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智能科技论文

产业组织演变动力的多视角分析

2015-07-08 09:3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从技术创新与扩散,企业成长与边界整合,企业行为与绩效,产业生命周期四个视角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组织演变动力的研究,认为产业组织演变动力可归纳为外在动力、内在动力和引导动力三类,这三类动力共同构成促进产业组织随社会、人文和经济环境进行持续性演变的有机系统。
  关键词:产业组织;演变动力;技术创新;边界整合
  中图分类号:g931文献标识码:a
  有关产业组织演变的动力及相应模型的研究有很多,而且分散到产业经济学相关研究的不同领域中,主要可以归为两大类:内生的组织演变和内生的持续性非均衡行为。这两类模型均论证了产业组织演变受到大量吸引力和作用力的影响,已经超越了一般均衡分析。更为具体的模型则分散在企业理论、市场理论、产业组织演变理论、区域经济学、技术创新经济学等这些理论之中。但总体看来,研究产业组织演变的动力主要从以下几个视角出发:即技术创新与扩散、企业成长、企业行为与绩效视角以及产业生命周期等,本文也分别从上述视角研究产业组织的演变。
  一、技术创新与扩散视角
  技术创新与扩散一直是产业组织学者研究边际收益递增和不可逆的重要内容,车维汉指明技术创新是产业组织演变的重要动力之一1。技术创新扩散表示适应技术创新的速度慢于技术创新,从而产生边际产品收益递增的局面,即产品的购买者越多,产品所需要消耗的技术成本就越低。技术创新扩散的速度之所以会慢,是因为消费者在产品问世之初由于对其难以信任,也难以改变其偏好。但是一旦出现一批关键的新产品购买者,则其他购买者会迅速跟风购买。wWw.133229.Com与此同时,由于技术创新扩散,创新扩散产品的内涵成本降低,从而导致价格下降,进而被更多消费者接受。不可逆对技术创新扩散有明显的延迟作用,但是当企业增加供货能够降低新产品的成本和价格时,不可逆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延迟作用便会减少。技术创新与扩散被当作产业组织演变的动力被反复研究,尤其是当社会上出现一个新的具有影响力的技术时。teece发现创新往往发生在独占性不是很高的市场中,使得创新一出现便容易被其他企业模仿,进而使得具有创新行为的企业较少从自己的创新中获益2。技术创新扩散的特征可以从四个方面归纳:有一系列竞争新产品出现;高强度竞争发生;在产品竞争中有一部分产品脱颖而出;被绝大多数潜在消费者购买。边际收益递增的效果决定了技术创新与扩散的快慢。具体来看,边际收益递增的效果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学以致用和干中学;第二,网络外部性;第三,生产规模效应;第四,技术创新的互补与关联。这四个方面决定了技术创新与扩散的快慢,而首个被选用的技术创新具有更大机会成为该产品的生产标准,同时也更容易扩散,而经济系统也因此可能出现路径锁定现象,即依据所选在的新产品标准,并按照该标准发展下去。虽然技术创新与扩散对产业组织演变具有正效应,但是由于其破坏力度可能会过强,使得部分企业难以适应被迅速淘汰的局面从而引起社会不稳定。在创新经济学派看来,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和产业组织演变的唯一动力。这样阐述经济增长的原因难免有一定局限,但是技术创新作为产业组织演变的重要动力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技术创新能够改变生产函数而引发产业组织向高级形式演变。
  二、企业成长与边界整合视角
  企业成长理论认为,产业内包含很多企业,而每个企业的成长与衰退均能够对产业组织形成影响。通常来讲,企业成长意味着产品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具体如式1:
  ac=f(dy),f'<0(1)
  式(1)中,ac为企业的平均成本,y为企业的产出水平。这与传统经济学理论里企业按照均衡条件进行生产的思想存在不同,企业成长只有当其实际生产规模相对于最优生产规模而言较少时才能够实现。但企业成长的速度越快就越容易达到均衡产出,因为企业成长时,其平均成本随着其成长规模呈现出l形的曲线,直至其平均成本到达最低点。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增长速度与平均成本之间没有关系,从而隐藏了实际生产规模与最优生产规模之间的真实关系。基于此,吉布拉认为企业的增长速度与企业的规模不存在关联3。企业按照自己所能承受的成长速度进行扩张,而并不会明显收敛于所谓的最优规模。也有学者持相反观念,认为企业规模扩大是持续性的,所以经济增长会使得

企业数量结构呈现出惯性与滞后,而并不是不收敛于最优规模。可见,规模效应难以解释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均能够从成长中获得持续优势的现象,这便需要其他理论对此现象进行解释,从而使得动力学理论有用武之地。
