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民族院校大学生在文化教育背景、学习习惯、动机和策略等方面独具的特点,指出英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据此提出符合民族院校大学生特点的、针对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学英语教学;英语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20-02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民族文化日益受到世界关注,国家间民族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在此契机下,民族高校英语教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其中,最为迫切的任务是要建立针对民族高校英语教学现状的、符合民校大学生特点、具有自身特色的、能有效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英语教学体系。
一、民族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民族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是,英语专业本科阶段一、二年级开设听、说、读、写等专业基础课程,三、四年级开设翻译、语言学、文学等专业方向高级课程;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只在一、二年级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三、四年级由学生自主学习。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之间相对独立,将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分别训练,忽视技能之间的融会贯通,影响英语学习效率;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将读写与听说分开授课,且课时较少,很难开展深入有效的训练。
现用中材料的覆盖面不够广,有些材料具有重复性。材料内容和实际运用距离较大,学生很难将课本知识运用到英语实践交流中。材料的时效性不够,有些材料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很难激发学生兴趣。而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却没有涵盖在教材中,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获取信息的意识。教材中材料难易程度的安排不够合理,不符合由易到难的学习认知顺序。另外,全国通用教材是从汉语和汉文化角度出发的,不能满足民族高校英语教学的实际需要。
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众多,文化背景和教育背景呈现多样性。地区与地区、民族与民族、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不尽相同。不同的知识基础、文化背景、学习动机,习得英语的方式必定不同。另外,民族高校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于本民族语和汉语的双语社会,作为将英语作为第三语的学习者,习得的过程和方式必定受到本族语和汉语的影响,具有不同于非民族高校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英语教学模式的特殊性。现在所采用的教学计划、方法、教案,以及课堂教学、布置作业、安排课外活动等,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用了非民族院校英语教学的模式,不能体现自己的特色。如果盲目跟风,“一刀切”地采纳非民族高校的教学模式,忽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势必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二、概念和理论的梳理
英语是一种实践技能,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而语言技能需要通过学生的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实践”是指英语应用能力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完全为交际实践服务,学生运用四项技能完成交际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对英语应用能力的强化训练。
“从做中学”是杜威提出的重要的关于知与行关系的教育理论。他认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好,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即知行结合。“从做中学”的理论对民族高校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杜威认为:在学校,教师不是将观点强加于学生,或是强迫学生形成某种习惯, 而是作为一名社会成员,选择对学生人生具有重大影响的观点,并协助他们对此做出恰当的反应。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记,学生在课堂上所听记到的内容是可以预习的,这些内容在实际交流中也不经常使用。而现代英语教学提倡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技能,逐步将了解所学知识转化成自动应用知识,最终达到经验的获得。在民族高校英语教学中渗透“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对于丰富教师教学认识,改革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认为语言能力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学得阶段,应引导学习者提升到习得阶段,因为只有达到习得阶段,学习者才能在社会环境中有效地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克拉申主张第二语言教学应以习得为主,学得为辅。他认为,人的头脑有两个语言监察系统,有意识的监察系统和浅意识的监察系统。学习者要有充足的时间,处在最佳情感状态下,才能运用监察系统关注语言语法的正确性。最佳的感情状态是学习者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充满信心,将焦虑感降到最低状态。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语言习得机制的启动,忽视了直接运用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给学习者足够的机会进行大量的语言交际活动。因此,要以教材为框架,加强教学中的互动交际,培养学习者在实践中的语言应用能力。
20世纪70年代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后,“交际教学法”逐渐引起国内外语言学家的注意,成为主要语言教学流派之一,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被视为外语教学的核心内容。此后,我国英语教学领域开始关注交际教学法,一些学者开始编写和出版了适合中国学生特点的交际法教材。如:李莜菊的语言交际及交际能力的三维一体论,以其它应用语言学家有关的理论为基础,立足中国英语教学现状,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交际教学法的内容,而且将其切实地运用在教学实践中。
三、培养民族院校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教学体系
1. 教材合理融入民族文化,指导跨文化交际实践
弘扬本民族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不能将民族文化生拉硬套编入教材,而应合理融入教材各个部分,让学生不仅学习到英语国家文化相应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而且还会学会如何用英语表达描述本民族文化,通过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对比,于潜移默化中提高民族自豪感,建立跨文化交际的自信心,加强文化传承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英语教学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授英语词汇和语法的浅层目标上,要让学生懂得维护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尊重其它民族文化,将英语知识应用于实践交流中,积极推动各民族之间跨文化交流,是民族高校英语教学努力的方向。知识如果脱离实践,英语如果脱离文化根基,只能是空洞乏味的符号。民族高校应该将本民族文化融入英语教学,通过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合理地整合英语知识和民族文化知识于学生的知识系统中。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建立平等对话关系
以“学生为中心”的提法是对传统教学法的反拨。由于我国中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脱节,学生习惯了教师满堂灌输的被动接受方式,教师也惯于因循守旧。提问时,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应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师生双方都是课堂的主体,人格平等。教学模式要达到的效果不是去复述某一个标准答案,而应鼓励学生提出多个开放式的答案,激发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师生分享成果。
3. 随机性和准备性相结合,全面培养交际实践的综合能力
海姆斯提出的交际能力理论包括语法以及话语能力、功能化的社会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运用能力等,能力只有通过实践、训练才能得到综合运用。课堂内外的语言交流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保证。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式讲解的结果,学生的做题能力和掌握语法的能力虽然增强了,而英语口语却乏于表达,常常会出现考试分数很高、口语活动中却没话讲的情况,即为学生不会用英语交际的体现。英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理念在于随机性和准备性相结合,教师根据各个教学活动的特点、学生的英语水平,决定是否让他们在任务前预先准备。随机性课堂活动可以训练学生运用英语随机应变的能力,使之在实际交际实践中应付自如。对于较复杂的过程性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允许学生课前适当地准备,提高课堂交流的自信心,逐步驾驭较复杂的交流任务,克服羞涩心态,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4. 授人以渔,提升学生自学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可谓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就英语教学而言就是:学会自学,学会应用到复杂多变的实际中去。教师设定一定的任务或情景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主动思索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触发语言表达的动机,提高知识使用技巧。自主学习的重要目标是让学生养成批判式思考和自我评价的习惯,成为独立的目的语使用者。通过教学,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学习惯,树立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为今后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School Journal,1897.
.In Bright, W.Sociolinguistics.The Hague:Mouton,1966.
[3]Krashen,Stephen.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