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色彩管理本科课程的教学的路径探讨

2015-11-11 09:2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色彩管理是印刷工程学科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课程内容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在该课程的本科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同时又具备灵活的实践应用能力,是值得不断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课程内容的安排,然后对课程教学条件的配备做了讨论,最后着重探索了课程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讲授——启发——讨论”、“教——学——做”和“设计——操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色彩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116-03
  一、前言
  国际色彩联盟(Internet Color Consortium,简称ICC)在1993年提出的色彩管理技术,是现代印刷企业控制色彩质量的主要手段,色彩管理课程现已成为印刷工程学科的专业课程,是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中的重要模块,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性。唐义祥等学者曾对色彩管理课程的教学进行过有益的研究。[1-4]本文以色彩管理本科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该课程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本科教学和高职高专的教学要求不同,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有理论、有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以适应培养目标的需要。
  二、色彩管理的教学内容
  色彩管理以颜色理论为基础,基于色度学解决色彩复制中的一致性问题,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在色度学理论基础上,ICC提出跨平台的色彩管理解决方法,实现了不同平台下各种色彩处理软硬件的互操作,用户可借助色彩复制过程中的软硬件,轻松实现色彩复制目标,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对于色彩管理本科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合理分配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1. 色彩管理的理论知识
  色彩管理的理论是在色彩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以往的教材往往把色彩学理论作为色彩管理课程中的理论内容,这样会与印刷工程专业的色彩学课程内容重复。色彩管理有自身的理论,可以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基础理论包括ICC色彩管理的基本原理、特性文件结构、再现意图、色彩管理模块等相关理论。ICC色彩管理的基本原理是所有理论的基础。特性文件结构、再现意图和色彩管理模块的相关理论是课程的主要理论,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对于印刷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是十分必要的,不仅有助于从底层理解色彩管理软件的工作原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可为参加色彩管理系统的开发工作奠定基础。
  色彩管理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有配套的软硬件来支持完成整个色彩管理的实施。在讲授实践操作的知识之前,需要对与应用相关的理论进行讲解,包括色彩管理的校准、特性化和色彩转换过程,色彩管理的前期、中间和后期流程,数码打样与屏幕软打样,以及Adobe的色彩管理框架等知识。色彩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是色彩管理课程的核心知识,也是进行色彩管理应用实践的基础。
  2. 色彩管理的实践知识
  在色彩管理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操作一系列的色彩管理软件和硬件,来达到色彩在设备间的传递和准确复制的目的。色彩管理的实践知识涉及到这些软硬件的使用。色彩管理软硬件供应商有很多,但因遵循了ICC所定义的规范,在操作上有通用之处。色彩管理的硬件包括输入设备、显示设备和输出设备和颜色测量仪器。各种设备的使用在印刷工程的其它专业课程中已经涉及,在色彩管理的实践内容中不将其作为重点。颜色测量仪器用来获取颜色样本的色彩数值,是色彩管理中使用的重要硬件,仪器工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是实践知识的组成部分。色彩管理的软件种类较多,包括特性化软件、颜色测量软件、色彩管理应用软件、数码打样软件等。这些软件的色彩管理功能、操作步骤和使用等方法是课程实践知识的重点内容。
  实践知识的掌握是在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在色彩管理本科课程的教学中,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课时分配建议在1:1左右,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理论,又具有灵活应用的动手能力,避免仅学会生搬硬套的实践操作。
  三、色彩管理的教学条件
  为支持色彩管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需要在教学条件的配备上做较多投入。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需要配备多媒体教室,方便教师借助图文、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展现课件。实践知识的教学需要有色彩复制流程中的相关专业设备的支持。输入设备最好、配置高端的滚筒扫描仪以及支持色彩管理的扫描软件。配备的数码相机除了在参数上满足色彩的复制要求以外,还要有专业的摄影条件,如标准照明光源、中性灰环境等。显示设备应配备具有较大色域、可调节单通道的显示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配备具有色彩管理功能的专业显示器,并购买相关的辅助设备,如遮光罩等。显示器安置的环境照明条件也应按照国标进行设置。对于输出设备,专业的数码打样机必不可少。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有印刷机及其相关设备,如观察样张的标准灯箱等。
