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其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它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丰富、从浅显到内涵逐步完善,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内涵。正因如此,信息技术学科在教材、教法、考核形式上存在诸多的可变性、不成熟性,甚至有一些弊端,比如学生在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过程中出现的“记不住”现象,就说明了信息技术课程无论是教材、教法,还是考核手段,都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和必要,只有经过进一步优化,才能达到真正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 教材 教法 考核
一、背景
又一年的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结束了,这也意味着这门学科在高中阶段画上了一个句号,但这个句号也许并不完满,仅从复习阶段不少学生表现出来的易忘性,甚至好像完全没学过本课程的表现,就能映射出信息技术教学存在许多不足的事实。而且,学业水平测试也无法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做出准确的衡量,即便最终有100%的通过率,也不能掩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例如,Word中的页眉页脚操作和IE的代理服务器操作这两个知识点大多数教师都讲过,从操作步骤来看,前者步骤较少,应该较容易掌握,但实践证明,学生能有效掌握的却是后者,直到学期末,还有不少学生没掌握页眉和页脚的设置方法,但很少有学生不会设置代理服务器,而且代理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号都记得很清楚。
再如,学生对游戏非常感兴趣,游戏的秘籍、攻略根本不用人教,待到需要时,网上一查便知,其实这就是信息技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的技能和素养,比在教室里上一节“搜索引擎”课来得更有效果。很显然,这种良好的效果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欲望,说明这种学习是一种有需求的主动学习,而类似于“记不住”这种现象多产生于被动学习。这些问题来自于信息技术教学的诸多方面,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等,在本文中,作者就这些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及设想。
二、教学内容的现状及改进
1.教材的实践内容较为分散
以教科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为例,其中的章节是按照信息的获取、加工、集成、交流、管理这样的顺序排列的,每章为一个学习模块。这种编排方式非常适用于描述一个理论体系,但从技术层面来看,各章节中的实践较为分散,虽也能单独自成一体,但这只能体现出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某一个片段,将本应完整的信息技术过程割裂开来,在这种不连续的实践中是无法养成有效的信息素养的。这就如同在不清楚总体目标的情况下去设计一个程序,虽然精心设计了每个模块,最后却没法将各模块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程序。学生只有在具有研究性质的主题活动中,以“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有需求的学习,才能完成信息素养的锻炼和提升,这个过程将会涵盖信息的获取、加工、集成、交流、管理、评价等各个环节,这样的主题活动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就好比程序设计中的“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设计原则一样。
2.教学案例服务于教材或考试大纲
仅从教师精心设计出来的案例名称来看,如“因特网信息的查找”“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表格信息的加工和表达”“信息集成的一般过程”等,就说明我们设计的案例是为授课内容服务的,并不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什么,这种教学模式在一个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的技术学科中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它限制了学生的拓展空间,使我们的学校教育只能培养出千篇一律的、缺乏个性的纯操作员。更有一些知识,如Access,将来也只是少数专业人员才会用到,也成为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显然这种课程设置也无益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虽然教师都知道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设计情境、案例、任务,但大部分教师的创设、假设,学生未必能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即使很有趣,却未必符合学生的需求。
3.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过多讲解”
探究性的学习方法非常适用于技术课程,是主动学习的一种体现,它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创新、思维等能力的提高。但这种学习方法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学生有没有能力进行自主探究及时间够不够都是教师时刻担心的问题,为了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或统一进度,教师往往会按捺不住去越俎代庖,过多地讲解这些本应由学生去探究的知识,这无疑也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
4.为了应付考试而要求“全面掌握”
“全面掌握”有悖于学习规律,短期内的全面掌握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过程中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在信息技术实践活动中,要用到很多工具,而对于某种具体的技术,没有必要将有关该技术的知识尽数学会,需要什么学什么,不必精通所有功能。对于工具,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选择,方法与结果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允许存在个性,没有明确的对错之分。教师要允许学生创造性地发挥,不能为了让学生学会用菜单在表格中插入行,就说学生用笔绘制出一行不好,也不能否定学生利用两个文本框实现分栏效果的行为,更不能要求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来实现一种效果。
只有当“学习需求”成为内驱力的时候,学生才能主动去掌握知识和技能,才能达到提升素养的目的,这即是学以致用。教师完全可以将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经历的事作为教学内容。以此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主题活动、课程整合等实践活动,比如:
