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对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在强调乡村治理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也在积极健全和完善农村教育和就业服务体系,培养实用技能人才。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治理具有重要作用。
一、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差距导致成人教育发展不平衡
一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生产发展所需的知识要求较低,人们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求也较低,这就导致了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呈现区域化差异。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不管是成人教育的多样性,还是主体参与情况都有很大的改善。而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形式单一,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民更愿意从事一般性社会活动,对接受成人教育的意愿不高。这些现象势必会阻碍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
(二)务农人口减少,学习意识薄弱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第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向了城市,农村出现了老龄化和空心化的现象。据统计,2018年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为56401万人,而我国的农民工数量为17200万人,这说明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村人口选择在外务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情况显示,2018年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9538万人,从下图可以看出,2018年我国农村人口占比为40.42%。与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的结果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14369万人,而农村常住人口减少了9452万人。而且农村流出的人口多为青壮年,他们向往城市较好的工作待遇和生活条件,希望有更多的收入,这直接导致了农村成人教育生源的缺失。
(三)教育设施不完善
经费投入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重视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近些年我国农村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然而经费不足依然是制约性因素之一。虽然农村成人教育经费不断增加,但是其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还有待提高。同时,农村成人教育办学经费的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建立,经费来源缺乏相对固定的渠道,呈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
经费投入不足,会使受教育者无法完成系统的学习,即使受教育者学习到了一些知识,也会因为没有实践场地而闲置。农村成人数量的减少,也会影响办学场地建设规模。就算是农村成人有强烈的学习意愿,也会受限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缺乏,无法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
(四)教师队伍薄弱
城乡发展存在差距,部分成教教师也希望享受更好的生活,希望能够留在城市;再加上成人教育的教师培养机制没有完善,使得成人教育面临师资匮乏的困境。同时,现在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基本上以中小学教师为主,针对成人的一些关于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缺乏有经验的导师,这些会对农村成人教育造成影响。
二、“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在农村成人教育中的价值
乡村振兴离不开成人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乡村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制度支持,也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提供了借鉴。
(一)自治体现农村成人教育的主体性原则
所谓自治,就是村民在党的領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通过各种方式,自主地管理本村公共事务,发展公益事业,调节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农村基层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快速发展。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能搞一刀切。最了解村里情况的就是生活在那里的人,管理人员要尊重他们的意愿,满足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要想方设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鼓励其为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发展带有地区特色的农村教育。例如,江浙一带被誉为“鱼米之乡”,当地农村可能更适合发展渔业和特色旅游业,针对这一特点,当地部门就要具体地开发养殖、特色旅游服务课程,把发展自身教育的自主权交到农民的手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合力。
(二)法治体现农村成人教育的法治化原则
公民的任何行为都要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循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下的一切国家权力机关和社会组织都要按照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而乡村法治,就是在国家宪法基础上,实现国家意志与乡村规范之间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需要有明确的规范,应当在国家宪法框架内,结合各地区特点,制定符合各地区实际的措施,这样才能保障农村成人教育健康发展,保障每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例如,在农村个人办成人学校时,可能会收取过高学费,或者出现乱收费的行为。为了保障农民利益,使其更好地接受教育,政府必须依法规范成人教育秩序,维护农民权利,营造良好的农村成人学习环境。
(三)德治体现农村成人教育的规范化原则
德治是指在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活动中,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作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发挥其强大的感召力和劝导力,使人们自觉践行道德要求,从而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水平和道德觉悟。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管理者应当充分发挥道德的“软约束”功能,使农村居民自觉遵守乡规民约,自觉约束自身行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以乡村文明建设为契机,塑造优良传统,形成淳朴民风。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使其自觉接受成人教育,自觉认识到自身跟先进之间的差距,使农村变得充满活力和希望。乡村振兴需要一个不断进步、自我学习的农民群众队伍,更需要有良好道德情操的民众。
自治、法治、德治三者有机统一,不仅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保障,更为实现农村成人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三、“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下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路径
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离不开自治、法治和德治三者的统一。任何一种关于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制度都要与自治精神、法治精神和德治精神相契合。
(一)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农村成人教育治理体系
农村成人教育面向的是广大农民,不同于学校教育,其涉及面较广,包涵了多种职业方向,如养殖业、畜牧业。同时,发展农村教育需要不同职能部门携手合作,协调教育部门、农业部门等共同发挥作用。首先,政府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农村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障各地区办学质量。其次,鼓励企事业单位、社會组织和学校等主体积极参与农村建设,配合政府形成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方案,使农村居民有所学、有所用。最后,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农村教育,积极关注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为农村成人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树立适合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教育观
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一方面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另一方面要制定发展目标,并始终坚持朝这个目标前进。首先,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各地实际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和具体举措并长期执行下去。其次,学校要根据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相应的成人学生培养方案,确保其学有所成、有所提高。同时,学校教师要秉持着教育为民的心态,深入农村一线,发掘现实需求,寻找致富途径,撸起袖子加油干,把学校做大做强,帮助农民实现多渠道就业和终身发展。最后,社会组织和个人应该充分认识到农村成人教育的积极作用,承认其在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创设符合地区实际的教育课程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2018—2022年)》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指向标,农村成人教育应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有针对性地围绕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等核心需求进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顺应经济发展形势变化、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多样化需求,学校更应主动出击、有所作为。一是开设一些农产品营销课程、农业旅游管理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帮助农民了解农业旅游、农产品电商等新经济形式,增加农业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提高农民收入。二是围绕生态宜居潮流开设创新课程。首先,教师从技术层面为绿色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如开设绿色生产技术培训课程,普及从绿色投入到生产过程的清洁再到废弃物处理等专业知识,帮助农民掌握绿色生产专业技术。其次,学校联合村镇和社区开展绿色生产的专题教育活动,帮助农民树立保护环境、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价值理念。三是围绕促进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转型开设课程。首先,学校开设如休闲生活、健康生活、科技生活、科学健身等课程,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其次,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开设村民素质提升教育课程,加强对村民的道德教育,形成尊老爱幼、诚信友善、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实现农村成人教育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