  生产要素的不可逆性是激励企业成长的基本动力。因为沉没成本不仅仅是固定资产,包括名誉、研发投资、营销成本等,依据阿罗的观念,信息渠道的长期投资也是一种沉没成本,与其他沉没成本不同,信息渠道的成本还会自动衰减。这些沉没成本使得企业必须要慎重考虑自己的投资,一旦投资则尽量促使企业成长以从中获利,而不会考虑所谓的最优规模。这样企业从主观上存在一个激励:即无限扩大企业规模,从而尽可能地利用逐步衰退的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则转化到企业中已存在的生产函数和无形资产里,进而降低企业的平均和边际成本,并为企业生产提供更好更为熟练的技术与组织形式。所有的学习过程都倾向于激励企业成长4。本文认为企业生产规模越大,则企业所掌握的生产经验就越多,从而可以节约生产成本。
  产业组织理论中关于学习过程的研究认为,首先,企业的年龄与企业在市场上所占据的地位往往很有关系。学习过程与技术经济的互动使得企业之间产生差异,年长的企业可能会变小而年轻的企业则借助技术创新扩大自己的规模。其次,产品价格在短期内比较高,且存在粘性的状态下,企业会进行自我扩大。但生产越多则技能越熟练,从而会降低成本和市场价格。规模更大的企业能够更好地掌握生产技能,从而在降低成本上比其他中小规模的企业更有优势。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企业的每一个方面都存在学习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干中学”,在投资过程中“用中学”,在研发过程中“学中学”,在与顾客打交道中“动中学”。这些不同的学习过程为全面研究企业成长打开了新的视角,也确定了学习作为企业成长的一个重要动力的存在。不可逆与学习过程使得技术创新沿着已有技术的路径持续进步,生产要素组合和组织的不可逆性使得当生产要素价格改变或市场需求增加时,产生交换成本。因为当生产要素价格改变或市场需求增加时,企业需要改进自身的生产技术以适应新的技术要求。但交换成本增加了企业转型的成本,而关于新技术的信息往往难以获得,这也增加了新技术扩散的成本。另一方面,“干中学”和“用中学”却能够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以应对新的经济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抵消交换成本,企业需要调整已有的生产技术,对研发进行投资,形成自有的生产技术,从而增加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当所有企业都在进行这样的改进时,则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产业组织会发生演变。可见当生产要素价格和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企业均会进行自我改进和成长,只是市场需求的改变对技术创新扩散的作用会更为强烈一些。   经济规模和范围经济使得经济增长呈现多元化趋势,经济增长依靠经济规模和范围经济的互动。企业的生产过程处于严格的技术约束条件下,因此企业能够生产的最大潜力是清晰可见的,也是不可逆的。企业愿意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以抓住大规模所具有的生产技术优势,企业规模越大,企业内分工则越细,甚至将部分生产过程外包出去。专业化分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潜力,进而促进企业在每一个新的生产领域进行专业化分工。企业规模越大,分工越专业,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企业成长,为下一轮专业化分工夯实基础。在非均衡、学习和规模经济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跨国企业。
  当一个企业正在快速增长时,其能够拥有更充足的自我调整生产的能力,以达到市场所需要的更高的生产规模。虽然新增投资与重置投资有一定区别,但他们均能在技术进步中扮演重要角色。新增投资能够购买并获得新技术,为企业生产带来优势,而重置投资能够减少沉没成本。快速成长的企业可以代表新的生产技术,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如果市场价格是粘性的,那么企业提高产量便会增加收益,使得企业能够进行更多的投资。而增长速度慢的企业则难以对新技术进行大规模投资,重置投资虽能延缓企业被淘汰,而不能避免其最终被淘汰。可见企业规模对于企业成长而言,具有重要影响,它能够加速技术创新扩散,促进产业组织演变。
  企业成长是研究产业组织演变的重要视角,具体而言又涉及到生产要素的不可逆性,学习过程,学习过程与生产要素不可逆的互动,规模经济和

范围经济的互动,跨国企业的形成及其原因,以及企业的成长速度与新产品适应能力的互动,等等。这些视角对于研究企业成长促进产业组织演变的动力机制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学习过程和企业规模这两个视角。因为以上这些视角中或多或少地都提到了学习过程和企业规模这两个视角,而学习过程和企业规模这两个视角均又涉及到企业边界的整合问题,可见企业成长视角与企业边界视角联系紧密,但又不完全相同。
  三、企业行为与绩效视角
