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

浅谈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

2015-03-30 15: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200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同我国宪法关于“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规定是完全一致的。

  素质教育是一次深刻的全面的教育改革,涉及到教育思想、质量观念、考试招生制度、课程教材、教育评价、师资队伍等多方面问题。

  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主动的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情操的发展。

  一、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匮乏、落后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教学中注重死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地位。

  首先一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就是减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容,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生像泄了气一样,学习放松了。

  其次把发展学生的特长理解为素质教育的全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演化成了形式主义,放手发展学生但却不给予指导和培养,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成了学生的“自由玩耍”天地。

  另外挂着素质教育的旗帜来搞应试教育,仍然把升学率当成评估质量的硬指标,节假日补课有增无减,把班级分为快慢班,实验班,这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这些问题都是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吃不透精神而引起的弊病。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教育。在农村中小学中很多教师不愿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素质教育中去,原因是要应付每学期的竞赛考试,升学率。这与个人荣誉,职称的评定有直接的关系。这不仅仅是教师们的过错,也是教育体制不够完善所造成的素质教育下的日趋强化的应试教育的局面。

  2.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城乡之间教育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它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而且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教育投资向城市一边倒,而广大的农村遭到有意或无意的忽视,这样使本来有限的教学资源分配得不合理,导致教学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⑴教育经费及教学设施

  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短缺。税费改革前,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各种教育集资几乎能占到整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45﹪。但改革后逐步取消了这两项资金,这使本来就不宽裕的农村中小学面临很大的经费困难。在资金分配上,由于各种原因,教育经费能投入到学校设施和教学设备上的也不多,大多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绝大部分中小学校没有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实验室等。甚至有些学校连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体育课形同虚设。农村中小学校设有微机室电教室的也是凤毛麟角。

  ⑵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①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从教师来源来看,有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是向社会招聘的;从学历层次来看,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从年龄结构上看,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居多;从职称结构看,高中级职称的少,大部分是初级的。

  ②教学科研水平偏低。对新课改感到“水土不服”。加之受农村文化的内在影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

  ③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学校差距悬殊,农村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城镇教育又发展迅速,亟需调配师资,于是通过招考等方式从农村学校挖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

  ⑶课程资源单一

  农村学校教学内容单一化,其实施的目标也是唯一的,即参加中考或高考,追求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加之农村受条件的限制,很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很少使用乡土教材,致使农村课程设置单一,严重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

  3.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教育最终还是得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农村初中管理不善是制约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管理,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人的因素是一切事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显示政绩,搞形象工程,过分重视“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对农村学校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学校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学校没有引进竞争机制,工作既无动力又无压力,教师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情绪。平时教学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作业批改的越多,越能得高分。多年来写一次教案却能从容应付许多年,今年抄去年的,明年抄今年的。

  4.课程改革流于形式

  学习应该使学生发展能力,善于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形成对生活的适应力,培养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好学生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通过给学生搭建平台,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但目前我国农村教育还是沿袭传统教学,课程改革只是口头上的旗号,教师们依旧把讲授作为重点和中心,依然是重视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一节课能否称之为成功,不能单看成绩好的几个学生有没有听懂,而是要看全班学生的能力有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善不善于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有没有得到培养。

  现在很少有教师会放心把课堂交给学生,他们认为学生会把课堂搞乱以至于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教师引导学生也只是很短暂的一个环节,学生智慧的火花不可能在与教师的交流目光中一瞬间爆发。教师认为如果不给学生设计好一堂课的“框架”,让学生在里面去“填实”,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讲到哪里学生要跟到哪里,这样才行,方可说学生们很听话,很配合教师……这些实际上都是虚的,是把学生当木偶来演戏。新课程是要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那么课堂的主动权就应该交给学生,而教师只是在一边做欣赏者和点评者。把舞台还给他们,不用你教,他们会跳更好看的舞蹈。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新课程改革才能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生根发芽。

  5.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广大的农村家庭“留守学生”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而重要问题。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隔代监护,二是上代监护。两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因为祖孙辈年龄差距大,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力不从心。上代监护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或寄人篱下的感觉。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

