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改进思

2015-11-18 09:2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高校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缓解当前严竣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诸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按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日益受到关注,它在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的人才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近年来正逐渐被国内高校所采用。所谓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
     漳州师范学院从2011年开始实行部分院系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改变和多样化,给我校的教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已使用学分制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教务信息管理多年,随着大类招生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入,原有的教务管理系统已不能很好的满足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和普通专业培养模式相混合的教务管理要求。因此,对原有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改进已成为了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 原学分制教务管理系统在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面临的问题
  我校于2011年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改革方案。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的这一年的教务管理工作中,通过对各级教务管理人员反馈意见的汇总,结合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及与兄弟院校的工作交流,总结出了教务管理系统运行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班级学号混乱。分流之后新班级里学生的学号没有规律性、代表性,无法通过学生的学号直观的了解在校学生最基本信息。
  (二)培养计划对接困难。大类专业基础教学计划与分流后的具体专业教学计划在教务管理系统中无法实现自动对接,制定完整的专业教学计划需要教务管理人员重复性的工作。
  (三)学生学籍信息不完整。大类招生的学生,系统中只存储了最新的专业信息与之相对应,无法完整的记录学生从大类基础学习再到具体专业学习的全过程。
  (四)课程学分对接不顺畅。同一门课在相同专业,不同年级中课程相关信息差异大,其中课程学分的差异影响最为广泛。
二、造成现行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当前学分制管理系统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之相适应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基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方案相比,其区别主要体现在它需要两部分教学计划:大类专业教学计划和具体专业教学计划。大类专业教学计划是同属于一个大类专业学生的“基础”教学计划,具体专业教学计划是包含大类专业教学计划在内的完整教学计划。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培养方案无法从学生一入学就制定完整,而是先确定“基础”培养计划,在学生通过一到两年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后,根据自已的兴趣和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专业分流,进入具体的专业继续学习,此时再确定“专业”培养计划。由于“基础”与“专业”培养计划在现行教务管理系统中分属于不同的专业,要形成完整的教学计划,必须对两个计划进行对接,而现行教务管理系统无法实现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这种某一具体专业前后两个教学计划的自然对接,需由教学计划制定人员进行人工的重复录入。
  大类招生培养方案的个性化也带来了课程信息大幅度的调整问题。以我校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为例,旧培养模式下这门课的授课时间长达五个学期,主要是通过中国古代文学史结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讲授。新人才培养模式则要求该课程作为基础课程,需在学生分流之前讲授完毕,分流之后再针对学生的具体专业决定是否对该课程进行深入讲解。这种课程大幅度的调整一方面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大纲需重新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在课程学分的设定上也要重新考虑。课程学分的变化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补修,重修,辅修方面。学生跟随大类专业计划补修、重修、辅修的课程所得到的学分,无法与其所应修学分取得一致,前后同一门课程的学分无法对接。
   (二)教务管理系统中专业信息存储的唯一性
现行高校学分制教务管理系统,无论哪个版本,其对专业信息的