  在传统的scp范式研究中,企业行为由产业组织结构所决定,尤其是进入壁垒和市场集中度阶段,而企业绩效又由企业行为决定,这种思想突破了原有古典经济学中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系统无关的论点,虽然scp范式最初也是静态的,但是当将下一个时期的产业组织结构形态被考虑进来时,这种静态分析便成为了动态。这使得产业组织结构从产业组织演变的外生变量转变为内生变量,从而对企业行为产生影响。这样出现了一个循环过程:企业行为由当前产业组织结构决定,而所做出的行为生成绩效后又会影响到下一个时期的产业组织结构。将技术创新作为内生变量再造了生产成本曲线,使得现存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具有优势,比如现存企业进行长期的广告宣传,增强自身的名誉则会对潜在企业造成竞争优势,而该竞争优势又会进一步促进现存企业在广告方面投入更多。产业组织结构成为企业行为的一个结果时,无论企业行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均会使得产业进入壁垒增强。而持续的投资和逐步减少的沉没成本在减少现存企业生存风险的同时,也使得现存企业的退出壁垒增强。不可逆与沉没成本也降低了企业跨产业转型的可能性,增强了转型壁垒。总体而言,这些壁垒均为动态壁垒,即这些壁垒对每一个企业而言,是可以不断增强的。在这些动态边界的作用下,进入企业的增长速度可能会较慢,而现存企业的增长速度则可能较快,甚至与产业增长速度相同,因为现存企业获得了产业组织演变所给予的所有优势。
  进入壁垒因为现存企业的规模和名誉而不断增强,延缓潜在企业的进入,增加了现存企业的准租金 ,使得现存企业增加研发和技术投入,进一步增加了潜在进入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这样,现存企业的行为和绩效决定了市场结构的进入壁垒,现存企业的很多战略行为的初衷均是为了构建产业进入壁垒,比如设立较高的沉没成本,更多的学习机会,扩大企业最优规模,等等。所有这些明显不对称的企业行为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刚进入的小企业,即使这些小企业能够通过小规模产出化解固定成本。从而使潜在进入的企业面临内生的技术创新和企业生产规模与平均生产成本呈现高强度负相关的局面,进一步增加进入壁垒,迫使潜在竞争对手放弃进入该产业。除此以外,企业绩效也对产业组织结构产生影响,增加产业进入壁垒。比如企业的研发绩效对企业下一次研发投入融资具有很重要的影响,由于研发投入的高风险高利润特性,投资基金会对企业的上一次研发绩效进行评估,此时现存企业就会相对于进入企业有优势。此外,只要该技术创新难以模仿,即使进入壁垒较低,现存企业引进的技术创新所形成的沉没成本和边际收益递增也会使得现存企业的实际收益高于产业一般水平。当一个企业偶然引入一项技术创新时,其能够在较长时间内获得产业平均利润水平以上的利润。由于技术创新的引入而产生准租金,这些资金能够投入到更高层次的企业研发活动中,形成更多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使得企业保持高利润率和成长速度,也保持了对研发投入的高度热情。每一个成功的技术创新的成本均能够通过大量降低成本的生产产品而化解,进而创造更多利润。拥有技术创新的企业可以利用复杂而紧密的信息传输层次增强模仿壁垒,从而减少无意泄露创新的风险。正是由于进入壁垒、超额利润和学习使得创新活动得以出现,进入壁垒和准租金使企业具有维持高强度研发投入的欲望,技术创新被外部模仿的风险实际上会因为信息不对称、有限理性的银行以及金融市场而有所下降5。增强研发投入只有依靠内部资金,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研发投入资金越多,越容易形成技术创新,因为研发投入也存在规模经济,当规模扩大时会产生小规模研发投入所不具备的效率,其效果类似于“学中学”。这样,当市场的进入壁垒能够规避模仿创新者,为先前创新企业长期保持准租金提供有利条件,则持有技术创新的现存企业具有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的激情,也有更

多机会获得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使得最先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无论是利润率还是创新率始终保持在产业平均水平以上,加速这些企业成长,使产业组织向更高层次进行演变。
  当消费者偏好被广告和有限理性的群体模仿以及其他企业的战略行为所改变时,效用函数中的消费者偏好便成为内生变量。广告的规模效应和需求外部性的边际收益递增形成了一种新的进入壁垒——名誉壁垒,现存企业能够利用已有的名誉享受名誉壁垒为其提供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的优势,并加大对构建名誉的投资。虽然广告的规模经济在构建名誉中具有重要作用,但需求的外部性所形成的名誉壁垒能够长时间为现存企业提供竞争优势,即使其未刊登任何广告也是如此。如果消费者偏好是内生的,那么需求方面的学习过程则肯定是存在的,从而使得需求的外部性有很多种形式:一种产品的消费者数量越多,每个消费者从该产品中所获得的效用就越大;产品销售量越大,每个消费者从该产品中所获得的效用就越大;市场上一种产品的销售时间越长,每个消费者从该产品中所获得的效用就越大;已销售产品仍在使用的数量越大,每个消费者从该产品中所获得的效用就越大。当存在这样情况的时候,这种产品相对于竞争产品而言,其需求曲线会更高,也更为陡峭。适当的广告策略能够有效地改变消费者偏好,从而少量的广告费用会因为需求的外部性而长期有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便自我构建了进入壁垒。这一时刻的企业产量越大,则下一时刻的企业名誉就越高,从而增高其他企业的进入壁垒,获取准租金。这些准租金会在下一个时段部分投入到广告里面去,再次增高其他企业的进入壁垒。   四、产业生命周期视角
