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小学劳技课在实践性和操作性方面,一直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实与设想脱轨。劳技课形同虚设,纸上谈兵。我们设计的教案也往往因缺乏实践性和操作性不能得到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不能够得到实现。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就如何提高劳技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一些摸索,现与大家商榷。
关键词:
一、小学劳技课的现状
在义务教育中,劳动技术教育整合了德、智、体、美诸方面,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上世纪50年代和文革期间,劳动技术教育重视在生产劳动中学习,重视体力劳动,学生上课提倡所谓的“又红又专”“红”强调劳动。到了上世纪80年代,当社会发展的重点转向积极现代化建设以后,“在生产劳动中学习,重视体力劳动”的表现正在减少。进入上世纪90年代,由于受基础教育者多是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娇生惯养、缺乏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现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大部分学生未干过轻微的农活,劳动技术教育出现了“真空”,基于此,国家开始大力强化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多元化和适用化正在不断加强,劳动技术理论和技能的结合在中小学日益受到重视。
二、关于对提高劳技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思考
思考一:转变教育理念,走出思想误区
转变升学唯一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民主教育”、“创造教育”和素质教育观念;转变重才轻德的思想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转变分数第一的观念,树立全面科学的质量观;转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思考二:加强劳动技术课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劳动技术课教师
根据学校实际,把拥有一定特长的文化课教师改教劳动技术课,如中学的地理、物理、生物、美术等教师,可改教手工制作、家电维修、自行车修理、木雕、缝纫等,这是解决师资的主要渠道。同时,让有专长的教师和小学班主任兼任劳动技术课教师,并在时间和精力上给予保证。也可以向社会招聘有专长的能人任教,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思考三:大力改革小学劳动技术课课程
学校从劳动技术课的特点出发,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实践性、实用性、基础性、综合性、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学会生存”的宗旨,从教材中选取必讲内容,并使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同时,通过社会调查、走访农户个体户,掌握第一手资料,并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整合到教学内容中
三、提高劳技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几点尝试
(一)关于劳技课课堂教学
1、3—6年级采用“模仿操作型”课堂基本结构。此结构重在“讲解与示范”,通过讲解示范,展示教学目标,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操作的视觉表象,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采取实物范例、图形示范和动作示范相结合的方法。实物示范就是将要制作的作品向学生展示,以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形象;图形示范就是利用教科书中的插图、教学挂图,通过观察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操作要求和动作过程;动作示范是教师直接操作来展示动作姿态、线路、方向、幅度和频率。
2、7—9年级采用“设计制作型”课堂教学模式结构。设计是在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要求,预先制定图样、方法。它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能力。教师按照“创设情景提出要求→启发诱导构思方案→绘制(分析)图样→加工制作”的流程教学。同时,在教学中运用探索尝试法,鼓励学生独立尝试操作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完善,在操作中探索,教师适时给予理论指导,促使学生掌握技能和提高技术思维能力。
3、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要多样化。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讲解、示范。根据具体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劳技课可采取小组讨论式、调查研究式、角色扮演式、情景模拟式、讲座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还应走出封闭的课堂,在校园和基地现场教学。
(二)、关于社会实践
1、开展家政活动。人主要存在于工作和生活中,学家政就是掌握怎么生活。为此,学校与与家长合作开展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教育,重视学生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务劳动意识,懂得家务劳动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承担的义务,养成“眼中有活,见活就干”的习惯,为学生将来的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础。
2、建立教育基地。学生把在学校自然科学中学到的普遍文化知识反馈出来,和企业中接受的一些专业理论有机融合,进行专门技能培训。
总之,劳技课教学应突出其实践性,以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它不同于普通教育中的地理、物理、生物生等其他课程,决不能以教师讲授、示范来代替学生操作。教师应围绕操作技能训练来确定讲解理论知识的内容,不求系统、完整,以解释清楚技术点的操作原理和方法为目的。其次劳技课教学还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重视非智力因素的熏陶,“解放孩子的双手、嘴、空间、时间”。任何一种劳动,都包含着一定的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需要一定的才能和创造性。学生处在成长发育阶段,会不断获得一些新的才能。每获得一点才能,就会非常兴奋,禁不住要试验自己的才能,显示自己的才能,证明自己的才能,并常常想超越自己现有的才能。获得更高的认定和评价。这样,他们的才能才可以获得不断发展。劳动技术课教学正是要运用这些心理学原理,来巧妙地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在实实在在的劳动中育人。实践操作前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有计划、有安排、有布置、有检查,避免草率行事甚至弄虚作假。教师还要善于挖掘蕴藏在劳动及其成果中的教育价值,如讲究效率、讲究方法和技巧、讲究质量以及珍惜劳动成果等意识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