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录简单地理解就是快速录入的意思,具体来说就是指经过相关专业速录课程的学习,使用现成的特殊汉字编码设计的软件或设备,将人的语言信息快速转换成计算机文字、数据资料并加以保存的一种职业技能。它被形象地喻为“用手指追赶声音的艺术”。本文试图对高职文秘专业速录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一些探讨,希冀对完善高职院校文秘专业速录人才培养机制有所裨益。
一 速录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目前速录技术在全球都有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每年有数十万能够熟练运用英文打字和速录技能的人走上秘书工作岗位。专业速录工作者近120万人,并呈每年不断递增的趋势。同时美国的国家机关也非常重视速录,白宫就有专门担任总统各种演讲、演说等速录工作的专业人员。
就国内情况而言,速录是最紧俏的行业之一,无论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还是私营企业都开始越来越注重办公信息处理的完整性、高速度和高效率,速录市场在我国前景看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既具备同声记录能力,又能够具有良好的文秘素养的新型秘书人才正受到广大企事业单位的青睐。
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新增专职文秘工作人员逾180000人,但真正意义上的速录文秘却只有10000人左右。从企业的需求来看,对普通文秘的需求每年大概不足130000人,并且每年有近60000名文秘人员失业,相对于普通文秘,速录文秘每年则有近90000个岗位无人问津。专业速录人才的奇缺已经成了我国企业用工的燃眉之急。这不得不促使高校速录课程教育工作者反思当下的高职文秘专业速录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完善高职院校文秘专业速录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相关培养经验,作为速录教学工作的重心。
二 高职文秘专业速录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就目前而言,我国对速录人才的培养,主要还是依赖于通过专业培训机构和高职教育两种途径来实现。
前者是指社会培训服务机构对不同学历层次的社会人员进行专业速录技能的培养,在对培训机构的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培训机构往往培养目标单一,只单纯教授学生速录知识和培养学生的速录的技能,而不涉及其他任何文秘专业领域的知识教学。
相对于单纯注重技能培养的专业培训机构而言,高职教育则是将速录课程融入某个高职专业中来培养学生的速录能力,其特点是将职业教育与速录能力培养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仅只重视学生速录技能的培养,更要求学生注重其他专业知识的习得。从目前高职教育专业分类情况来看,速录课程主要依托的是法院书记员和文秘两大专业。
1.高职文秘专业速录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第一,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结构合理。专业培训机构培养模式相对于高职教育来说,主要问题在于学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由于培训机构大多面向社会人员,招收的学员大多是高中生甚至是初中生,他们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等都不可能与大学生相提并论。从调查问卷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现在培训机构都加强了面向大学毕业生的培训招生和培训项目,但出于就业压力的考虑,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将会选择就业而不是再花上1~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参加培训,从而导致培训机构很难招到受过系统大学教育的人才作为学员。第二,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知识全面。在对参加过培训机构培训的毕业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培训机构培养速录人才,过于注重速度的提高而忽略其他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从长远看,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会出现后劲不足的情况。从速录实践来讲,培训机构在培养速录人才时如果不注重其他专业综合性知识的学习,就无法提高学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他们面对专业性较强的会务服务时肯定是无法胜任的。
相对于培训机构而言, 以高职教育文秘专业为例,高职文秘专业的学生在校内不仅仅单纯地掌握速录技能,更要学习文秘专业的相关基础课程,这样的学生在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遇到一些较为专业的会议时上手比较容易,文字录入时对一些专业用语、专业词汇比较熟悉,同时也能胜任速录以外的其他办公室工作,相对于培训机构的优势一目了然。
2.高职文秘专业速录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第一,课程时间不够充足。从实际情况来看,通过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速录人员在录入文字的速度方面要高于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速录人员。这不仅体现在问卷调查对在校生、毕业生和参加过培训机构培训的毕业生三者打字速度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情况,从历届的全国速录大赛中我们也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这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培训机构有大量的训练课时。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在于技能培训时间不足。速录人才的培养并非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加以培训,才能实现培养出能够胜任速录工作的专业人才这一教学目标。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学历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知识系统而不仅仅是速录技能。教学时间一定的情况下,这就必然让速录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在教学课时数的分配上产生矛盾。如果速录课程课时过多,必然会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程的开设,而其他专业知识掌握不足,不符合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反之,如果其他专业课程的课时过多,势必会影响到速录课程的教学时间,而速录课程尤其是实训课程达不到一定的课时数,不能有效地培养出速录专业人才,这又与学历教育速录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相违背。 第二,课程设置较为单一。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为己任的。因此,在高职院校中以文秘专业为例,每门课程的教学都与文秘工作岗位相衔接,实行课程教学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但在文秘专业的速录方向人才培养中往往倾向文秘的职业岗位课程设置,速录课程设置与岗位的衔接往往被忽略。从目前的情况看,高职院校开设速录课程并建立相应的实训室,学生在实训室中完成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是比较一致的做法,这种教学方法往往只是让学生进行纯粹的速度训练,很少让学生得到速录技能其他方面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把学生变成了只会机械打字的速录工,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速录人才。当学生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时,其完成
