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关键词: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课堂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与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课堂上,教师要从“知识的神坛”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
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结合实际积极探究生本教育理念,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具体作了如下尝试实践。
一、将错就错——点燃孩子创新的火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特别是小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没有成熟,“错误”会不断地伴随着他们成长。而学生犯了“错误”后往往会显得特别心虚和自卑,如果我们老师能正确的评价,细心的呵护,并给与积极的鼓励,这样不但能使“错误”变成“创新”,更能使出错的同学找回丢失的自尊和自信?。
案例: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例时,比较和的大小。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准备了大小相同的长方形,让学生自由涂色,表示出自己想要的几分之一。这次操作,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另一个目的就是借助学生表示出的分数,比较大小。学生操作以后,我选择了表示、、的几个同学到前面介绍自己是怎样做的,并把自己表示的分数贴在黑板上。
师:、、这几个分数,哪一个分数大,哪一个分数小呢?说出你的想法。
生1:大,小,从涂色部分可以看出。
师:哦,从涂色部分可以直观地比较出这三个分数的大小。
生2:大,小,但我不是从图上看出来的。
师:那你是怎么想的?
生2: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8份,所以大。
师:我觉得这种折法很创新,你能联系一张纸来比较,真好。
生3:老师,我觉得不一定。不一定比大,也不一定比大,大于错了。
师:请你说说你的想法。
生3:如果我表示的是这张小长方形纸(拿出一张小长方形纸)的,再表示这张(又拿出一张很大的长方形纸)大长方形纸的,那么就小于。
师:你们觉得有道理吗?
(生纷纷点头)
师:说的确实有道理。那么这里的,是谁的?是谁的?
生4:小长方形的,大长方形的。
师:比较的标准一样吗?(不一样)是的,如果比较的标准不一样,这样就没法比较了。在数学中,比较数的大小,默认的就是标准一样的情况下比较大小。
生:意思就是都指同样大小的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才能比较。教师向这一同学深深的鞠躬,以此表扬他这一创新的做法。
师:那么和在比较时,指的是同样大小的物体或纸的和,所以大于。
有了这样的呵护和鼓励,教室里一下子沸腾了。在上述的案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大于错了”?不仅不符合教师的要求,也打乱了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程序。在课堂中,正是因为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在对与错的思考过程中,加深了对分数的含义的进一步理解,在思考和交流中,对分数的认识得以深化和提升。这位老师的做法却将错就错,把学生的错误视为教学的资源,生3举出的例子,一张小纸的,一张大纸的,单位“1”不同,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对这事给予评价。由于标准不同,所以是无法比较的。
可见,“错”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只要合理利用,让学生在没有被斥责、没有被耻笑的的民主氛围中学习,一定能够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并能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师生的关系也非常融洽。评价使“错误”变成了“创新”,评价赢得了老师的“感谢”,评价使出错的同学找回了自尊和自信,评价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同学们创新的“燎原”之势。
二、勿施明示——促使孩子 “蜕变”般的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走上正确的学习之路,为了避免学生做所谓的“无为”探索,常常让学生停下“手中的活”,打断学生“脑中的绪”,熄灭学生“心中的想”。这样做法的教师偏重的是“建构”,而不是注重教师“引领”与学生“建构”的和谐统一。教学《认识分数的意义》时,一位老师请部分同学到黑板上用画图的方式表示自己心目中的一半。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划出了不同的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有一种非常科学简单的表示方法吗?”
在学生们七嘴八舌的猜测中,她自然而然的引出了的概念,然后问:“那你们看能不能代表你们画的这些图的意思呢?”“如果你认为它可以,就把你画的图擦掉,如果你认为没有你画的图漂亮或不能代表,可以不擦掉。”多数同学都擦了,只有几位同学没有擦。没关系,老师等待着,让他们慢慢去体会。
在临下课前,老师安排了一个环节,请两个同学到黑板前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5/100。画着画着,一个男孩对老师说:“画不了了,太麻烦了。”老师问:“那你说是画图好还是分数好?”“分数好。”看来他是真的体会到分数的价值了。另一位女同学还在埋头画她的,老师又在分母上加了一个“0”,变成了。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她愿意画就画吧。”该怎么用画图表示呢?就让女孩继续想吧,最终她会感悟到用分数表示这个关系是又准确又简单的。
确实,我们在教学时,为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常常让学生停下“手中的活”,打断学生“脑中的绪”,熄灭学生“心中的想”。案例中的教师“让学生停下来”,进行提示,这就取代了学生面临问题时“窥测方向”的过程,简化了“数学化”的流程,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水平,那么,该怎么办呢?当学生暂时探寻不到测量树叶的方法时,我们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思路,要再耐心地等待一段时间,“等一等”的策略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无声呼唤,它的价值,就在于让学生加深体验,在手指尖上产生智慧,获得“蜕变”般的成长。因此,千万不要轻易地“让学生停下来”!
三、善施鼓励——给孩子一个无声的“呼唤”
夸
美纽斯说:应当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能,拥有着不可侵犯的人格,表现着独一无二的个性。我们应当无条件地信任、尊重、理解每一个幼小的生命,爱惜生命的每一项内容,要让赏识和鼓励回到孩子身边。
案例:“判断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
老师把学生根据意见的不同分成两组,先进行讨论,再派代表到黑板前辩论。通过一番唇枪舌战的交锋,论辩的双方终于达到了共识。问题是,此时怎样让胜、败双方都体面的走下讲台呢?
请看老师的做法:
面向胜方:祝贺你们,感谢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面向败方:老师也要感谢你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这个问题的出现,才使老师和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更加清楚了,谢谢你们。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许多名师也认为鼓励是教育的法宝,是最廉价的润滑剂。学生在这种自由的空间里可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的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
新课程改革倡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教育走向生本化是必然趋势,我的(更是学生的)数学课也要坚持生本化,让学生“在不完善中蓬勃生长”,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生本教育”在而更精彩、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