案例1:学期初,请每个学生自制校卡(装校卡的塑料壳的规格统一),用于进出校门时的身份认证。校卡上需要的信息内容以及照片拍摄、排版设计、美化、打印、盖章、使用等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技术应用案例,教师不必限制学生必须使用某种制作软件,学生可自由选择使用Word、PowerPoint、WPS、Photoshop等各种软件。
案例2:参考书籍刊物,制作个人作文集,要求有封面、封底、目录等。学生每周都有作文课,还有周记或日记,电子作文集符合学生需求,信息技术教师可与语文教师协同指导学生制作。
案例3:学校给每位学生留有主页空间,学生自己制作个人站点,通过ftp上传。在实践中,不限定学生选择具体工具,FrontPage、网页三剑客等都可以,重点
是需要经常性地管理和更新个人主页的内容,这也是对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的锻炼。
案例4:在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中,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如制作宣传海报、音乐串烧、活动电子相册或活动DV等。
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实践中的各个环节。整个实践的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学生遇到问题可寻求教师、同学、书籍或网络的帮助,技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素养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是有用的、不易忘却的知识,即使一段时间之后有所遗忘,学生也有能力快速地重新获得。
三、考核方式的现状及改进
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内容分为两类,一是关于学科理论的客观选择题,二是针对常规软件的操作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Office办公软件。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提及技能的时候,没有涉及具体的软件,只说“一种文字处理工具、一种网页制作工具、一种编程工具”等,也就表明,学生若只会WPS也未尝不可,但考试大纲却明确要求学生必须要学Word。除了网页考题可以让学生选择FrontPage和Dreamweaver软件之外,其余题目均限定了操作软件,同时,为了便于机器自动批改,也限定了操作方式。这样看来,课程标准与考核内容之间存在着矛盾。
教学并不服务于培养人才的需要而服务于考试是当前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考什么决定了教什么,在改变教学内容的同时,必须还要对考试方案做出调整。信息技术学科有自身的学科理论体系,这方面的考核要求可以以客观题的形式呈现,若要考查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能力,则可以出主观操作题,同时不应限定软件。比如给定素材或让学生收集素材,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集成出一个符合题意的作品,学生需要什么软件可以自己下载安装,这样能更全面地考查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考核题目简例:
例1:一个小型公司有10台电脑,一台打印机,经理要你规划一下网络架构方案,要求每台电脑都能上网,并且能够共用打印机,请画出你的网络拓扑结构以及还需要购买哪些设备,并说明要进行怎样的设置(如需要安装哪些协议)才能使所有电脑都连上因特网。
该题中,画图软件、Photoshop、Word都可以成为绘制网络拓扑结构的工具。如果学生画出总线型或者环形结构,阅卷者不应判为错误,因为这是可以实现的。教师除了看图之外,还应根据学生的描述进行评分。
例2:学校食堂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师生,想在网上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师生对餐饮方面的意见从而做出改善,请你帮助食堂负责人设计一个问卷调查网页。调查内容应以获取师生的真实反馈为目标,如就餐人员、就餐环境、菜式、口味、价格等。
该题只要求设计页面外观,可选的制作工具也有多种,由于没有明确答案,学生发挥自由度高,页面整洁、美观度、项目设置的合理性等都应成为判分点。
例3:就给定的一段文字材料(比如某企业近几年的财政、利润、销售及职工工资等方面的情况),制作一个可以演示的作品用于某个会议,要求展示内容精炼、清晰,能够表达材料的主要内容。
该题可以利用Word、PowerPoint、Excel等软件进行综合制作,其中还考查了学生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
这些题目只是针对考核所做出的一些设想,具体的考核题目可以再优化和改进,目的是考查学生综合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而不是考查其机械性的操作记忆。以此形式进行考核学生必然会制作出各不相同的作品,这有利于考查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教师评分时就会耗时耗力,也会因批改教师的主观性而产生不公平的现象,为了避免这一点,可以采用网上阅卷多人批改的模式进行评分。
四、课时现状及改进
当前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都是每周一课时,教师在45分钟内不仅要讲授预定的知识,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甚至还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用于巩固复习之前的知识点,所以,课时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如果再以上面提到的方式进行教学,课时势必更加紧张,实践训练的完成质量更加得不到保证。所以,信息技术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研究性课程、与其他学科整合、翻转课堂,都是现阶段解决课时不足问题较为有效的方案。素养的提高需要不断地实践,只有将实践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才是有效的学习,才能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五、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是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不单纯是教出来的,“有需求的学习”及“完整的实践活动”能够解决当前教学中产生的诸多问题,是改变以往被动学习弊端的有效方案。因此,我们的目标并不是消除“记不住”现象,学生即使“记住”了,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洪流中,也会逐渐被淘汰,锻炼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本领才是最终目标。本文仅仅是作者对信息技术的教材、教学内容、考核内容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要做出大的改变或许还需要一段时间,也需要不断地实践、总结和改进,更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坚持、创新与自我提升,只有这样,信息技术课程及教师自身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