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试论高等教育市场化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2015-12-09 14: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及应用,世界经济贸易关系的紧密联系,劳资关系的改变,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新的变革。正如希拉·斯劳特(ShEila Slaughter)和拉里·莱斯利(Larry L.Leslie)于20世纪90年代描述的:目前正在发生的变化与十九世纪最后二十五年所发生的学术劳动上产生的变化旗鼓相当。[1]正是在这种趋势下,高等教育市场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历史潮流。

  何谓高等教育市场化?金子元久认为可以从市场的三个层面即教育市场、研究市场和资金市场理解高等教育市场化。[2]第一,在教育市场里,高等院校与学生的关系如同商家与顾客的关系。高等院校会遵循学生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符合其要求的教育服务,而学生则要为这种服务支付相应的等价报酬。亦即大学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学生接受教育服务并支付服务金额。第二,在研究市场中,大学为政府或企业提供研究服务,这种服务也是相应的按照政府或企业的要求来完成研究项目的。同样政府或企业也要为大学支付等价的资金报酬。第三就是资金市场。因为大学可以通过提供教育服务和研究服务拥有资金来源,获得资本进而间接地会促使大学内部设施、设备的更新与更换。反过来,设施、设备的更新使大学硬件设施提升的同时会为大学带来新的声誉和威望,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和投资者。那么高等教育市场化就是将高等教育与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市场的理念与机制融进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使高等教育的运行具备市场的竞争、价格、刺激、选择等特征。

  一、高等教育市场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在世界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并且趋于市场化的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避开这个潮流是不可能的。中国高等教育受到高等教育市场化哪些方面的影响,以下正是基于金子元久的教育市场、研究市场和资金市场三个层面来论述高等教育市场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教育市场

  1.学费变化:免费—交费

  从教育市场看,高等教育首要提供的服务就是教育服务,毋庸置疑服务的对象就是学生。但是实际上中国高等教育受到市场冲击之前,高等院校里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几乎是由政府统一资助。学生上大学的学费、住宿费等几乎全免,每年还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奖学金。因而在这种教育市场的范式下,高等院校与政府的关系即是商家与客户的关系,高等院校与学生并没有构成直接的服务与接受服务的关系,而是委托培养的关系。政府付资,高等院校按其要求和意愿培养令其满意的毕业生。但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政府改变对学生上大学包办的做法,使高等院校的学生开始交纳学费才能接受高等教育,成了教育市场中最直接的核心顾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2月13日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有明确说明:改革学生上大学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逐步实行收费制度。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上大学原则上均应缴费。[3]《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 2010年发展规划》也明确指明:“九五”期间,要积极推动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公费生和自费生并轨,普遍实行学生缴费上学制度。[4]随着政府阶段性的导入个人承担费用制度之后,学生上大学由以前的免费上大学接受教育变成了上大学不仅要交纳学费,而且学费也在不断的增长。如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费涨至每年1500元左右,到90年代后期骤升至3000元左右,时至2002年,学费已高涨至5000元左右。[5]

  2.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

  高等教育市场化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另一个冲击就是高等院校学生的人数增加。一方面可以从中国的高等教育政策中窥见一斑,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实际的入学人数统计上了解。如《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中指出,从1990年到1995年,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平均规模从1919人增加到2759人,在校本专科学生在1995年达到547.7万人,比1990年增长46.9%,年递增率8.0%。每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达到457人,18-21岁学龄人口毛入学率达到6.5%。而且在九五期间高等教育在校生和达到650万人左右,增加约100万人。[6]

  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称:2000 年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总数将达到660万人。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应有较大的增长。高等教育入学率由1997年的9.1%(新口径),提高到2000年的 11%左右。普通高等学校生师比由1997年的10:1提高到2000年的12:1,独立设置的普通高校平均在校生规模达到4000人左右。[7]在 1998年的高校扩招的基础上,1999年6月16日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决定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33.7万人,这样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总人数达到153万。1999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达到42%。[8]截止2002年秋季,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已达到1600万,比1998年翻了一番。2008年的在校生达到了2008万左右。至2010年,各种形式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 3105万人,比2009年增加126万人,增长4.2%。[9]

