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是一门具有较强实验性的学科。许多的生物知识需要通过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所学内容。初中生对于未知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采用实验这一种教学方式,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投身于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可见,实验对于初中生物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实验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加强教师演示,启发学生观察
一个正确的实验演示,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过去,教师在上初中生物课时,不太重视实验课,只是一味地讲解知识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最终学生一知半解,不能灵活运用。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主动开设生物实验课,通过实验演示,直观地展示生物概念、规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生物体的基本结构》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细胞。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细胞由哪些结构组成,可以采取图片展示,教师讲解的方式进行,但整个过程,枯燥无味。如果教师通过实验的方式,组织学生实践,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直观地掌握相关知识。笔者发现,如果通过讲解实驗步骤,让学生直接进行实验操作,学生经常会在一些步骤上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先示范一次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并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由于教师的演示,学生掌握了整个实验步骤,整个实验过程十分的成功。特别要强调的一点,在实验课上,教师的演示实验十分重要。为保证实验的效果,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认真备课,处理好演示与讲解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关键环节,教师一定要重视,尽量将演示步骤讲解到位。
开展分组实验,引领学生参与
分组实验是将实验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正确的实验。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增加实验的成功率,教师在进行分组实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从而实验的时候有的放矢。二是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作用。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要包办学生的学习任务,不要担心学生实验失败。对于一些学习状态不佳,不愿意参加实验活动的学生,教师要加以指导、鼓励。
在教学《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个作业,即让学生搜集关于空气湿度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从搜集的资料中总结出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再组织学生分组实验,选择不同的环境(灌木丛、草坪、裸地),实地测量空气湿度,记录和分析测量数据,得出结论。比较实验结论与搜集的资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找出原因,重新实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感觉自己就是小科学家,充满成就感。因此,在初中生物实验课上,教师要从学生熟知的日常事物入手,设计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实验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去深刻感知所学的内容,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到生物课的乐趣,喜欢上生物课。
注意实验总结,学生参与分析
初中生物知识杂而多,但大多与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时候,要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创设一些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验活动,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且要重视实验总结,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特别要提醒一点是,实验课不是单纯地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是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组织学生进行探讨,最终找到正确的答案。在问题解决的系列活动中,学生要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学生不仅仅是实验的操作者,而且是实验的设计者、评价者、改进者。
以《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这一课为例,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生态瓶,从而深刻了解生态系统的特点,深刻感知生态系统中不同成分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首先组织学生分组设计生态瓶,对于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而修正方案。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动手制作生态瓶,并记录生态瓶中生物每天的生存状况。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有些小组的生态瓶仅仅维持了一天,里面的小动物就奄奄一息了。有些小组观察比较仔细,发现小动物出现异常以后,马上分析可能原因,寻找问题关键,向老师和其他小组求助,并且加以改进,因而解决了问题。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总结,帮助学生从实际现状中找到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诊断,在促使问题真正解决的过程中达成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实验中总结经验,提高实验的动手能力。
结束语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并且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设计实验课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内容,科学地设计出实验方案,有效地指导学生独立开展实验活动,从而让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陈振云(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