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

2015-07-28 18: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运用美的规律来关照语文学习,按照语文美的规律来欣赏课文,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寻美的乐趣。如何通过语文文本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通过定向、点拨、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注意力
  定向即在教学中明确提出审美的要求:如阅读写景散文、游记等类课文,提出欣赏自然美的要求;阅读记人记事的记叙文、新闻、通讯等类课文,提出欣赏社会美的要求。其实定向比较简单,只要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够引起学生足够地重视,激发学生的审美期望就达到这一目的了。
  点拨即根据文本的具体情况使学生注意美的因素。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面有优美的景物,并且融合作者细腻的感情变换,情景交融,蕴涵着深深的美感。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体的景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首先关注美,再学会欣赏美;针对作者的感情变换,尽量使学生由景入情,从课文语言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有感情的教学,才能更好地做到情感的点拨。
  2.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审美气氛,在赏析中提高审美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语文课堂气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验作者情感,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创设不同的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加深内心体验。
  《春》是朱自清的一篇优秀散文。作家在描绘春风时,娴熟地运用以实写虚的技法,把无形无味的春风描绘得有形有色有味,使春风显得美丽动人。他调动了人的几种感觉器官。首先是触觉: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具有亲切感,写出春风的温暖柔情。其次是嗅觉:抓住“酝酿”一字,把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中各种气味揉合在一起,突出春风的芳香,给人愉悦感。最后是听觉:作者描绘了鸟鸣声、笛声、流水声,组成了一曲春天交响曲,写出了春风的悦耳之声。由此,作者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尽情享受春风的吹拂,似乎那春风就在身边,触手可及,从而使学生沉浸在春风浩荡的春天中,享受那清新自然的美感,获得审美享受。
  激情朗读,在对比中挖掘语言与情感的结合点
  阅读学认为“三分文,七分读。”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因此教读一些经典作品,光靠品析语言还不够,还要通过美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的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从字词句人手,理解艺术形象,体验作品的感情,真正做到“披文以人情”。
  在语文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勇于示范,用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去感染学生。其次,还可以运用现代各种音像材料,将学生带人文章的境界之中,同时让学生随着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脉络。当我们读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时,没有谁不沉浸于这种和谐舒缓,如行云流水般的音乐境界中去,如果再采取齐读、男女混声读、小组读等多种朗读方法,不问其内容,单是语言本身散发出的魅力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合理运用多媒体——形和音,影响欣赏者的心理,唤起相应的情感和想象,将学生带人文章的审美境界之中多媒体的一个优势,就是能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人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所以在制作课件时,我们要注意图片色彩的配置,图文的和谐,用笔的精细,按钮的色调、大小、字体也要与图片风格相吻合,以保证画面的整体美。
  文学以语言为媒介塑造形象,对文学形象的感知主要表现为对想象中出现的形象的感知,即使语言本身也还有一种外形式,它对欣赏者的心理也有微妙的影响,如同红色热烈,绿色柔和给人的这些感觉一样。人们在朗读时可以感受到文章和作者的不同风格,韩愈的阳刚雄健、欧阳修的阴柔温厚、李白的潇洒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而且通过对想象中的“意象…意境”的感受,马上可以唤起相应的感情反应。
  3.重视阅读教学,让学生在品味中体悟真、善、美,从而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是学生感知课文的主要途径。文学作品如一枚青涩的橄榄,初上口觉之无味,细读之,嚼之有味,过后还能回味无穷。诵读品味有利于觅取趣味,通过朗读将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更能全方位的作用于人的感官,加速语言与感官的相互联系,使感受来得更迅速,情感上的共鸣也产生的更快。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采取富有感情的范读或示范朗读带等作为“导读”,让学生体会模仿,进行必要的朗读指导,使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要领,并在反复诵读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听其声”的艺术效果。
  学会读是一个方面,只有多读才能学会读,多读才能理解,才能想象,才能和作者引起高度的共鸣。所以,学生的读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有限的时间。课外也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是阅读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学校教学中,同学们接触到的作品毕竟是有限的,虽然强调他们多阅读,但是阅读范围的狭窄制约了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寻求对比的思维活动。我们说对课文要多读,实际上是从诵读中探求和理解其深层面的内涵,也就是求真。如果没有知识范围的扩大。学生就不能更好的诠释课文的美。只有扩大阅读面,多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作品,学生才能真正区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才能在对比中审视艺术和生活,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当然,这也是开展阅读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