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的立足点是语文文本,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在阅读教学中,“读”是主要的,只有学生“读”了,老师才能加以引导,使其更为深入的理解文章。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习语言为本,切不可以书本为主。同时在教学当中,应指导学生有目的性的去读。
关键词:语文 阅读 重要性
一、 引言
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但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的教学上似乎并没有多大突破,教学方法死板、老套,没有革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真正的阅读,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课堂教学的苍白、无聊,必然无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兴趣不只是阅读各种读物,还包括在阅读过程中写下心得、笔记等的良好习惯,这些都是有助于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
二、 语文阅读课的重要性
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方法。同时,阅读训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阅读课程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学校即使是安排了此项课程,多半也不能很好的进行教学,多是为了读而读。但是阅读是需要学生实实在在付出行动的,阅读的基础就是大量的阅读,在这些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去化解提高阅读能力的难点,想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需要老师从阅读的本质上下手,对学生加以引导,并加强在阅读方面的训练。
三、 如何上好语文阅读课
1)深入挖掘文本的内在本质,解读文本
对于学生阅读方面的深层次的培养应该是学生的思想,而不只是一个机械的阅读习惯。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要找到文本外显价值,更要善于挖掘文本的内含意义。现在的教材存在的情况是一看就懂,但是其内在的价值是需要去深挖的,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把文本提升到文学层面、文化层次。一看就懂也多导致很多老师在教学时容易浅显的一带而过,而不是深入的进行挖掘、引导,这样对学生来说收获的肯定是不一样的。
例如对古诗的解读。通常情况下我们对古诗的解读只停留在对诗词表面意义的理解上,而没有对其意境进行深度挖掘。在了解了古诗词的创作背景、相关资料等之后再对诗词进行解读,那么就能够把这诗词读懂、读好。
2)在文本基础上正确引领文本的多元解读
多数的文学作品都是可以进行多元解读的,但是这也需要一个“度”的。新课标的出台为“多元解读”提供了科学根据和重要前提。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多元解读”的不同见解导致对“多元”有所曲解, “多元”解读要关注价值取向的引导。多元解读一定要从文本的价值取向入手;要从文本的实际意义入手。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正确的解读,在文本的基础上注重多元理解读。?
只进行一元解读,不注重多元或否定多元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而片面的强调多元,否定价值取向又是过于偏激的。因此在主张“多元解读”的同时,必须处理好“多元”与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在注重价值取向的情况下关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使得“多元解读”在文本阅读教学中保持应有的张力。
3)对文本的词句详细梳理品读
文本阅读,注重的是对文本潜在意义的感受。文本的每句话、没个词句都是学生走进作者内心的钥匙,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可以让学生获得与作者、文本的感情共鸣,从而使学生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文学感情。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也就是学生对语言进行学习、强化的过程,文本解读是具有效性的这一强化过程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
4)寻找文本的读写结合点,兼顾文本的语言、形象
我国传统的文本解读,就是从文章的字面意思,倒上去追溯作者的写作意图。这种方法是有一定意义的,它在我国流传的时间很久,直到今天仍影响着我们。但这种方法容易产生一个缺点,就是容易把文学作品的言语、形象忘了,追寻的往往只是道德教训,这会把语文架空。而认真寻觅文本的读写结合点,不失为一个实现阅读教学言语、形象兼得的有效方法。
5)寻求文本的拓展链接点,进行合理拓展
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大多取自于名家名作,所以通常会出现“母体文本”的情况,而且课本上的多为“子文本”,比如《草船借箭》就节选自《三国演义》同时还有的文本是具有“连锁文本”的独立文本。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时不能片面的着眼于一篇文章。所以,在对这类文本进行教学时,教师应适当地进行拓展链接。要在纵向的文本延伸中求得文本内涵的丰厚和充盈,尽可能拓展教学的宽度,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
6)准确抓住文本的切入点
想要找准文本的切入点,关键在于“读”,对一篇文章细细品读沉入言语、逐字逐句地解读,在细读中捕捉,才能够真正找到它的切入点。朱熹曾经说过:“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老师是连接学生与文本的重要通道,在日常教学中,深度解读文本是一名语文老师必须要做到的,大到整篇课文,小到一个词语,都需要仔细斟酌,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很好的对学生加以引导、点拨。
四、 总结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语文课导入的方法、角度多种多样,确实具有灵活性。叶圣陶先生对“导”说得最为切中:“‘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课堂导入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总的原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短时间内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拨动其情感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五、【参考文献】
[1] 许彩云.??试析汉民族文化对汉语习语的渗透[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2] 王小莘.??试论中古汉语词汇的同步引申现象[J]. 南开学报. 1998(04)
[3] 张博.??词的相应分化与义分同族词系列[J]. 古汉语研究. 1995(04)
[4] 金立鑫.??从普通语言学和语言类型角度看汉语补语问题[J]. 世界汉语教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