存储都具有唯一性,涉及到专业信息的数据库,如学生基本信息库,课程库等均对专业信息采取一一对应关系,即一个学生或一门课程只对应一个专业。这种存储模式,在旧的培养模式下是正确的而且是必要的。但在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由于一个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涉及至少两个专业信息,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务管理系统对专业信息的存储模式具有局限性,且已造成学生学籍信息无法完整存储。
   (三)教务管理系统中学号作为标识学生身份的唯一性
  各大高校对学生学号的编排都制定了一定的规则,通常的作法是将学生的年级、专业信息、班级代码、顺序号等几项按一定的顺序和位数组成学生学号。我校学生学号编排规则为“年级+专业代码+班级代码(两位)+顺序号”,从学生的学号可以明显的看出学生所属学院、班级及在班级中的顺序。大类招生的学生入学时,以大类专业代码编排出学生的学号,并存储在学生基本信息中,系统的所有涉及学生信息的表相关中,均以学号为唯一标识。学生专业分流之后,携带原学号进入了具体的专业班级,在新班级里,学生的学号以无序排列的,且不具备包含学生基本信息的属性。
  新班级学生学号的混乱,给教务管理人员对学生的管理造成了不便,教务管理人员无法在已知学生学号的前提下清楚的了解学生最基本的信息,从而影响了查询学生成绩,选课结果等利用学号进行的查询功能的便利性。
三、进一步完善教务管理系统的探索性建议
     (一)修改学号与学生的唯一对应关系存储模式,并建立新旧学号的一一对应。
  将学分制教务管理系统中学生信息表表示为(xho,xhn,xm,xb…)其中xho表示刚入学业的原学号、xhn表示分流后的新学号;在学生信息管理模块中增设字段停用功能,用以在专业分流后将原学号停用。除些之外,还需在系统中所有对学号的检索中设置选择功能,即学号不再唯 一对应学生信息表中的学号,而是对应学生信息表中的原学号与新学号,但检索时只选择无停用的字段。
  增设学号字段的解决方案不仅解决了班级学号混乱问题,而且因为没对原学号进行删除,可在原学号和新学号之间设定一一对 应关系,这样便可通过新学号顺利的检索到原学号的所有信息,并将之默认为存储于同一个学生信息中,从而不会造成前后数据的脱节。
 (二)改进系统中专业信息的设定
  为了适应“基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信息分为大类专业和具体专业两类信息。一个大类专业包含若干个具体专业,一个具体专业最多从属于一个大类专业,也可不从属于任何大类专业。
   基于以上的理念,将系统中专业信息表表示为(zydm、zymc、sxxydm、dlzydm 、sfdlzy........)其中zydm表示专业代码、zymc表示专业名称、sxxydm表示所属学院代码、dlzydm表示大类专业代码、sfdlzy表示是否为大类专业。
   专业信息的重新设定,规定了大类专业与具体专业的主从关系。在教学计划的管理中,根据专业信息的主从关系,在创建新的具体专业教学计划信息表时,通过检测有无所属的大类专业,若有,则将所属的大类专业教学计划信息表中的课程信息自动继承过来。从而实现“基础”与“专业”的培养计划的自动对接。
 (三)修改学生信息所存储的专业信息模式
  学生学籍信息模块包含在学生基本信息模块中,学生在学籍上的专业信息主要体现为zymc和zydm两个字段,zymc表示学生所属专业的专业名称,zydm表示学生所属专业的专业代码。
  在目前的教务管理系统中,大类招生的学生,经过专业分流之后,只能以转专业的方式,保留了最新的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针对因此而导致专业信息不完整现象,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学生基本信息表表示为(dlzydm,dlzymc,zydm,zymc….),dlzydm、dlzymc分别表示学生所属的大类专业代码和大类专业名称,zydm和zymc 表示具体专业代码和名称。在存储学籍信息时,若是普通专业的学生,则dlzydm和zydm存储信息一致,dlzymc和zymc存储信息一致;若是大类招生学生,dlzydm和dlzym存储大类专业信息,zydm和zymc则根据学生是否已划分到具体专业而定,若已划分到具体专业,则存储具体专业信息,否则为大类专业信息。
  根据以上的方案,学生的专业行政归属可查看zydm和zymc这两列信息。大类学生分流之后,专业发生变动时,只需修改zydm和zymc两个字段的值 ,如果是转专业异动,则需同时修改dlzydm,dlzymc,zydm,zymc这四个字段的值。按照此解决方案来存储学生学籍信息中的专业信息,可以明显地区分出大类招生学生与转专业学生的本质区别,从而也保证了大类招生学生学籍信息的完整性。
 (四)灵活运用个人课程替代机制
    改进教务管理系统内核设计的同时,灵活运用系统本身所带有的个人课程替代机制。
  同一门课程,由于培养方案的修改,课程的学分等信息无法与修改前的保持一致。针对个别有需要涉及到此类课程的学生,可运用个人课程替代机制,将不同学分的课程,以人工设定的方式实现课程的学分互抵。
四、 结束语
  本文针对大类招生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给教务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总结了教务管理系统在大类招生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突显问题,提出了教务管理系统改进的设计方案。基于上述的改进方案,新的教务管理系统将能够较好地满足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和普通专业培养模式相混合的教务管理要求。

参考文献:[1]唐书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
[2]胡萍,刘建芳等.高校教务管理现代化建设与探索[J].深圳大学学报,2005(4)
[3]黄友澎,程敏.学分制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3.31(4):45
[4]姚芳.浅析高校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J].经济社会与发展,2003(1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