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的统计报告

2015-10-04 15: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就业问题历来是各大高校关注的重点。女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其就业观的变化更应受到思政工作者的重视。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采访的方法,抽样调查杭州师范大学500名女生,多方面考察她们的就业观。共回收有效问卷467份,有效率93.4%。本次调查含多选项问题,故部分数据比例之和不等于100%。根据调查,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就业观总体积极健康,但仍存在就业信心不高、重视物质利益等问题。
  一、就业信心不高
  仅三成女大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对就业有较大帮助,近半数女大学生表示帮助一般。因而,超过四成女大学生对未来处于迷茫状态,就业信心不高,充满了焦躁和不安。在与她们的交流中,笔者发现,此类女大学生大多没有明确的理想信念,无法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她们又易受外界影响,有一定的从众心理,对父母亲友依赖性大,自主选择能力有待提高,种种因素造成了她们“走一步看一步”的心理。
  女大学生所学专业对就业的帮助和其对未来工作前景态度的交叉分析显示,对专业满意度越高、认为所学专业对就业帮助越大的女大学生越乐观。而多数持悲观态度的女大学生,认为专业对就业帮助不大或完全没有帮助。由此可见,专业对就业帮助的认识直接影响了女大学生们的就业信心。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时应帮助学生全面、正确认识所学专业,避免因专业认识误区而造成的悲观情绪。同时,应积极关注女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加强心理辅导,帮助她们走出泥沼,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此外,这也给准大学生们以启示。在选择专业时,应全面评估,避免因盲目选择、随意选择造成的遗憾。家长及老师应给予适当引导,但注意不可过多干涉。
  二、就业选择多样
  新时期下女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呈现多样化发展。基于年龄、婚姻等方面考虑,绝多数女生表示不会选择继续深造,“能就业,先就业”。但有部分表示会考虑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重返校园充电。两成女大学生仍将企事业单位作为奋斗目标。四分之一的人则表示会参加教师招考,这与师范院校的特点相吻合。教师良好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稳定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尽管教师队伍逐渐趋于饱和,每年仍有大量女大学生为成为人民教师而努力。
  出于对专业的热爱、职业的需要或者逃避就业等原因,18.69%的女大学生加入考研大军,人数远超往年。教育产业化使本科文凭含金量下降,不断涌现的硕士、博士令女大学生产生了危机感。对知识的渴望也使一部分女大学生专于学术研究,希望通过深入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提高科研能力。有趣的是,除了个别因为理想职业的要求和醉心学术的同学外,近九成选择深造的女大学生表示,绝对不读博。可见,社会舆论的影响和来自家庭的压力依然影响着女大学生的人生选择。“国考热”进一步升温,15.58%的女大学生会参加公务员、村官考试。公务员工作的稳定性和良好的福利待遇是她们“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重要原因。公务员考试的不断透明化给了更多没有特殊背景的女大学生以信心。
  三、择业重实利、求稳定、看发展
  在择业因素方面,居前三位的分别为工资(63.93%)、福利待遇(62.91%)和发展空间(61.21%),最后两位为贡献社会(4.31%)和专业对口(9.48%)。市场经济下,经济尺度被无限扩大,女大学生逐渐认可将物质利益作为评定个人价值的一项指标,将前途和“钱途”相联系。但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独立自强的性格品质。她们多数不认同“女性工作能力比男性弱”,渴望成为“杜拉拉”、“白骨精”。她们希望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展现自我,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和青睐,通过培训、进修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积极寻找、创造适合自我发展的工作环境,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然,前三位择业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教师、公务员大热的原因,稳定的薪酬待遇、良好的发展空间,恰恰符合女大学生的要求。
  女大学生不再执着于专业对口,“能就业”成为当务之急,逐渐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希望在不同岗位获得不同锻炼。这与当前高校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有一定联系。“贡献社会”位居末位的现实表明,女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日渐薄弱。虽然投身社会工作可以视作对社会的贡献与回报,但鲜少有人直接选择“贡献社会”。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逐渐缺失,在择业时多从个人角度考虑,具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社会服务意识亟待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慧.市场经济条件下女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及其超越[D].吉林:吉林农业大学,2011.
  [2]魏然,辛勇,顺远菊.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0):110-11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