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培养编辑出版学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方

2015-11-11 09: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积极推进协同创新”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与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地方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为例,从教学方式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教学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探索了“6+1”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模式的思路和做法,可为相关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6+1”协同创新;编辑出版学;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
  作为地方教学型本科高校,我校始终坚持走“产、学、研、用”合作办学之路,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6+1”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地方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媒体行业人才市场需求相衔接的问题;建成了与地方媒体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省内唯一省级特色专业。
  一、编辑出版学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编辑出版学属于文学学科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其人才培养应具有应用性与复合型特征。截至2011年4月,全国共有47所高校招收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生,其中,8所为教育部直属高校,39所为地方高校。通过走访调研、查询教育部阳光招生网[1],对比分析这47所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定位与目标,可以看出不同类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不同特点。
  研究型大学强调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具有创新精神、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以武汉大学为例,培养适应现代出版产业发展要求,具备先进的文化产业经营理念和市场意识,掌握系统的编辑出版学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广博的科学与文化知识,能适应出版业市场化、信息化与网络化发展趋势的高级专门人才。
  教学研究型大学则重在培养复合型高端人才。如中国传媒大学,主要培养目光敏锐、创意新颖的数字时代的新媒体编辑、记者以及新闻从业者,为转型中的中国媒体产业输送具有新时代新技术特点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教学型大学则以岗位实践能力培养为主,重点培养应用型的编辑与出版发行等人才。如北京印刷学院,主要培养掌握编辑出版、语言文化、经济管理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书刊编辑策划、出版经营管理、出版物市场营销、出版新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够在出版单位、发行部门、新闻机构等从事编辑策划、出版管理、发行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作为地方教学型高校,我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紧紧围绕地方新闻出版产业特点和发展需要,联系地方行业媒体协同办学,着力培养编辑出版学专业理论基础全面、专业技能突出、职业品格优良,能在报刊、书籍出版、新闻宣传等部门,从事一线编辑、出版、发行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近年来,突出网络编辑人才培养比重。
  二、“6+1”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所谓“6+1”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模式,即在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高校与“报社、期刊社、出版社、网站、印刷厂、书店”协同运行模式(如图1)。这一模式与新闻出版行业采、编、印、发运行模式紧密结合,高校与其他协同主体间可以进行调整,相互融合,以满足高校专业教学和企业用人需求。打破关门办学的瓶颈,与新闻出版产业、行业、企业密切合作,解决了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相衔接的问题,以确保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004年以来,我校先后与省内9家报社、2家期刊社、3家出版社以及2家民营出版公司、3家网站、4个印刷厂、6家新华书店等29家媒体、企业签署了实践教学合作协议,聘请这些媒体、企业的老总和技术管理专家作为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与兼职教授,逐步形成了“6+1”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模式,这一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图1 “6+1“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模式示意图
  一是“6+1”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模式,集中体现了“产、学、研、用”思想的精髓。高校与“报社、期刊社、出版社、网站、印刷厂、书店”6个协同主体紧密合作,突破高校人才培养关门办学局面。通过引入行业技术、人才、市场优势,整合资源,形成了编辑学、出版学、新闻学、传播学、管理学、计算机、艺术学等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多技术集成、多单位协同的立体辐射式合作专业建设模式。
  二是“6+1”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模式,实现了高校与协同主体间的深度融合。各协同主体可以结合行业、企业优势与特色,针对行业发展需求和技术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教学内容的改革、“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与高校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合作,为培养新时期多媒体数字化行业发展急需的应用性复合型专业人才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三是“6+1”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模式,有利于高校与协同主体间协调发展。一方面,根据协同主体提供的市场变化、行业发展、技术更新、人才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保证了专业教学的针对性与应用性;另一方面,把行业人才市场的短期性和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既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求,又可以满足行业企业当前对人才的需求与咨询服务的要求,促进行业企业与高校专业建设双向健康发展。
  三、“6+1”协同创新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实践
  1.“6+1”协同创新,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方式