速录服务的能力可能并不完整。高职文秘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对速录方向人才培养的职业针对性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通俗地讲这就是典型的教学工作与工作岗位要求之间的脱节。
第三,证书取得比例较低。无论是调查问卷结果还是我们对一般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速录师证书取得率的调查分析,我们都会发现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相比培训机构速录师证书的取得率是偏低的。造成这一结果一方面的原因是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在校生速录课程时间不够,课余时间利用不足,训练时间较短,学生打字速度达不到考证的最低要求。速录师资格证又有着相对明确的技术指标,这让许多学生选择了放弃。另一方面速录在高职文秘专业中往往只是作为一门课程存在,而高职文秘专业的毕业条件中通常只明确要求有文秘职业资格证,或其他相关专业资格证书即可。这样一来学生必定会选择去考那些只要求理论知识,比较容易通过的职业资格证书,而像速录师资格证这样强调硬性技术条件的资格证书就会被学生刻意地回避掉了。
三 高职文秘专业速录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1.合理的课时分配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核心内容。具体来说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用来完成这一目标的课程是什么,这些课程需要多少的课时来完成。
就普通高职院校来讲,作为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它的课时数一般为每周4~8课时,才能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习。但是,这显然无法满足文秘专业速录课程开设的需要。据对专业速录培训机构研究表明,速录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必须做好长期培养的打算。就高职院校文秘专业而言,这个“长期过程”很可能是为期“三年”,所以不可能像文秘专业其他课程一样只安排72~144课时,并要求在一学期内完成。就国内比较通行的速录培养情况来看,培养一名速录员,其标准课时应不少于360个,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是无法达到这一标准的。
因此,要想在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中培养速录方向人才并满足课时要求,除对文秘专业其他课程进行大规模整合,提高速录课程的课时数外,考虑到要满足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学时需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而不是单纯合并或增减其他课程才是合理课时分配的关键。应注重利用课外时间,比如大一新生的早自习和晚自修时间,为大二、大三学生开放实训室等,这样才能既保证学生提高速录水平又不耽误其他课程专业知识的获取。此外,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余时间的学习中可以引入学分制管理模式,把学分与训练时间相结合,达到一定的训练时间可以取得相应学分。并将学分与考核挂钩,才能真正利用课余时间满足速录课程的训练课时要求。
2.专业的课程设置
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寻找既要符合文秘专业学生需要又要符合速录方向人才培养特色的专业课程,从实际角度出发任何专业课程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只有综合设置安排好每一门专业课程,才能扬长避短发挥它们的作用。
在文秘专业速录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中应以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能力要求为依据,以职业岗位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前提,以能力培养为原则。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又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我们不仅仅只设置满足文秘专业能力要求的课程,还应设置除速录训练外的其他速录相关课程。而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仅仅是单纯地提高速录的速度,还要求能够使学生提高专业知识储备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掌握中文速录工作的技能。
总的来说,课程设置应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可以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进行专业指导,对涵盖文秘速录技能的工作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以速录知识和速录技巧相结合的方式来展示教学内容,通过课堂内外双管齐下的强化训练,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
3.实用的课程考核
传统的文秘专业课程考核往往是以笔试的形式进行。但是,速录课程的考核不适用使用笔试的形式,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速录速度及准确率必须通过实践考试即“机考”才能有效地反映出来。尽管速录课程也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这些理论知识完全可以在学生的实践考试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因此,文秘专业速录课程必须摒弃笔试考核的方式,将实践考试作为学生的考核方式。
在考核有效成绩的认定上,完全可以参考国家速录师资格考核方式。让学生熟悉考试的流程和方法,不会因为对速录师的考证陌生而惧怕考试。还可以考虑将取得至少初级以上速录资格证为基本毕业条件,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规定,速录资格证书实际上既是就业资格证书也是速录这个行业的准入资格证书,只有取得了相应资格证书的人员,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和知识水平,才能被允许从事相应的速录工作。因此,作为培养文秘专业速录方向人才的高职院校,应当要求学生参加速录师国家资格考试,以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甚至可以将从业资格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学业成绩,使两者统一起来。
总而言之,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高职文秘专业速录方向人才培养也不例外。但是,将不同的培养组合起来,吸收各自的优势,形成一个更好的方案却是可能的。因此,作为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完全可以吸取校外其他专业培训机构对速录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方法,并将其精华部分移植到高职教育中来,从而提高高职文秘专业速录方向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凌碧兰.从速录看高职文秘专业就业前景[J].人力资源管理,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