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访问,听了一堂特级教师的数学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所讲的重点突出,教师和学生双方配合也相当默契,学生的课堂作业和思考题都完成得相当出色。课后听课的所有教师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但美国一个教育专家在肯定中国的教师教学的同时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这节课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出来,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原来他们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新课程理念对教育提出的一个要求,由关注学生回答问题转向学生提出问题和置疑问题。
创新根植于问题之中,只有发现了问题才会去思考,进而去创新和解决问题,问题是创新之母。
一、情感注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它能促使学生的求知欲从潜在状态进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指导着认知学习。实践也证明了和悦的感情可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激发兴趣、求知欲和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极致的发挥,反之,则会抑制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情感的培养,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借用诙谐的语言形象地阐述和理解逻辑关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不那么费劲了。如,以几何中的“证明”来说,对初学几何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往往难吃透,甚至弄错颠倒。因此,我就把“∵”比喻成父母亲,“∴”比喻成子女(同学们自己),先有父母,然后再有子女。这样就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内心的学习情绪,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提出问题的欲望。
二、愉快教学,营造宽松活跃的民主氛围
数学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能力,就是能在数学问题的迷宫中进行搜索,探索出一条由问题的初入径状态通往目标出口状态的路径。学生的这种走出问题迷宫的寻径过程绝不是一条笔直的路径,有时思路方法正确,顺利前进,有时思路方法不当,曲折迂回。因此,教师要善于研究数学问题,掌握学生学习的特征和规律,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他们在联想猜测、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经过实验操作、推理演绎或自学课本,按图索骥,得出正确结论。如,教“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线合一)”时,我不是从课本出发,而是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自己制作等腰三角形这个教具,通过动手操作,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实验、验证,然后再看书质疑,得出正确结论。
三、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
我们之所以让学生学习数学,目的之一就是在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是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和所要教授的知识内容相结合,通过设计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天空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去寻求解决方案。
四、敢于创新,构建“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的对象,学的主角。因此,学生面对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时,没有固定、现成的方式方法可以套用,必须用已有的或学会的知识去思考、探索、研究,寻找新方法和新途径解决新问题。建构主义认为,“问题解决”是研究性学习中常用的模式。如果把学习过程与科学研究过程相比较,两者在实质上极为相似,因此,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去破解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实施程序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引导学生感知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寻找解决策略;回归生活,应用数学问题。这种模式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养成勤思、勤想的良好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我们应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备课时要敢于创新,应在诸多方面考虑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励学生联系实际、勇于探索、敏于思考和善于提问,努力践行新课标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角”的要求,让学生在以问题为主线、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中掌握数学知识,从而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发展求异思维,提高学习素养,真正实现“学会”向“会学”的转变,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作者单位:江西新余市渝水区罗坊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