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独立学院内涵发展分析

2015-11-18 09:2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自2008年4月1日起,教育部颁布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开始实施,明确规定,“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这意味着多年以来独立学院“半公半民”的模糊身份宣告结束,其正式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确定下来。当独立学院通过评估,摘除了母体高校的“名牌光环”时,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独立学院走向真正独立的必由之路。
  一独立学院加强内涵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作为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独立学院也乘着时代的东风,一路突飞猛进,取得了巨大发展和有目共睹的成绩。然而,高等教育的这种以扩大规模为主旨的“跨越式发展”,在极大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譬如学生管理失范、教学质量不高、办学权责利不清晰等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部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将从规模扩张转移到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上来,内涵发展已成为高校当前改革发展的主旋律。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独立学院也须构建和践行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具体来讲,一是要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扩大办学规模是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是更深层意义上的发展,因此必须紧紧把握教学这一生命线,发展独立学院、壮大独立学院、提高独立学院;二是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原则,办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高等教育;三是抓住“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注重统筹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因此,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施内涵发展战略,是当前我国独立学院发展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民办高等教育增强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独立学院如何走内涵发展之路
  既然内涵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独立学院增强核心竞争力、应对新形势的关键之举,那么独立学院该如何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呢?
  (一)确立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
  一流大学搞科研,培养研究型人才;高职大专练技术,培养一线工人。而依托母体高校发展起来的民办独立学院的生存空间在哪里呢?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呢?
  根据市场调研,目前最缺的人才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应用型人才,企业最欢迎的就是进机关能管理,到技术岗位能设计,下车间能干活、对企业忠诚度高的大学生。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结构的需求,以及国家对应用型人才政策的扶持,都客观上促成了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的发展,加速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事实上,独立学院在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重应用、强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方面确实具有一本、二本和高职院校所没有的优势。独立学院的一大特点就是,利用普通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办学,按照民办机制运作。参与办学的社会力量或社会资金主要来自于企业、民间组织,它们都希望培养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样,独立学院一方面可以凭借母体高校成熟的教育教学资源,充实学生的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又可以依托强大的行业企业背景,瞄准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市场,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基于这样的人才培养理念,独立学院应该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与母体大学实施“错位发展”,在传统偏重理论的本科教育和现代偏重实践技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间,探索出一种学生在基本理论方面够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更强的应用型本科办学新模式,大力培养重实践、有专长的应用型人才。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传统的以学科型、研究型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以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大量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这才是独立学院明智而科学的定位。
  (二)加快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是当前独立学院坚持内涵发展的重点。
  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专业设置和调整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风向标,独立学院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密切关注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应用型人才需求数量与结构的影响,顺应产业结构调整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设置调整新专业,对现有的相关专业进行适应性变动,对于社会需求量少、学生报考率低、招生困难的专业以“减、停、并、转、联”等方式进行调整,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要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地方经济发展、生源实际情况,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专业,确立办学优势和特色。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独立学院要以办学定位为基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组织有关专家与企业一起科学严谨地制订教学计划;二是要求独立学院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探索和改进适合教育对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要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特色鲜明。三是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开展精细化教学管理,开展学生测评、网络测评、教师互评,从课程建设能力创新、教学与科研工作投入、自身实践业务素质提高、教书育人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全方位评价考核。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独立学院应遵循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以“宽基础、重应用”为特点的“模块化”教学活动,通过加强软硬件的建设,满足“专业技能知识”模块的实践教学需要,增加实践教学和产学合作办学的内容。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若干对口课程,实施“嵌入式”教学,加强实习实训实践教学,实行“订单式”培养。

 (三)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教育资源,要促进独立学院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规模适度的师资队伍,这是独立学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发挥民办体制优势,建立灵活有效的用人机制。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师是主体”的思想理念,重视知识,尊重人才,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充分发挥民办体制优势,大胆尝试灵活机动的人才引进机制,探求“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专兼职结合”的柔性人才引进模式,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重点培养和引进,构筑学术梯队。高层次人才是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领头羊”,占据核心地位,必须花大力气予以培养。鼓励骨干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国内外进修、科研课题研究等活动,保证每个专业有1—2名德才兼备、学术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带头人。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根据教学、科研需要,建设一支教学与学术梯队。
  鼓励支持教师进修深造,增强教师队伍发展后劲。充分利用校内教育资源对教师进行培训,实施“青蓝工程”,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学校作学术报告,拓展教师的学术视野和专业素质;制定优惠政策,出台教职工进修管理规定,列出专项经费,通过学历进修、考察进修、出国深造等多种形式和途径,给教师“充电”。
  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独立学院要加大投入,积极为在职教师培训创造条件,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对教师进行“接轨性”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掌握高级应用技术的能力。通过校企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产品开发,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兼任技术和管理工作,成为企业的访问工程师,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双师素质。
  (四)完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首先,独立学院要实现所有权与办学权的分离。要明晰产权归属,扩大办学自主权,特别要理顺与申请方的各种关系,充分体现民办高校的灵活机制,把办学经营权真正交由独立学院。要办好独立学院必须选好一个开明的投资方,同时,紧紧依靠申办方,并充分发挥承办方的主观能动性,明确三方的责、权、利,三方和谐共事,诚信合作,营造一个步调一致、和谐的办学环境,才能使独立学院办好、办强、办优。
  同时,要加强内部管理改革,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建立健全董事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等不必可少的现代民主制度,引入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秉承学术自由、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要充分发挥独立学院体制新、机制活、充满改革创新的活力的优势,建立健全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探索独立学院内部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既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又遵循市场运行规律。
  此外,独立学院的内部管理要始终贯彻“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全方位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内部管理应本着减少层次、简化内设机构、精简工作人员、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原则,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促进独立学院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