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

浅谈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分析

2015-07-28 18: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生动参与意识的基本调控手段。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及生成情况,有效地设计课堂提问,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引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的课堂提问存着一些问题,诸如:华而不实,缺乏针对性。表现在问题过于简单、锁碎,或未经精心设计,动辄“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但收效甚微,只停留在学习的表面,学生往往不需要思考即能回答,表面看来声音洪亮回答一致,课堂气氛空前热烈,但实际是相当空洞的;强弩之末,缺乏启发性,表现在空乏提问,脱离实际,学生思考起来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或者脱离知识经验提问,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机械重复,提问缺乏深度和思考价值,缺乏挑战性, 了无 趣味,久而久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这些脱离学生知识经验的提问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学习效果。
  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三大方面。
  1.提问要有针对性
  常言道“十个手指不一样齐”,更何况是人的学习水平呢?学生的学习层次参差不齐,理解能力不可能整齐划一。课堂教学时,教师虽然无法为每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但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还是能办到的。如果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把机会统统让给好学生,而忽略了学习有困的学生,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困生的畏学情绪蔓延,两极分化严重。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情情况设计问题。对尖子生可适当“提高”,对普通学生可逐步“升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适当“降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从而使“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
  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对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问:“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而对一般的学生应该问:“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或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计算梯形面积需要哪些数据?”难度、坡度适当减缓,帮助不同层面的学生再现了知识,让学生品偿到成功的喜悦。达到了因人施教的效果。这样就能增强他们学习自信心,促使他们上课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同时,教师及时表扬他们的进步,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尝到甜头,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学习的原动力。
  再如教学《百分数》时,根据学生收集的信息:姚明加盟NBA联赛的第一年投篮命中率为49.8%,这样设计问题:“49.8%表示什么意思?”
  生1:表示姚明一年投篮100个,中了49.8个。
  生2:怎么会有0.8个球呢?应该表示大约进了49个,或用四舍五入取50个吧。
  面对学生的困惑,进一步提问:“49.8%是怎么来的?姚明是不是只投了100个球?”
  生3:如果姚明投了1000个球,49.8%就表示进了498个了。
  在这认知突破的“瓶颈”,抓住时机问生3:“如果”这个词用得好,大家想一想姚明加盟NBA联赛的第一年是不是只投了100个或1000个球?命中率49.8%这个数是怎么得到的?
  在一步步的争论、质疑和解疑中,师生的问答对话自然舒缓,水乳交融,对百分数的理解水到渠成,学生产生感悟,达成共识——49.8%是表示投中个数与投球总数之间的关系,并不代表具体的量。
  2.提问要讲究启发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师生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时机与学生的兴奋点稍纵即逝,需要教师善于捕捉、及时引导,把握好发问的时机。超前提问,学生会茫然不知所措,因无法求答而失去兴趣;滞后提问,学生毫不费力就能得到问题的答案,会因缺少思维含量而单调乏味。“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愤悱之处,不失时机地用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此外,教师提出问题后要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既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表现,更是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同时提问要有启发性,要使学生经过思考才能回答。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分解成几个连续性的小问题,使学生一个小问题一个小问题地拾级而上,逐步解决问题。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设在最行发展区的提问,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发展思维为主线,规划教学中的提问,切忌提些不需要思考就可回答的“是不是”、“对不对”。提问的内容必须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只要教师心中有“标”(课程标准),目中有“人”(班级情况),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能够创造性地设计出来。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从“体”到“面”,让学生找出展开图与多个面之间的关系,找到长、宽、高与展开图的各边长之间的关系后,就很容易发现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时不要急于收手,而是以一个问题“想象把展开图折叠回长方体,你还能找到每个面对应的数据吗?”引导学生从“面”逆转到“体”,让学生对长方体的表面积进行一次再思考。
  生1:a是右面的长,b是右面的宽。
  师:a和b在长方体中还具有什么身份?
  生2:a还是长方体的高,b又是长方体的宽。
  师:这个“还”与“又”用得妙,表明了它们的双重身份。那么ab的积除了可以表示右面的面积,还可以表示哪个方面的面积?
  这个再思考的过程,学生思维往纵深发展,在“体”与“面”的转换之间思悟,实现提升,达到对知识深刻的理解。
  3.提问还应讲究趣味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综合运用知识,能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本源,是孩子喜欢数学,了解数学和希望把握数学的动力。”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儿童文化,采用讲故事、猜谜语 、做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中的疑团,形成悬念。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消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趣味性。课堂提问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新课之前运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况:一场赛车比赛。第一辆车的车轮是正方形的,第二辆车的车轮是圆形的,第三辆车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教师引发猜想:“谁先到达终点拿到冠军呢?”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的提问,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并展开联想,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中去。
  又如教学《按比例解决问题》时,抛出“谁能用最科学的方法计算出学校旗杆的高度”,根据学生提出的三种方案展开对话,第一种:爬上旗杆去测量——太危险;第二种:把旗杆放倒后测量——不可行;第三种:先量出旗杆影子的长度,再根据人影与实际身高的倍数关系研究旗杆的实际高度和影子长度的倍数关系,就能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出旗杆的实际长度了。数学思维浓厚,整过数学学习的过程学生始终乐此不倦,兴趣盎然,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环境的动态变化,使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高效课堂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它是教师教学智慧和课堂生成的高度交融。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演绎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彩课堂。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