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是通过审美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人们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崇高审美理想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关键词:美的意境 领略美 表现美 寻找美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在农村小学缺少艺术师资的严峻形势面前,小学语文学科就成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阵地,而且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佳时期是小学低年级阶段,因为这个时期的学生年龄尚小,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认识态度和处理方法都很模糊,那么教师应充分抓住儿童的这一特点,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高尚的催人奋进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一)让学生自由轻松地渐入美的意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由此可看出,创设良好的情境,提供轻松、和谐、愉快的空间,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有利于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
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这儿真好》这篇课文时,从教学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了“荒岛”的情境,把学生带入“荒芜人烟”的小岛上,激起了学生的兴趣。随着“小熊、云朵、绿树、一大片树林”的逐步呈现,学生也逐渐进入所设之境,同小熊一起从“孤单”到“渴望”,从“渴望”到“寻找”,直至“动手美化小岛”,最终“迎来各种小动物”,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一种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之中。正是这种开放的空间,使得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创造力得到充分地呈现,各种“奇思妙想”和“创造性地绘画”以及“活泼生动的角色表演”等都极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二)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领略美
音乐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音乐是情感的宣泄,结合课文内容运用音乐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情景,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在上苏教版一年级《雨点》这篇课文时,配合一首《小雨沙沙》的儿童歌曲,将课文以一次有趣的旅行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雨点”成为一个有灵性的、会说话的、能与小朋友交流的对象,让小朋友和“雨点”一同旅行,共同畅游美丽的大自然,激发起他们表达的欲望。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上课,而是一次有趣的活动,在愉悦的活动中文本内容也就悄无声息地走入了学生的心里。
(三)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表现美
让儿童扮演文中的角色是诱发其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儿童通过角色置换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这样,语言文字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具体丰富的形象。他们从中能看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苏教版第一册《北风和小鱼》这课时,为了指导学生读好第二、三自然段中北风和小鱼的对话,教师先请学生做北风,学一学北风“哈哈”的笑声,做一做北风得意的样子,读出北风骄傲得意的语气,再请学生做小鱼,做一做小鱼“就不怕”的样子,读出小鱼的勇敢。在此基础上,同桌合作表演,学生们兴致盎然,读得入情入味,演得惟妙惟肖,把对课文的理解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让学生在想象中寻找美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丰富的想象使我们的思维变得活跃和丰富起来。一切美好的创作和创造发明都离不开想象,从这个意义上讲,想象使我们的思维获得了重生。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
如在教学《雨点》这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个迁移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小雨点还会落到哪里?它在这些地方又是什么样的?教师在学生表述时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语言,使语言更加规范,学生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逐步内化语言,丰富语言,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
实践证明,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仅可以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和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个性,而且会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锻炼学生的意志,产生美德。
参考文献:
1. 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
2. 蔡仪,《美学原理提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
3.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