  此外,实现色彩管理校准、特性化和色彩转换等工作的各种软硬件必不可少。在硬件的配置上,需采购适合屏幕测量和纸张的色彩测量仪器,建议采购具有不同照明观察条件的自动化程度高的分光光度计,以满足各种测量需求和测量精度的要求。对于色彩管理软件,必需配备特性化软件。购买支持各种设备特性化的通用软件是不错的选择,且特性化软件对测量仪器的选择最好没有特别要求。数码打样是色彩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工作,专业的数码打样软件是非常必要的。Photoshop等Adobe印前应用软件中的色彩管理功能是必须学习的,所以也应该配备。
  除了配备色彩管理的软硬件之外,对于色彩管理所用的各种标准色卡也需购买,如扫描仪校准和特性化用的IT8.7/1(透射)、IT8.7/2(反射)标准色标,数码相机校准用的标准白板、特性化用的ColorChecker标准色标等。为了满足相关实践知识的教学需要,这些色彩管理所必需的设备和软硬件需放置在较大的空间中,且配备电脑和多媒体设备,满足针对多个学生即教即用的需要,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色彩管理的教学方法
  色彩管理教学内容丰富,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上,先进行基础理论的教学,对应用理论和相关的实践操作穿插进行教学。
  理论内容的教学以教师为主,采用“讲授——启发——讨论”的教学方式。讲授指教师对理论内容进行讲解,讲解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板书等方式来表现各种素材。大部分的理论教学通过讲授实现。在讲授基础上,向学生布置具有启发性的课后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后,针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
  实践内容的教学是色彩管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为锻炼学生的能动性和动手能力,实践内容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但由于色彩管理所用的硬件设备价格不菲,不可能人手一台同时进行操作,加上学生动手能力差别,如果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合适,会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独立动手,达不到教学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践内容的教学最好在实验室进行,根据软硬件配置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过程可采用“教——学——做”和“设计——操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做”指的是由教师对实践相关的应用理论和实践所用的软硬件操作方法进行讲解,学生依据教师的讲解对相关软硬件的操作进行现场学习,并动手操作。此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学习,在做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和教师交流讨论,以理解实践理论、学会独立动手操作为主要目标。“教——学——做”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要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还需要创造性的实践锻炼,这可通过“设计——操作——分析”的方法来实现。
  “设计——操作——分析”围绕课程设计进行,课程设计是教师根据色彩管理应用所出的综合性实践课题,如“不同拍摄条件下数码相机特性文件的制作与评价”、“数码打样中墨水和纸张对打样效果的影响”、“色彩转换中的再现意图选择”,等等。在课程设计指导书中,教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获取的数据、应进行的分析等做清晰的描述。课程设计通过学生小组来完成,整个过程中完全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根据指导书中的要求进行实验的准备、材料的选取、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小组中的学生分工合作,通过操作软硬件来完成各项实验,采集必要的数据后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最后按规范写作课程设计报告书,完成整个课程设计的要求。“设计——操作——分析”的实践教学可让学生用到在“教——学——做”环节中学到的实践知识,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经过此环节后,学生对色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就非常深入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色彩管理本科课程中,既要强化理论教学,又要保证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如何将两方面有机结合,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研究的教学问题。笔者在总结多年色彩管理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色彩管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对色彩管理教学条件的配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讲授——启发——讨论”、“教——学——做”和“设计——操作——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期对色彩管理的教学提供参考,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性的印刷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唐义祥.色彩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11,(4).
  [2]魏庆葆等.《色彩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09,(7).
  [3]陈海生,李萌.色彩管理课程教学经验谈[J].今日印刷,2009,(2).
  [4]田全慧等.高职高专《色彩管理》教材建设探讨[J].出版与印刷,2011,(4).
  [5]张岩,张君华.情境式教学模式在《印刷色彩控制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实践和探索[J].广东印刷,2011,(5).
  [6]方永秋,王赫.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配置——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角度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