  在多年的专业建设与改革过程中,我们探索建立了“教室与岗位协同、教师与导师协同、学生与员工协同、作业与作品协同”的双岗位、双教师、双身份、双成果的“四双”机制,实现了由传统单一灌输式向开放式、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室与岗位协同是指在教室里完成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专业技能的训练、岗位实习则在校内外产业基地群现场完成。
  教师与导师协同是指实行企业和学校“双导师”制,协同承担教学实训任务。通过建立媒体专家资源库,选择企业导师与校内专业教师协同指导学生岗位技能训练,形成了校企互派,双向兼职;校企互动,共育“双师型”骨干教师的机制。
  学生与员工协同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以学生身份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以行业企业员工的身份,明确行业企业员工的岗位职责,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充分体验行业企业员工的角色与感受。

 作业与作品协同是指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按照行业企业岗位工作要求在实践中“做中学、学中做”。在学校写1篇新闻报道、编辑1张报纸、策划1本图书,在企业中参与1篇报道的专访、1个栏目的策划、1个网页的制作、1套丛书的发行、1个印刷周期的全程实做。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完成了岗位工作任务,缩短了课堂与就业岗位的距离。
  2.“6+1”协同创新,构建了编辑出版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编辑出版学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通过与“报社、期刊社、出版社、网站、印刷厂、书店”协同合作,组织行业专家和学者共同分析本专业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关系,逐渐形成了“校内实践课程学习、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校外学科竞赛活动”阶梯式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通过与“报社、期刊社、出版社、网站、印刷厂、书店”建立校内外产学基地群平台,形成了“课内课外协同,高校与企业协同,仿真与全真协同”的实践教学模式。
  校内外产业基地群[2]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校内6个专业模拟实训室、1个学生创办的报社以及4个媒体工作室;二是与校内《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合作建设的实践教学基地;三是29个校外“报、刊、社、网、厂、店”等实践教学基地。
  校内6个专业模拟实训室、1个学生《零距离》报社、4个媒体工作室,按照企业对人才规格与质量要求建设,为专业教学提供了仿真模拟训练基地。
  我校《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学报编辑部和院报编辑部每学期承担20人次,人均60学时的实训任务,是校内真实的行业环境。
  而省内29家媒体、行业、企业单位,能在学校计划的实习时间内,提供一定数量的职业岗位,优秀学生可直接就业。
  图2 编辑出版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示意图
  “6+1”协同模式实现了实践教学由基础认识、综合训练(在校内实训室、媒体工作室完成),到实际应用(在校内实践基地完成)再到顶岗预就业(在校外协作实践教学基地完成)3个层次的实践教学设计,缩短了学生岗位适应期,保证学生零距离就业。
  3. “6+1”协同创新,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通过与协同主体合作,探索实行了与行业企业“协同制定培养方案、协同编写教材、协同指导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协同实施教学过程管理”方式,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辑出版学专业组建了由学科和媒体专家16人组成的专业教育教学指导与咨询委员会,通过对行业人才市场未来需求总体分析、人才岗位群能力的罗列分析,确立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与核心能力,构建以产学合作培养方式为主,突出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0年进行了三次比较大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保证编辑出版学人才培养始终与媒体行业同步发展。
  协同编写教材。校外专家结合学科前沿进展以及业界的最新动态,与校内专业教师共同研究行业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协同编写教材,及时将科研和生产中的内容融入或转化为教学内容。与行业专家协同编写《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选析》、《版式设计》等5部教材,其中两部获得省级优秀教材二等奖。
  协同指导毕业论文和专业设计。一是校外导师从行业发展、研究热点等提供毕业论文选题,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二是校外导师与校内教师协同指导学生专业设计,即由学生独立完成一张八开报纸的创意、采写、编辑、设计、制作的完整流程,由“双导师”从专业知识、行业需求等不同角度加以指导。
  协同实施教学过程管理。主要是指实习、实训时,由校内一名专任教师带队,由2-3名企业教师指导,校企双方共同评价实习质量,教师同时接受学生的评价。在校企互派过程中,严格聘任制度,明确教学和工作要求,制定相应的任务、工作待遇、年度目标考核办法等。
  四、“6+1”协同创新,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专业建设成效明显。2011年7月,编辑出版学专业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特色专业;2012年5月,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学团队被省教育厅评为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其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为80%;建设了1门省级精品课、4门省级优秀课,出版教材及专著14部;先后完成国家级、省级教科研项目50余项,在《教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期刊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82篇,获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协同研发的《报刊编辑技术》等4项网络教学课件先后获得省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与此相关,2009年9月获教育部、国家语委授予的“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称号。
  人才培养初见成效。3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2.7%,专业对口率为86%。学生发表文章400余篇;自主办报《零距离》,出版57期;学生获得“全国网络编辑技能大赛”、“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全国高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奖项,累计80余人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阳光高考网. http://gaokao.chsi.com.cn/.
  [2] 陈少志,于巍.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
  [本文为2012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地方高校文学跨类专业群综合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