  另一种情况是学校老师都没什么办法沟通的,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学生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结果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初中觉得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继续学习者只是其中少数。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成员之间亲情的缺乏,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二是学校教师的急功近利、重视知识传授,放松学生品德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认识误区,以及对“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忽视。三是社会教育的监管力度不够,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对于“留守学生”的影响,也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

  二、解决农村素质教育改革的建议

  1.转变观念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领导班子干部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转变哪些观念呢?就是做好三个转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由只重智育向“五育”并重全面发展转轨,由单一的升学型办学向综合型办学转轨。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来转变观念:

  ⑴更新学生观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了解和研究学生,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理解、信任、尊重和爱护学生,认识到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

  ⑵更新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是学生的诊断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生活与心理的辅导者,是评价者和激励者,是学生的管理者,是教育共同体的协调员,同时教师又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不断进取的人。

  ⑶更新教学观:教学方式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教学内容由封闭转向开放,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时空转向灵活时空,教学手段由黑板粉笔转向多样化综合,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评价转向多元评价。

  2.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要积极地为农村教师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鼓励农村教师参加在职或脱产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提升教学水平。精心组织农村教师进行全面的新课程理论培训,使他们能够认真理解、领会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

  3.加强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农村教师在师德方面要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不断的约束自我、提升自我。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评,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家长议评、学生测评相结合的考评机制。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4.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

  民主和谐的环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托拉斯认为,创造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应是民主和谐的,激励创新的环境。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非常重视“神圣的好奇心”和“内在的自由”。所谓“内在的自由”就是“不受权力和社会偏见的限制,也不受未经审查的常规和习惯的羁绊,能进行独立思考。”民主和谐的环境是为学生提供这样自由的空间。这样的环境不仅要靠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也需要变革教育体制与管理。传统的教育缺少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找不到自由的空间。而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就是这样的一种模式。

  5.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性教学。

  ⑵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并因此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

  ⑶提倡体验性教学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⑷增强师生之间多维互动

  互动可以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个人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学生个人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小组学生的互动等。不同类型的互动也是不同文化在不同水平上的交往,促成的是文化间的交融与整合。

  ⑸注重学习方式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学习连续性发展的重要支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才能终身受用。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过程,领会学习的真谛,才能促进智力潜能的发挥,促进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终身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式,教学中要刻意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善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实施教会学生会学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阅读、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发现与归纳,并能通过自已的力量解决问题,创新问题,提高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与灵气。

  6.完善教育机制

  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增强效益意识,着力规范教育教学管理,牢固确立“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的观念。明确管理要求,创新管理措施,落实管理责任,以依法、规范的管理维护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以创新、精细的管理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注重人才强教,着力提升队伍建设水平。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落实保障措施,着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完善教育投入机制,继续扩大优化教育资源,确保教育持续发展的空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旺盛的教育需求。

  7.加强社会关注、扶持力度

  农村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有13亿人口,8亿在农村。在2亿中小学生中有1.6亿多学生生活在乡镇和农村,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占到80﹪,这就决定了基础教育工作重点应在农村,所以说全社会都应关注农村的基础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资源上的帮助、政策上的倾斜、资金上的扶持等等。另外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力呼吁社会各界人士为农村教育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农村教育的蓬勃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8.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

  农村学校较城市学校而言,问题行为学生比较多,表现得也比较复杂。为此学校也煞费苦心,想尽各种办法去对待问题行为学生,可收效却不明显。很多教师也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但只是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上(如: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等),对问题行为学生来说这些说教是起不到根本的治疗作用的。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好问题行为学生的身心问题就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是从人格上要尊重这些学生,在生活上去关心他们,在行为上去引导他们。其次是想他们之所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解决他们的问题。这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师,还要学会做一个好的父母,做一个忠实的朋友。以教师的人格去打动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他们。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只有从内心深处认识自我才能形成一种动力,才能努力学习,教师才能真正地放心,教育也才能走向良性循环。此外,建议农村中小学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由专门的教师进行讲授,做为一门学科纳入农村中小学的课程。

  三、结论

  当前,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突出的问题,党和国家花很大的力气去解决也成效不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教育没有提供积极的智力支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农村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培养切合社会的新型知识分子迫在眉睫。但从当前农村教育现状来看,这个复杂的,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远远还没完成,还有待社会各界人士长期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推进素质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营造一个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各界应积极为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同心同德、出谋划策,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