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成人教育论文

高校产学研合作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2015-07-28 18: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高等教育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教育法》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传统高等教育只注重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走向社会往往还需要1~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另外,在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下,教师的科研是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主要从事理论研究,而很少考虑甚至完全没有考虑市场的现实需求,不能为经济建设服务。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生产、教学和科研三者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进入生产实际,在一定的岗位上进行实验、实践,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同时,教师根据合作企业的生产需求,确定科研课题,获得的科研成果为合作企业服务。
  当前,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仍处于试验阶段,尚未有国家认定的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在全国施行,一些产学研合作经验推广起来也十分困难。因此,本文从中国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必要性着手,分析了中国产学研合作的方式、特点及如何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为各高等学校确立适合自己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提供借鉴。
  一 高校实行产学研结合作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最初的职能就是教学,综合传授间接的理论知识。然而,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才和科技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就把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己任的高等教育事业推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不能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专门人才的目的。社会的发展呼唤高等教育加强与社会的结合,呼唤学校教育加强与劳动教育的结合,而产学研合作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模式。
  1.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产学研合作使教学科研人员站在社会的最前沿,最直接地感受社会经济发展对科研的需求,按照市场规律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从技术市场获取办学资源,充分发掘大学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潜力,用知识创新来充实教学和科研内容,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2.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能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提高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直接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高层次人才的涌现,从而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
  二 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方式及面临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内外各种教育理论影响下,中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形式不断涌现。其主要形式是:
  学校选择相关的企业,共同制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培养目标、方式和计划,使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到企业顶岗实践,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帮助企业做市场调查、产品推销以及形象宣传等工作,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企业负责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和鉴定,同时可以发现优秀的学生,补充企业员工。企业向教师开放自己的信息,以实际案例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高校教师可以担任企业技术顾问,根据合作企业的生产需求,确定科研课题,获得的科研成果为合作企业服务。
  但是,由于企业的主体活动是生产经营,高校的主体活动是培养人才,两者存在一定的矛盾。目前高校缺乏激励教师从事与企业联合进行科研的机制,一些高校在评价研究成果时,看重的仍然是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发表刊物的等级、论文的获奖情况等,较少关注学术成果的应用价值。因此,相当多的教师热衷从事理论课题研究,而很少考虑市场现实的需求,对企业所需求的应用研究既不关心,又不专研。结果是立项的课题不少,而真正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课题不多,脱离了合作企业的实际需要,不能为企业服务。
  不少企业目光短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善于把自己的企业放到一个产业、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大局中去作战略性的思考,追求“短、平、快”,“立竿见影”。因此企业不愿花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参与产学研合作,影响了教师参与企业科研合作的积极性。合作教育往往容易处于学校“一头热”的状态,企业由合作主体地位逐渐变为学校的学生实习基地。因此使企业在合作中得利是这种合作体制稳定长效的关键。特别是在产学研合作初期,会出现产学研合作所带来的利润不足,使产学研合作难以进行下去。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进行必要的人才、技术和制度等方面的准备,将产学研合作的投入纳入人才培养预算,特别是要提高教师面向合作企业实际需要进行科研的水平和积极性,为企业技术革新和新产品研发服务,使企业从合作中受益。
  以上产学研结合模式的优点在于易操作,机动灵活。然而其弱点主要是缺乏战略层面的合作内容,产学研各方之间没有较好地形成良性互动,产生协同倍增效应不大。
  2007年6月10日,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召开会议,正式提出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在这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是众多相关企业和机构所组成的产业群;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高校是根据产业技术创新的要求以众多相关学科所组成的学科群。
  实践表明,仅靠个别的学科,或若干学科的简单组合,难以解决当前产业技术创新中所面临的复杂问题。高校学科门类众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本来可以带来思维的碰撞和启迪,十分有利于创新。但传统高等教育各学科虽处同一校园,却难以开展实质性的合作研究,各学科“各立门户”“单打独斗”。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成立,促进了产业群和学科群的发展。学科群的形成,有效地促进了知识要素向产业技术创新的集聚,极大地提升了高校为产业集群服务的能力。这种新模式的产学研结合,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企业在产学研结合中占主体地位;产学研结合中产业群与学科群良性互动、协同创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新时代产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攻克复杂性难题的基本手段,是迅速提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途径。由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的强大科技合力能使众多企业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的热情较高,能保证合作的长效性,其缺点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织协调难度较大,需由政府引导。
  三 如何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产学研合作的机制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效果,进行产学研合作应注意以下因素:
  1.人才培养目标要符合企业的需要
  产学研合作的主体是企业和高校,一方是人才的接受者,另一方是人才的输出者,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是推动产学研合作最主要的动力。对高校来说,首先应主动征求客户对“产品”的要求,重视客户对“产品”使用情况的反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否则就会没有市场,进而失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学校自身的条件,深化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尤其是要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制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于员工的素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外的资金、技术不断涌入中国,这就要求企业也应从自身的需要出发,主动参与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把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新要求反映到学校的教学改革中去,这样企业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从高等教育中得到称心如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继而增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2.合作双方要能够优势互补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中,合作的内容要有互补性。产学研合作的过程要了解联合企业的有关信息(如企业需要什么、条件怎样等);一方面要比较“联合”与“不联合”二者的利弊得失,另一方面要对诸多备选对象进行比较,以选择符合条件的合作伙伴,这是合作取得成功,并保持持久合作的前提。选择合作伙伴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合作者们要具有共同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合作双方要能优势互补。
  3.利益的互惠性
  产学研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利益驱动的合作,由于产学研双方处于不同的领域,存在着利益上的分歧。一方面,由于高校改革力度不够、分配机制不完善、利益分配不公的现象,使得高校教师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实际应用主动出击,寻求与企业合作的动力不足、活力不够、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企业为了获得最大利益,虽然对高校的科研成果有一定的需求,但容易产生短期行为,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只要企业的产品能维持,就不再投入人力、财力引进新技术,缺乏科技需求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吃老本、拼设备,最大限度地使用人、财、物的潜力,这些都制约着产学研合作的进行。因此需要建立互惠互利的利益分配机制,明确合作双方在整个合作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并以协议的形式确定下来,使产学研合作双方受益。
  总之,产学研合作模式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正在蓬勃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不仅能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还能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因此,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把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0(1):93~96
  [2]杨友文、叶敏.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4):81~84
  [3]张曾乾.产学研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3(7):62~63
  [4]韩树江.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49~15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