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科学技术及文化素质低下多年来一直是影响、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但无论是哪一种途径,均需要农民自身的参与、配合与支持。亿万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将起着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应该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一、“三农问题”与农村成人教育
1、农村成人教育滞后是导致农民素质低下的重要原因
农民作为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细胞,本应是最为活跃的因素,但由于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远远低于全国人口平均水平,农民文化、科技、经营管理等素质水平较低,直接影响和制约了他们创造和经营财富的能力,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对提高农村未来劳动力的素质、以现有农村劳动力为主要对象、以继续教育为使命的农村成人教育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许多农民终身没有接受过职业训练,也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活动,现有农村劳动力中的绝大多数依然是在代代相传、陈陈相因的旧有耕作方式中低效劳作。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农村人口素质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的影响。
2、农民素质低下,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的进步
由于农民整体素质较低,一方面对新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和应用的能力;另一方面思想保守、因循守旧、怕担风险、缺乏更高的生活追求和长远的生产目标,不会、不敢也不愿使用新的农业科技成果。结果使许多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难以在农民的生产中得到应用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十分低下,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的进步。在一些贫困乡村,可利用、开发的资源并不匮乏,对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的技术也比较成熟,然而由于人才的匮乏,许多新的技术不能得到有效的应用与转化。就连国家推荐的产业项目和应用技术在这些地区也常常因为农民意识和技术方面的缺陷而难以及时、顺利得到推广和实施。据专家统计,目前全国地区间农产品结构雷同,农业结构调整效果不明显,农产品卖难问题也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
3、农民素质低下,阻碍了农业结构的调整
由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习惯己有的思维和耕作方式,对市场经济运作的规律把握不透,信息反馈和接受能力差,不能及时预测农产品市场的走势,因此在进行农产品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难以根据国内外市场的走势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导致地区间农产品结构雷同,农业结构调整效果不明显,农产品卖难问题也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
4、农民素质低下,导致我国农业竞争力减弱
由于我国农民素质较低,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严重,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科技含量低、质量差,经营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与质优价廉的国外农产品相抗衡。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的事实,更使我国农业要经受严峻的考验。
二、农村成人教育面临的矛盾
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还难以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需要,更不能适应我国农村长远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体存在四方面突出矛盾:
1、农村现代化建设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提高与农村成人教育办学水平不相适应的矛盾。社会经济发展史表明,农村经济发展由最初的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劳动经济,发展到工业革命以后的资源经济,现代社会由于新技术革命发展,引发了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智力经济,过去那种只限于一般书本知识,靠体力凭经验或只懂得一些简单的传统实用技术己经远远不够,迫切需要培养既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又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多年来,各级各类成人学校,根据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存在着不同程度脱离农村实际的现象。
2、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农村成人学校投入不足的矛盾。虽然“科教兴国”的思想己被多数人认识,成人教育的重要性被人们所重视,近年来由于各级领导重视、群众支持,教育投入状况己有一定改善,但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与财力支持有限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3、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与办学条件还比较差的矛盾。一方面农村成人学校硬件建设还比较落后,有牌子没有固定的庙,没有电脑教室和语音教室,许多成人学校更没有多媒体教室。另一方面农村成人学校教师师资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应有的培训和考核。落后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和推广。
三、我国农村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
1、农村成人教育一一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石,从思想上重视农村成人教育
近20多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整体素质仍然不高。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己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与发展的一大主要障碍。农村成人教育作为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主渠道,在建构“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的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由于诸多瓶颈问题的制约,很难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深化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所以,我们应转变观念,走出几个思想误区:走出不重视农村成人教育的思想误区,走出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单纯靠市场调节的思想误区,走出农业成人教育单纯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思想误区。
2、创建“学习型农村”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环保、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农业教育的新内容,农村家政等农村生活、文化、环境建设也提到议事日程,社会化教育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农村成人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理念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在一个基地两个平台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崭新的体系,使农民教育形成一个总体框架,并为农村搭建起学习型社会教育的平台。
3、大力开展为解决“三农”问题服务的职业技能培训
地方政府应加强统筹,促进农业、科技和教育部门发挥各自优势,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和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继续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和“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的新型农民和技术骨干,加快农业科技的进村入户。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实用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状况。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应认真实施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农业部等六部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国务院批转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努力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加大在岗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支持和鼓励行业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民工学校,同时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开展面向农民工的教育培训。
4、推进“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提高成人教育的效益
“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本质上就是整合农业、教育、科技的力量,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农村成人教育必须与普教、职教协调发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实践场地、教师队伍、教研工作等方面都应统筹安排。农村成人教育与农业、科技部门也应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真正做到依靠教育之渠,引来科技之水,灌溉农业之田。
5、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
这一体系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必须是开放性的,农村成人教育学校向上可以与高等成人教育院校建立对应的专业联系,将需要深造的优秀毕业生送往更高的层次培养,向下可以与基层农村职业培训建立联系,指导他们的教学。成人教育学校还可以与普通高等院校建立对口联系,争取创建实习基地。
(2)农村成人教育培养体系必须以技术能力的培养为中心,要追踪经济发展的形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培养,使农民具有熟悉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3)农村成人教育培训体系必须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
6、建立健全督导评估体系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督导机构目前还没有很好地依法履行督导职责,因此对各学校之间出现的生源大战之类的问题都没有解决的办法。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要健全督导机构,督促政府将职业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和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督促政府依法落实职业教育经费,特别要认真抓好农村职教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规范办学等工作,要依照有关法律、政策,坚决制止“乱办学、乱办班、乱收费、滥发文凭”的不良现象。同时,督导机构还要督促职教研究部门从事职业教育的宏观研究、教学研究,制定合理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农村职业学校进行质量考核,对职业学校教师进行职称考核、评定等。只有加大政府的执法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督导作用,才能为农村职教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果的重要窗口,举全校之力加强基地建设是必要的。同时,应结合形式的发展和需要,做好基地的性质定位,明确建设目标,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理顺校、院(系)、基地三者各自的权利和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正确处理生产和教学中经济利益关系,建立基地建设的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及时评估基地运行效果,真正使生产和教学活动融为一体。
2.3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稳定的基地管理工作队伍
管理制度再好,没有高素质的人来执行及落实,其优越性是无法显现的。因此,在科学规划教学、科研基地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建立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丰富的实践经验,富有奉献开拓创新精神的学、研、产教职工队伍。具体措施包括:选派或招聘一批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和教学管理经验的人,担任农业高新技术股份制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通过制定有关激励机制,如实行教职工待遇与公司效益和教学效果挂钩,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学、研、产教职工队伍。
2.4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形式多样化的教学、科研基地
注重基地和社会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学生实习基地、教师挂职锻炼基地、科技合作基地、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等方面综合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走进基地同时走进社会,接受全面的锻炼,实现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三个提高。
四.结语
综合国情,农林专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一般相对较长,其直接经济效益不是十分显著,农林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尤其在农业高等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地建设面临系列困境。但是从农林专业满足人类“衣、食、住、行”需求的基本物质出发,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正确处理好农林专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