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对构建多渠道沟通平台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实效

2015-12-15 11:2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加速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基本完成,高校受教育群体在性格特征、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个体差异性越来愈大,需求越来越多,思想变化的频率越来越快,在客观上给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外部环境开放、复杂、多元,使得传统单一、封闭、线性的沟通教育方式难以起作用;而辅导员群体本身也从“60后”、“70后”向“80后”、“90后”发生代际转换,由于缺乏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训练,往往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同时又陷入冗繁杂陈的事务性工作中,无法与大学生实施有效的沟通教育,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辅导员工作不细、师生关系不亲等诸多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沟通诉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个“学校—家庭—社会”三位联结和“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通过信息沟通、思想沟通和情感沟通,满足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发展的愿望,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目的和人文目的。无论是理论与实践、学习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现实与虚拟,沟通教育都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所指的沟通仅限于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研究范畴。这种沟通至少在逻辑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具有内在规定性:第一,从逻辑层面上看,教育主体之间的角色差别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沟通诉求。高校辅导员作为教育者,具有特定的知识阅历,掌握一定的政策、资源优势,赋予了教育管理的责任与义务,与大学生发生了不同序位的社会角色差别。这种序差导致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中,互有沟通的需要,并通过沟通达到协调与融合。这样,大学生在长期接受教育和身心发展的基础上,加速了其社会化的进程。第二,从实践层面上看,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都需要充分的沟通理解。辅导员的工作归结起来是做人的工作,要坚持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管理服务之中。一方面,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迷茫、理想缺失、情绪困惑等问题需要充分的理解与信任;另一方面,在辅导员承担学生心理健康、职业规划、党团建设、奖助帮困和其他学生事务的综合管理者角色时,师生之间的沟通不畅往往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冲突。因此,回归沟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必然。
  二、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1.教育沟通方式的选择策略不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渠道可分为纵向的直传式沟通和横向的短传式沟通。直传式沟通是自上而下的,带有单向性的“灌输”特点,具有明确的沟通目的、清晰的沟通范围和对象要求,但由于对信息的传导效果有一定要求,缺乏鲜活、感性和个性化特征,容易导致学生的漠视、反感、抵触甚至逆反情绪,使其难以达到预期的信息传递效果而影响沟通,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短传式沟通是由此及彼的,是建立在人际平等基础上的带有双向性“交流”特点的沟通模式,个体针对性强,沟通效果较好,但沟通的目的不如直传式的明确,有时需要“润物细无声”的迂回策略,沟通的范围也比较有限。
  2.新兴沟通渠道与传统沟通渠道融合不畅
  以QQ、博客、飞信、微博、微信、3G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及时快捷、个性化明显、学生乐于接受等沟通方面的优势,但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由于新兴沟通渠道与传统沟通渠道的融合机制还没有形成,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3.学校主流宣传媒体的沟通效果不好
  高校主流的宣传媒体一般包括:广播站、电台、有线电视、校报校刊、学校网页、宣传栏、宣传条幅等。这些校园内主流的宣传媒体侧重于满足学校组织本身的宣传需要而忽视对大学生的合理诉求,由于缺乏自身宣传、足够的信息量和内容,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面对更具有独立思考意识、思想上更早熟、喜欢追求新鲜感的青年大学生,学校主流宣传媒体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期望,而高校也没有通过有效措施积极引导让学生关注校园主流媒体,使其从中获得信息上、思想上和情感上的教育和帮助。
  4.辅导员和学生的沟通理解能力不强
  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虽然经过层层选拔和岗前培训,但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出的更高的沟通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素质能力的差别,对沟通技巧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也有很大差别;另一方面,大学生由于特定的成长年龄,在知识、阅历和个性发展上还不够成熟,表现为非理性、多变性和功利性等。
  三、构建多渠道沟通平台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实效性
  1.坚持沟通教育的有效性,促进新兴与传统沟通渠道融合
  在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上,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发挥教育主导作用,在与学生的沟通教育中要坚持及时、准确、合理、有效的原则,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工作场合和教育内容,采取恰当的沟通方式实施教育,同时又要区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沟通策略。只有符合高校学生思维方式和注意力变化节奏的及时沟通,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坚持沟通教育的广泛性,发挥学校主流媒体的阵地作用
  高校主流媒体受众广泛,具有舆论导向、思想引领、文化审美、信息服务、沟通交流等功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要坚持环境育人的理念,按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工作要求,把主流宣传媒体做实、做细、做精、做活,在管理规范性、传播沟通意识等方面多下功夫,依靠广大师生把校园媒体打造成为一个大众传播和沟通教育的平台,进而在巩固和拓展宣传阵地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3.坚持沟通教育的和谐性,促成师生之间沟通的良性互动
  和谐教育从动态过程上看集中体现为沟通的和谐。一个和谐互动的沟通氛围让教育变得更为轻松自然。首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多渠道沟通平台要求朝夕与学生相处的辅导员们具备良好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
  4.坚持沟通教育的科学性,建立良好的沟通效果评价机制
  沟通效果评价是沟通工作的重要环节。只有建立系统、科学的沟通效果评价机制,才能了解沟通的质量, 反思沟通过程和方式是否合理,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得与失。通过沟通评价机制的建立,辅导员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沟通能力和技巧,真正起到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要引入适当的沟通效果评价工具,对人际关系因素、知识能力因素、沟通环境因素进行测评,这有助于推动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S].中发[2004]16号
[2]张萌.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沟通[D].山东师范大学,2010(4):11
[3]石立美.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及其优化策略[D].西南大学,2008(5)
[4]徐静.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文教资料,2009(4)中刊:174~17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