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

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点、线、面的发展

2015-07-16 18:2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 为了让高中生尤其是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教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 的有效衔接,课题组经过一年来的研究与实践,借鉴历史衔接教学的学术成果,通过案例示范,展现“找准衔接点、理好衔接线、搭建衔接面”的衔接思路,为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了一个可复制、易操作、可推广的衔接教学范式,帮助教师解决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历史;衔接思路;衔接点;衔接线;衔接面
  由于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不同,各种教科书编写体例、叙述方式和内容设置不同等,使得从初中升学到高中,尤其是刚升到高一的学生难以适应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为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困难与问题,课题组成员围绕“基于案例的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通过案例示范研究,以“找准衔接点、理好衔接线、搭建衔接面”的衔接思路,为高中历史教师提供有借鉴意义的知识接口、衔接链条和衔接层面的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范式。
  课题组选取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中的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作为衔接教学示例进行研究。该课在高中只安排1课,最多用2课时来讲述,而初中教材却安排了10课,最少用10课时。如何将初中八年级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课程内容与高中教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教学相衔接,首先就要求历史教师要熟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初中历史教材内容,了解初中历史教材内容要求,明确初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想办法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整合,并选择恰当方式加以呈现。
  一、找准衔接点
  找准衔接点是进行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起点和基础,并由此服务于课堂教学。这就需要对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比照研究,以明确二者的具体内容与不同要求,并对衔接内容、要求加以“定位”:明确它们中哪些已经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得到一定的解决,哪些还需要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得到相应的加强,以考虑在哪些方面进行衔接。
  例:课程标准比照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课的《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是:
  与该课内容对应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是:
  将该课内容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比照研究,我们发现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包括《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内容描述,大都停留在了解相关“史实与故事”的要求层面上。如重大历史事件: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黄埔军校的创建、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重庆谈判、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和要求,本课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重在“描述”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史实和具体过程,使学生对它们产生一定印象。
  此外,“史实”方面的内容在初中阶段已作要求,高中《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相关史实要求所用的关键词则是“概述”。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概述”或“略讲”本课相关的史实内容,而以放在后面的“认识”要求为重。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将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或教材)上都有的知识点称为“自然”衔接点。但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或教材)中较为薄弱,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或教材)中较为重要的内容,我们必须搭建“人工”衔接点。具体做法如下。
  “自然”衔接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这可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或教材)中寻找,结合高中教材加以衔接,显得自然顺畅;找出这些衔接点的史实后,通过学生复述、转述等将其进行概述和归并,达到衔接目的。
  “人工”衔接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需要进行“人工”搭建。教师要在概述史实之后,通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史实的比较来得出这一伟大意义。“人工”搭建需要教师的引导、加工、创新等,这在衔接过程中最有价值。
  因此,教师可依据衔接点,考虑将初中课文中尚未学习的、较为薄弱的、不易理解的历史知识作为高中历史课堂衔接中的重点内容。教师需根据不同校情、学情对初中已经要求掌握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适当取舍。概述或略讲更应当讲究方法,既要激活学生的初中历史知识,更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做进一步的归纳、理解和提升。
  二、理好衔接线
  找到衔接点,知道何处需要衔接,这只是衔接的起点。高中历史教师要进行衔接教学,除了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内容外,还需参照初中教材目录,将分散在初中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加以梳理、整合,理出衔接线,使初中通史与高中专题的教材体例有机糅合,设计出该课教学的新课目。
  例:教材课目对照——岳麓版《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与该课内容对应的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实验版):
  (说明:由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新教材尚未编写出来,所以,只能根据现有的实验版教材进行衔接说明,但衔接思路相同)
  通过对照不难发现,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这一课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分为三个单元共10课,其内容相当丰富,知识体系较为完整。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以初中历史教材目录(或初中教材知识体系)为参照,能便捷地为该课高中历史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衔接线。下表就是根据衔接线重新设计的高中教材这一课的新课目:
  这种设计能将初中教材重大史实和阶段性的特征都展现在新课目中,在新课目后面标明时间段,更能将1921—1949年的大事无缝衔接起来。特别是将高中课目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分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2个目,符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的要求。
  因此,在理出衔接线时,教师既要考虑到高中的教学实际,整合初中历史知识,克服初中教材中较多的细目和内容;也要通过初、高中教材课目的对照,理清教学衔接线索,将高中重历史专题、初中重历史时序两种编写体例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高中历史知识,以克服高中专题式编写的跳跃。
  三、搭建衔接面
  在找准衔接点、理出衔接线后,接着就要根据教材的叙述内容确定并搭建衔接面。衔接面可分为四层:第一层,初、高中教材都叙述较多的内容;第二层,初中教材叙述较多,高中教材叙述较少;第三层,初中教材叙述较少,高中教材叙述较多。第四层,初、高中教材都叙述较少的内容。根据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叙述的多少选择不同的衔接面和相应的衔接过程。如下表所示:
  (说明:与表格对应的该课初中教材内容,取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上册》)
  在搭建衔接面时,教师应根据不同衔接面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衔接过程。要明确对时间的分配、方式的选用、内容的取舍、衔接的侧重点等,使初、高中历史知识得以相互补充,让高中学生在拥有初中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真正能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历史,达到衔接的目的。
  总之,本课内容较多,衔接难度较大,但通过“找准衔接点、理好衔接线、搭建衔接面”的衔接思路,既可形成初、高中历史知识的有效衔接,实现本课教学设计的优化与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将其推广,给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一个较为固定的知识接口、衔接链条和衔接层面,形成一套能复制、易操作和可推广的初、高中衔接教学范式。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论文 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 论文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 T]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③曹大伟、赵世瑜:《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岳麓书社,2013年。
  ④朱汉国,马世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