位方面,坚持科学、准确、合理,不盲目随大潮,也不脱离实际过分“求异”;在目标确立方面,坚持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大力发展优势学科,突出办学特色。
(二)推动战略实施
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的第二阶段,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其实质就是将战略规划付诸行动,转化为管理成效的一个实践过程,保证在日常工作中落实规划任务,确保学校发展沿着规划的轨迹前进,确保规划目标全面实现。
高校战略规划与日常工作脱节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推动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把规划工作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进行部署。一是做好规划的分解工作。即要将规划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形成学校和各具体部门的工作年度计划。在各个目标阶段,各个职能部门根据资源获得的可能性和实际条件,进行工作任务落实的具体安排,进而实现发展规划到实际工作的转化。二是推动重大项目的实施。强调“项目带动”是“十二五”期间高校规划编制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各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均设置专章列出支撑规划实施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重大项目涉及到解决学校全局、长远和根本发展问题的解决,以重大项目带动整体发展对全面实现规划目标,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重大意义。各高校应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工程”、‘“计划”和开展改革试验、试点成为推动规划实施的主要抓手。
(三)开展战略评估
战略评估是战略管理的第三阶段,是对战略实施的成效进行系统评估、反馈的过程。高校战略评估是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对于实施行动与目标有偏颇时加以及时的制止、纠正,对于战略实施中传递的管理理念加以评价和反馈,对于战略实施的阶段性目标与最终目标是否达成加以评判和反馈等。高校在开展战略评估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全程评估制度,形成有效的规划评估系统。一是建立年度评估制度。校领导以及各部门、学院、单位的负责人就学校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年度评估,寻求规划执行过程的解决方案,并明确下一年度的工作目标和要点;二是建立中期评估制度。规划执行到中期,学校要组织专门班子对发展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中期调研,对规划文本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修正,对执行规划不力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三是建立终期评估制度。规划执行收官之年,学校可通过座谈会等活动,回顾总结规划执行期间学校改革发展的成就与偏差、经验与问题等等,对发展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终期评估。
参考文献:
[1]安索夫.德克勒克.海斯著:《从战略计划到战略管理》[M].1976.
[2]凯勒.《学术战略: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1983.
[3]孟明义.《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简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4]弗雷德.R.戴维著:《战略管理》[M].李克宁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5]张旺.高等教育战略管理兴起的时代背景[J].高教探索, 2008(3).
[6]张泽麟.高等学校战略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0).
[7]朱萌纾.陶珑.论教育转型时期我国高校的内涵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1(02).
[8]刘向兵.李立国.我国研究型大学实施战略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