  产业成长存在迟滞的现象早在二战之前就已经被很多学者发现了,依据这样的迟滞现象,可以将产业成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产业的初创期,这一阶段产业成长比较缓慢。第二阶段为产业的成长期,这一阶段产业成长迅速。第三阶段为产业的成熟期,这一阶段产业成长的速度又变得很慢,只是产业的总产量较第一个阶段会更多。在一个国家里,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成长速度,而主导产业会不停地转换。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主导产业不可能永远保持快速增长,只要其增长速度变慢,其他增长速度快的产业便会跟上来,成为新的主导产业。不同产业的成长被理解为一种生命周期,或者产业结构升级。比如在二战结束后,汽车、飞机以及化工等很多工业都有一段蓬勃发展的时间,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又几乎同时开始衰落。更多的产业组织演变阶段和产业结构演变阶段的研究有三个基本假设:第一,技术创新是内生变量;第二,消费者偏好是内生变量,其既受收入水平影响,也受其所处群体消费行为的影响;第三,生产和消费是不可分的互补体系。正是有了这三个基本假设,研究产业组织演变阶段的学者才能够扩展研究视野和深度,进而取得更丰厚的学术成果。干春晖以产业结构视角研究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性,强调其是抑制经济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而强调了政策需要降低不确定性以调整产业结构6。
  库兹涅茨认为,技术进步是产品和工艺创新的结果,而创新则是由产业内的竞争和生产过程中的学习促成的7。企业为适应竞争而采取的创新行为是基于“干中学”或“用中学”所形成的知识,这种行为能够生成工艺创新而降低生产成本,最终打败竞争对手。由于供给方的工艺创新和需求方的市场饱和使得产业在经历快速成长后,会使产业供给大于需求,这便是在产业快速成长后会出现增速较慢的原因。而从市场方来看,技术创新对产业组织演变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作用力:将市场从垄断转向竞争和将市场从竞争转向垄断。如果工艺创新的可占有性较高,那么即使是垄断市场也会因为新企业不断地进入而形成竞争市场。新进入的企业通过模仿和引进工艺创新,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构建企业声誉和规模,从而获得与现存企业展开竞争的机会。相反,如果创新企业是互相独立且生产工艺不同时,此时便会出现很多类似产品在市场上进行竞争。而在诸多产品中,采取工艺创新的企业会生产出成本更低的产品,从而相对于其他企业的产品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最终使得产业组织形式从竞争走向垄断8。这种需求扩散和供给扩散以及工艺创新和选择使得工艺创新成为一个产业成熟的标志,因为工艺创新使得产业内的企业数量减少,企业快速成长的机会降低。
 

 效用函数偏好的内生演变是研究产业组织演变迟滞的另一个核心,虽然产业组织演变的迟滞的动力因素是创新的运用,实际上却是由需求曲线中缺乏弹性那部分与供给曲线相交的那个点所决定的,即所谓的“刚需”决定了产业组织演变的迟滞点。首先进行假设:收入弹性由收入层次和产品的新奇性决定。在一般均衡的理论中,收入弹性能够弥补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保持整个社会的产出水平维持在均衡状态。再者,无论恩格尔曲线是否真的存在,收入层次不同会改变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认为消费者偏好是内生的。一个以收入弹性递减,既受群体消费行为也受到渐进式工艺创新影响的产业,会逐渐降低产出水平,如果一个产业体系内包括大量正在衰退的产业,即使出现一些新兴产业,这些新兴产业也会衰退,尤其是与国际市场接轨之后,因为国际市场提供新产品的价格成本会更低。进一步而言,消费者效用函数会因群体消费行为而发生改变,而对该产品消费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的群体影响对于改变消费者偏好都很重要。当较少领先使用者使用新产品时,该新产品会被当作一种地位象征或与其他产品互补的产品(如电话与通讯服务),然而当使用该产品的消费者过多时,拥挤效应会反转该产品的正外部性,从而减少消费该产品带来的效用。为了研究产业组织演变的阶段,很多学者将研究热点放在了产业结构上面,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将不同的产业视为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内不同的产业互相提供生产原料、互相依赖,无论是现金还是技术都在这些产业间不断流转,一旦纵向产业进行整合,则这样的产业体系的运转效率会很高。互补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有着类似的情况,消费一种产品就会引起另一种互补产品的消费,这也表示这两种互补产品的交叉需求弹性为正。可见产业结构的演变是在投入产出表、产品间的交叉弹性、互补产品的收入弹性中,由技术和偏好的内生协同演进所引导的。
