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智能科技论文

浅谈阿奇霉素的临床应用及其抗生素后效应

2015-07-08 09: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 目的 对阿奇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方法 对阿奇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抗生素后效应机制等进行总结。结果 阿奇霉素在抗菌作用及活性、药代动力学、抗生素后效应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结论 通过综述,对阿奇霉素的临床应用、抗菌作用机制充分了解,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控制细菌的耐药性,保护人类的健康。
  【关键词】 阿奇霉素;抗菌机制;临床应用;抗生素后效应
  阿奇霉素是将红霉素的a9-酮基becklman重排,n-甲基化,在a内酯环内的9α位插入1个氮原子的第二代15元环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与红霉素类似,但因其部分结构做了化学修饰,使其对莫拉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等g-作用最强,主要通过作用于细菌核糖体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1]。同时,阿奇霉素容易进入到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吞噬细胞和组织内,可产生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等。阿奇霉素具有耐酸、组织渗透性好,半衰期长,抗菌谱广,抗菌效力强,临床适应症广,疗效显著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将其临床应用和抗生素后效应做如下综述。
  1 阿奇霉素的临床应用
  1.1 抗菌机制及活性 阿奇霉素与红霉素的抗菌机制基本相同,均通过作用于细菌细胞中的核糖体抑制蛋白质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具体可归纳[2]为:①抑制翻译早期新生肽链的延伸;②抑制依赖于rna的蛋白质合成;③抑制50s亚基的结合和组装;④抑制多肽的形成。由于阿奇霉素较红霉素结构的改变,使其具有更为广泛的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可以抑制多种衣原体、支原体、格兰阳性菌、嗜肺军团菌,此外对一些格兰阴性菌如莫拉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也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填补了大环内酯类对嗜血杆菌抗菌抗菌作用差的空缺,其对流嗜血杆菌的作用强度是红霉素的4-8倍,对莫拉菌等抗菌作用也是红霉素及罗红霉素的2-4倍,此外对大肠杆菌也有一定的作用。WWw.133229.COm
  1.2 药代动力学 阿奇霉素具有二价碱双亲的性,不仅改善酸稳定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其口服的生物利用度。阿奇霉素可在给药后迅速聚集到巨噬细胞和组织内,然后随着吞噬细胞的不断迁移将其转运至感染部位,使得感染组织的浓度显著提高,且可保持很长的时间,最后将其缓慢释放,这样使得组织浓度超过大多数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正是由于此特殊转运机制,使得其比β-内酰胺类、喹诺酮相比,具有更高的分布容积,更长的半衰期,更广泛的细胞渗透性,组织细胞浓度比胞外浓度高达300倍,消除缓慢,组织的半衰期可长达68-76h,故阿奇霉素仅需每日一次,连续3d,可维持8-10d的有效浓度[3]。
  1.3 临床应用
  1.3.1 阿奇霉素治疗呼吸系统感染 阿奇霉素不仅对上呼吸道感染具有良好的疗效,因其每天仅需服用1次,连续3d,即可达到阿莫西林等药物连续服用7-10d的疗效,适合小儿患者,顺应性较好, 且成本低。阿奇霉素对衣原体、支原体及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细菌感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也有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的作用。此外,其对铜绿假单胞弥散型泛细支气管炎具有显著疗效,与其抗炎活性、大环内酯类结构相关,而且可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增强多形核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和血清灵敏度。
  1.3.2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支原体感染是非淋病性尿道炎,治疗的首选药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此外,淋病和前列腺的有效率可达88.87%,转阴率为96.8%。与红霉素比较,其胃肠道反应低,只需口服1次,每次1g,疗程7d即可达到100%的有效率。
  1.3.3 胃肠道疾病 胃肠道感染多表现大肠埃希氏菌,阿奇霉素对其肠毒素性、肠出血性、肠侵袭性有一定活性,且主要经粪便排泄,细胞渗透性良好。同时对氨苄西林、氯霉素和甲氧苄啶耐药,亦可治疗细菌性痢疾,疗效好,疗程短,不良反应少。阿奇霉素也可以与其他药物组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的消化性溃疡,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3.4 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感染性道德炎症过程很相似,且已经利用分子生物学与免疫组化的技术,证实肺炎衣原体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存在与其有关,同时,研究证实阿奇霉素对两种病原菌据有敏感的活性,而且也降低心肌梗塞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血管死亡、不稳定型心绞痛、继发性心肌梗塞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此外,在抗心绞痛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奇霉素,可以

增加疗效,且可以降低炎性标志物,可消除冠状动脉血管壁的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降低心血管发生的风险。
  1.3.5 皮肤组织感染 阿奇霉素可渗透到炎性组织,包括皮肤组织,且皮肤及软组织的病原菌有效,故其不仅延长药物停留时间,而且有效率较其他药物显著提高,尤其是四环素、强力霉素、红霉素耐受患者,可选择阿奇霉素,且静脉注射液疗效更为显著。
  1.3.6 其他应用 阿奇霉素可运用于眼部砂眼衣原体感染、口腔厌氧菌的感染及其他五官科中耳炎和鼻窦炎的感染,也可以用于寄生虫疾病的治疗,此外,也可以用于艾滋病的辅助治疗。
  2 抗生素后效应及机制
  抗生素后效应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低于mic(最低抑菌浓度)或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抗生素后效应可作为评价抗生素药效学的一项新指标,也可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4]。一般认为抗生素后效应的机制与抗生素与细菌靶位持续性结合,引起细菌抗生素后促白细胞效应和非致死性损伤。阿奇霉素属于典型的具有抗生素后效应的药物,其在低于或高于mic时,均可促进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作用机制可能是其导致细菌非致死性损伤或持续性与靶位结合,显著延长了细菌的恢复再生长的时间,此外与细菌接触后,使得菌体变形,易被吞噬细胞识别,促进杀菌物质的释放,产生于促白细胞效应,增大细胞损伤程度,延长修复时间[5]。
  3 小 结
  阿奇霉素可广发应用于临床各种感染,其不仅具有半衰期短,疗效显著,治疗时间短,因其显著的抗生素效应,可降低治疗成本,缩短服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宏,王超.阿奇霉素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1):101-102.
  [2] 王修性,王奕,郑晓波.阿奇霉素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j].中国药业,2002(10):79.
  [3] diculencu d,andrews j m,boswell f j,et al.the postantibiotic effect of azithromycin on respiratory pathogens[j].rev med chir soc med nat iasi,1998,102(3-4):130-133.
  [4] 刘记.抗生素后效应与合理用药[j].中国临床新医学,2009(5):543-544.
  [5] 黄双英.抗生素后效应在临床给药方案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2):126-12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