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

让语文教学更加生活化

2015-12-13 11: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这句话说得很好,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而新课程的实施改变着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更融入生活。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怎样才能做到教学的生活化呢?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这样他们才乐于接受,才更容易理解记忆。
  一.贴近生活的语文教学
    课改前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所以很多东西对于学生是抽象的,是难以理解的,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其实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访一访,观察生活。
  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因而,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让孩子走入生活,触摸生活。在教学《可爱的小蜜蜂》时,我发现学生对蜜蜂的感性认识非常有限。正好,我们班有一位同学的爸爸养了几箱蜂,对蜜蜂有着很深刻的认识,我于是邀请这位同学的爸爸到我们学校给学生上课,这位同学的爸爸非常热情,用瓶子装了几瓶蜜蜂,还带来了几个精致的蜂窝,同学们亲眼看到了蠕蠕爬动的蜜蜂,看到了一个个精致的蜂窝……学生们非常兴奋,围着养蜂的叔叔唧唧喳喳问个不停:蜜蜂怕冷吗?蜜蜂会逃走吗?被蜜蜂咬了怎么办?……热心的家长一一回答了大家的问题。讲完还带领着学生到操场的花坛里看密蜂,当场讲解蜜蜂传播花粉和采花蜜的过程。学生们显得很激动。当天晚上的日记,学生写得可生动了,再不是像以前那样无话可说了。
  在学习《小露珠》一文时,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演一演,再现生活。
  在学习中玩耍,玩耍中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称赞》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小刺猬和小獾互相赞赏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了解称赞的重要性,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像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再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 ,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学一学,体验生活。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景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我们学校每年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每次活动之前我都会针对活动提出几点要求,并在活动之后让学生及时写作文,我发现没当“风筝节”、“游戏节”之后,同学们的作文写得就会特别的好,就连那些平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洋洋洒洒几页,生动形象,感情强烈。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 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趵突泉》、《鸟的天堂》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到村里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语文知识的学习更离不开家庭,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开商店的,则可以让他组织一下语言简短的介绍一下商店都卖哪些货物;有的学生家长是卖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蔬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总之,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世界外的学习时空,教育者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中,我们的语文课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焕发出活力。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