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浅析探讨大学英语文化教育的融入

2015-10-06 15:4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文化教育;文化意识;文化融入
  论文摘要:语言的文化属性决定了语言教学实际上是一个陶冶性情、构建精神的文化教育过程。学习英语就是通过学习英语语言形式,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训练用英语思维来培养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至今已经历了二十几个年头。此间,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一再修改、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都充分彰显了大学英语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密切性,与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息息相关性。2004、2007年教育部又分别正式推出《大学英语教学要求(试行)》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了新世纪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其中特别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传统语言教学重视语言形式,强调语言系统知识传授,但忽视了语言的文化属性,从而造就了“语言能力强的人,语用能力不一定就强;语言知识高深的人,不一定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的现象。目前,国内英语教育对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业已达成共识。外语教学融入文化教育,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使学习者通过外语(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是外语(英语)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文化教育意识的融入
  英语教育融入文化教育的主张日渐引起关注,“文化”也很快成为外语教学中的一个关键词。WWw.133229.coM学外语就是要与以它为本族语的社会文化集团的成员进行交际。而语言是交际的主要渠道。语言的恰当应用(即语用的得体性)直接关系双方交际的成败。实践证明,外语教学传授给学习者的不仅是语言形式,还有那些形式中所蕴含的特定的世界观,以及本族语者的许许多多人文化世界观,个人价值观及信仰观等。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文化意义无疑会使学生对语用得体性意识的缺乏,导致在实际语言交际时语用失误或是行为不当。譬如,中国人骂人用“癞皮狗”、“走狗”、“落水狗”等,而西方人把狗视为家庭一员,“dog”常用于褒义,有“aluckydog”(幸运儿),“topdog”(重要人物),“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everydoghasitsownday”(人人皆有得意日)等说词。又如,在人际交往方面,中国人收到礼物要放在一边,以免让人觉得他太贪心;相反,英美人收到礼物不仅会迫不及待地当面打开,口中还连连赞许和致谢。这种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反响,恰恰反映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双方言语行为方面的差异。对于隶属某个文化的人来说什么行为能接受,什么行为难容忍,都是受各自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支配。正如语言学家沃尔夫森所言:“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不够礼貌。”
  历史跨入21世纪,国际间的交往日趋密切,英语已然成为经贸、科技、教育、信息、国际交往等方面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语言,英语教育不重视文化显然落后于时代。用英语进行交际,实际上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其背后包含着不同的价值观和认知观。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仅教会他们“说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说”。以英语口语为例,我们在追求培养学生掌握一口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要教会他们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做到“入乡随俗,说话得体”,增强他们跨文化交际意识,不犯“文化错误(culturalmistakes)”。
  二、文化教育内容的融入
  文化教育要分层次,要有阶段性。而文化教育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愈显重要,所占比重也应随之加大。与此同时,文化内容的融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曾对文化定义,“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文化内涵的庞杂性为英语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把文化内容与教学相融洽;文化内容的范围如何划分等等。为此,外语教学界提出了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两个范畴,即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这是从文化功能角度来划分的。前者是指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对某词语、某语句的理解和使用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涉及一个国家的山川河流、古迹建筑、历史、艺术、发明创造、食物服装等物质世界普通事物的常识均属知识文化范畴。而后者交际文化是指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由于缺乏对某词、某语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或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前文范例所示。

  解读两类文化范畴的内涵,这使我们不难理解教学中导入的文化内容要有所选择和偏重。通常“知识文化”是陪衬,“交际文化”是目的。因为知识文化因素以“知识”(或文化内容)的形式参与理解和交际,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而交际文化因素因以本族语者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模式套用到所学英语中,从而发生文化干扰,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处理好这两种文化间的关系,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习得一定的知识文化后,把注意力集中投入在那些干扰理解的交际文化上。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和熟练运用所学语言、无障碍地进行交际活动。
  再者,因归属不同语言体系和文化背景,汉英语言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迥然不同的思维定式和价值评判标准,为外语学习带来困难。人们在母语中养成的言语直觉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毫无用处,甚至造成障碍。以颜色词为例,“红”是汉语中褒义色彩最强的颜色词,是喜庆欢乐的象征,有“红火”、“红榜”、“红利”、“开门红”、“满堂红”等词语;而英语“red”一词的文化含义与汉语意义则大相径庭,有“seered”,“inthered”,“paintthetownred”等惯用语,含义是“暴怒”、“负债”和“痛饮狂欢”。可见,大相径庭的各民族文化特色必然造就其语言表达上的特色的。文化决定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形式,语言的使用一定得遵循文化的规则。因此,不同文化中的人们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常从不同的审视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叙述。
  语言学家拉多(r.lado)认为第二语言中与母语类似的成分易于学习,不同成分则难以掌握。为此他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thecontrastiveanalysishypothesis),即在两种类似的语言之间会产生正迁移,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会产生负迁移或干扰。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及其文化的过程中,都普遍会受到本族语及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为英语的掌握不可避免地增加“添加剂”,造成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言语上的失误。对比分析教学法捕捉到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含的文化差异(体现在习俗习惯、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视角度以及表达习惯等方面),使学生明确这些差异的致因,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扫除因缺乏对缩小目的语国文化的了解而在交际活动中套用自己母语文化、造成母语文化负迁移、干扰双语信息成功传输和解读所导致的交际中断或失败。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为信息转换工具进行文化交流的活动,对比分析教学法使语言教学深入到文化教育,让学生在掌握另外一种语言的同时,懂得对另一文化的理解,包容,吸收和消化。
  三、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育涉及到21世纪人才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把外语(英语)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放在促进学生心智发展、提高其人文素养上面。这不仅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大政方针,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怎样发掘语言形式的文化涵义,相机导入文化因素,结合文化知识背景教授语言的交际法则,促使学生把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有机地“化合”成进行有效得体的语言交际的能力,是当前英语教育界人士必须认真思考和应对的。
  
  参考文献
  [1]韩宝成,刘润清,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回眸与思考(一)——政策与目的,外语教学与研究[j],2008(2)
  [2]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c],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何自然,我国近年来的语用学研究,《现代外语》[j],1994(4)。
  [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