  从产业生命周期视角研究产业组织演变,有三个基本核心思想:技术创新是内生的,消费者偏好是内生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是互补的。因此此时的产业组织结构由上一时期的产业组织结构和企业与消费者的行为共同决定。这种观念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中技术创新和消费者偏好是外生的观念,使得演化模型得以应用。值得一提的是,技术创新会给产业组织演变提供两个完全相反的动力,一个是促进产业组织由竞争走向垄断,在各个创新产品互相独立的情况下会有一个少数最为优秀的创新产品得以胜出,使得产业组织从竞争走向垄断。另一方面,如果创新容易被复制或模仿,即可占用性高,那么即使是垄断市场,也会因为进入企业越来越多而形成竞争。在消费者偏好方面,当消费创新产品的消费者较少的时候,消费该产品会被认为是一种地位的象征或者某些产品的互补产品,从而增加消费者效用。但是如果消费该产品的消费者很多,便会产生拥挤效应,相反减少消费者效用。供给和需求的互动使得产业组织演变呈现出三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这三个阶段中企业数目会出现先多后少的趋势。可见,以产业生命周期为研究视角的学者们认为创新和效用的内生协同互动使得产业组织演变。
  五、结论
  关于产业组织演变动力,从技术创新与扩散视角认为产业组织演变是因为内生的技术创新与扩散而导致的,边际收益递增是技术创新与扩散的结果,边际收益的递增效果则取决于四个方面:即学以致用和“干中学”,网络外部性,生产规模效应,技术创新的互补与关联。这四个方面决定了技术创新与扩散的效率,会导致产业集中度和企业数量发生改变,使产业组织向更高层次演变。企业成长与边界整合视角认为学习过程和企业规模是产业组织演变的两个动力,一个从企业内部提高生产效率,一个从企业外部提高生产效率;学习过程能够帮助企业员工掌握相关生产技能或在实践中改进生产技术从而提升生产效率;而企业规模扩大能够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促进企业成长,在这两个内外动力的合作下促进产业组织演变。企业行为与绩效视角认为进入退出壁垒和准租金是产业组织演变的动力,正是由于技术创新能够形成进入退出壁垒,使得现存企业能够获得准租金,这让现存企业具有加大研发投入的欲望。而当现存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增强进入退出壁垒,获得准租金之后,其会将准租金中的一部分投入到研发活动中,从而加大研发投入,这便进一步使其相对于新进入企业

得了竞争优势,从而发生产业组织演变。产业生命周期视角认为技术创新和消费者偏好是内生变量,而生产和消费两个互补体系的互动是促进产业组织演变的动力。综上四种视角,其所涉及的动力本文将其总结为三个:技术创新为产业组织演变的内在动力,边界整合为产业组织演变的外在动力,而政策为影响产业组织演变内外动力的引导动力,即政策会促进技术创新和协调边界整合,为产业组织演变引导方向。
  技术创新作为产业组织演变的内在动力,无论是企业行为与绩效视角,还是产业生命周期视角,其均促使产业发生改变,从而促使产业组织为适应产业更好发展而内生演变;边界整合则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产业组织,是主要的外在动力;而政策将两者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构成了促进产业组织随社会、人文和经济环境进行持续性演变的一个有机的动力系统。
  [参考文献]
  [1]车维汉,张琳.市场结构、政府行为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报,2010(1):6671.
  [2]teece d.toward an economic theory of the multiproduct firm[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82(3):3963.
  [3]gibrat r.les inegalites economiques[m].paris:recueil sirey,1931.
  [4]石建中.企业规模与企业边界,湖北社会科学,2009(10):9698.
  [5]刘小玄.企业边界的重新确定:分立式的产权重组[j].经济研究,2001(4):313.
  [6]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416.
  [7]kuznets s.secular movements in production and prices.their nature and beating upon cyclical fluctuations[m].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30.
  [8]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4):4652.
  (责任编辑易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