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

让“罚”也放射光彩

2015-11-10 09: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
  上学期,我担任了三(1)班的语文教学,从六年级一下回到三年级,感觉学生好小,似乎什么也不懂:初写钢笔字,初学写作文……一切的一切,使我有些觉得陌生,觉得害怕。(因为工作了十几年,也是第一次教三年级语文)而最让我头痛的,是在开学的两周后,发现我班有一个叫刘宇的小男孩学习存在很大的困难:写不好一句话,从不会写家庭作业……甚至,一篇课文读得结结巴巴,只能认识一半的字。
  发现这一情况后,我认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让他能顺利读完一篇课文。于是我立即制定补救计划,采取补救行动。首先,每天利用中午吃饭的时间把它叫到我的面前,让他一课一课读给我听。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及时告诉他,并尽量找出生活中常能说到的同音字帮他记住。这样,一课读上几遍再让他读下一课;其次,要求他每天回家把在老师这儿读了几遍的课文再读给爸爸或妈妈听,并请他们签字以示证明。
  一开始,我还以为这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不仅努力教了,还让他做到回家巩固复习,所以一直这么往后教着。可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两周后,一次偶然间,因为所学的课文都教读完了,我便要求他从第一课开始把课文读给我听。当他读到第二课时,又出现了大量因为不认识而读错的字,我便问他:“怎么每天回去读给爸爸妈妈听,还会有那么多不认识的字呢?你每天回去读了吗?”他告诉我读了,“那怎么还是有很多字不认识呢?难道你父母都没有发现你读了那么多错字吗?”我又焦急地追问。“他们没说我读错。”看他的表情,应该是诚实的。“那你告诉我,你读书时他们看着书了吗?”我已猜出问题可能出在他的父母身上,便这样问了一句,结果完全如我所想,他的父母根本没有认真督促孩子,只是给了他一对“聋”耳朵,然后敷衍了事地在课题旁签了个名字。接着,通过一番仔细的询问,我才知道:这个男孩的父母从来没有真正管过他的学习,父亲常常会不在家,母亲则爱好打牌,根本“没时间”。
  我汗颜,我无奈,可我又不得不承认,在农村,这样的家长太普遍了,嘴上都会说“我让他做作业了!”“我还特意问了他今天什么家庭作业!”可事实上,他们从不会看一看孩子的作业,更不会看着孩子写作业,全是“嘴上功夫”。
  针对这孩子的情况,我只能抓紧他在校的时间,努力帮他多补一些课。说实话,这多是因为怕他一个人太影响整个班的成绩,我不敢说想让他多学一点知识,也不想这样说,因为生养他的父母都不着急自己孩子的学习,我又能如何呢?尽管气愤,可出于一种责任,我还是尽心尽力地帮他补课,抓紧一切能抓紧的的时间。
  一开始,我谨记多数专家的观念:“称赞是一种美德。”“多鼓励孩子,他们会表现得很棒。”……对这孩子,我尽量地表扬,“这个字老师才教一遍,你就记住了,真棒!”“你今天很认真,我感到你很努力地在学习。”……可渐渐地发现,我的表扬并没让他有什么进步,反而使他经常自以为是从而马马虎虎读书。最后我真的再也压制不住心头的怒火,狠狠批评了他一顿:“你如果不想学就让你父母把你领回家去,反正你的父母也从不关心你学不学。你觉得老师牺牲休息时间是很乐意的吗?我也想像你爸爸妈妈那样潇洒的玩玩,有时间我坐这儿喝喝茶比教你舒服呢……”道理上该说的不该说的,我似乎都说了,那时也没想他究竟能不能听懂。第二天,我把他叫到我面前,语重心长地和他谈了好一会儿:“刘宇,昨天老师气急了,才会狠狠地训你,你不恨老师吧?”“成绩不好,会被别人小看,对吗?我们班就有会小看你的人吧?”“你甘愿被别人小看吗?总被别人说不好心里会怎么想呢?”……在一连串问题的启示下,他已泪流满面。我随即摸摸他的脑袋,轻轻地帮他擦干眼泪,告诉他只要现在认真学,一切都还来得及,渐渐地会越来越好。
  从这之后,刘宇着实认真地学了几天,我表扬了他,而且是在全班同学面前,这次他真的是值得表扬的。当然,孩子的性格特点具有“反复性”,好了几天,他又不认真,飘飘然了,于是我就严格要求,死死看着他,连课间活动都关注他。在“限制玩耍”与“抓紧读书写字”的惩罚教育下,这个孩子竟渐渐地养成了一定的好习惯:初读课文时,先认真听别人读书;上课认读字词时,大胆举手,不怕出错;早晨读书时,跟着大家大声朗读。现在,他每一课认读字词、朗读课文都已不再费力。我真的有些兴奋,没想到这种惩罚教育对这个孩子的作用这么大,让一个孩子在短短的一个学期里有那么大的进步。
  从这一个成功教育的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教育需要适当的惩罚是显而易见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一次访谈中曾说:“惩罚就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马卡连柯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过:“假如某些人没有受到温和方法的影响,就必须求助于比较粗暴的方法,要到用尽一切方法之后,才能宣布一个学生不堪造就。”一个学生对学校来说可能是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的希望,但对一个家庭来说则是百分之百的希望。一味地表扬,或是哄着、顺着学生的做法除了显示教师对尊重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外,同样也反映出部分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的态度。“人无完人”,惩罚的适当教育,一如对幼树的修剪,让其更加枝繁叶茂。当然,教育惩罚并不是完全的暴力伤害,有时也需要在惩罚中融进鼓励,注入关爱,因为其出发点与终极目标都指向于“造就学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