  3.教育规模扩大、独立院校增多

  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改变了国家独揽高等教育的局面,民办高校和独立院校开始不断出现。[10] 如在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规定,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起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11]如在1995年,全国有高等学校2210所。[12]至2000年,全国社会力量办学中,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比1999年增加6所达到了43所。民办非学历文凭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282所,比1999年增加42所。[13]到2010年,全国有普通高校2358所(含独立学院323所),比2009年增加53所。

  (二)研究市场

  在高等教育的研究市场中,高等院校的研究任务是与政府或企业的要求相适应的。大学提供相应的研究服务,政府或企业就支付等价的研究服务费用。中国的高校研究市场更倾向于政府的发展需求。如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2月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称: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工作要认真贯彻国家对科学技术工作的方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根据不同条件,大力开展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咨询服务,兴办科技产业,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研究,组织精干力量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发展高新技术任务。要有计划地建成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促进相关学科的科研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15]而且于1993年开始启动的211工程,更是旨在吸引海外工作的研究者回国。同时在此基础上于1998年提出的985工程计划,政府对北大和清华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大学开始投资办公司,并且校办公司的规模也是不断发展壮大。其中最为著名的校办企业当属以计算机产业起家的方正集团。[16]

  (三)资金市场

  对于高校而言,资金一直是困扰其求生存求发展的绊脚石。随着高校内市场化机制的引入和完善,高等院校也开始引入竞争机制,并向市场寻求办学经费。如国外的一些高等院校通过校办工厂或校内企业来开辟资金来源渠道,或者是与一些知名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或转让等形式来获取外部资金。高等院校对于资金态度的改变,进一步使得院校里的教师或教授为了自身和院校的长足发展,开始谋求发展之路。如不断参与科研来竞争经费、开办咨询服务获得额外收入、申请专利赢取资金等。正是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国外一些高等院校结合自己院校的特点成功地进行了转型,形成了创业型大学。虽然中国高等教育在90年代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所需的基建经费中,大部分来自于民间资金。而且这里的学校自筹主要是商业贷款,正是因为有了这笔资金,规模巨大的校园才得以建成,同时还产生了由政府工地,民间企业建设学生宿舍、收取住宿费的后勤社会化做法。[17]这些做法虽然帮助高等院校容纳了更多的学生,但是其最终的结果是中国高等院校整体负债巨大。2007年8月14日,中国官方第一次公布全国高校负债的整体数据,截至2005年底,高校贷款余额达2001亿元,其中央属的76所高校贷款总额已高达336亿元,校均贷款额4.4亿元,平均年度增幅达到76%,而这76所高校的总收入是656.66亿,校均收入达到8.64亿元,也就是说现有的贷款规模已经相当于这部分高校收入的51.1%。官方还称全国高校负债总额达2500亿,且有扩大趋势。

  教育市场和研究市场的变化,给高等院校带来了更多的资金,资金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同时也为高等教育资金市场中设施、设备的更新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进而使得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配置水平能够普遍得到提高。如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8676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普通本科院校为9819元,比上年增长6.0%;高职(专科)院校为6115元,比上年增长8.1%。 同时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至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21.8台,比上年增加0.9台。普通高校校均上网课程达到67.9门,比上年增加12门。其中,本科院校校均上网课程达到111.2门,比上年增加16.8门;高职(专科)院校校均上网课程为29.3门,比上年增加7.8。

  二、结语

  中国高等教育中市场化制度的引入,使得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剧增,学生们拥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高等院校的研发水平和能力飞速发展,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设备和仪器及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学校的校园环境得到改善,大学楼和大学城开始不断涌现。但是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使更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使得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和高等教育的质量受到了挑战。中国高等教育在有效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更应考虑高等教育的公平化和高等教育质量的优质化,这样中国的高等教育才更具有中国的特色。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