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智能科技论文

高职计算机基础“1+X”课程探讨

2015-07-08 09:2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高职计算机基础“1+x”课程探讨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与改革一直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1997年高教司155号文件《加强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将计算机课程纳入“学校基础课程”范畴,确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必修课、入门课地位。2000年教育部教基[2000]35号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论文联盟http://要(试行)》,明确提出《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实施情况。从此,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着“非零起点”,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深度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信息处理的终生需求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终生需求,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与之相对应的是如何将这些需求反映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中,这也是“1+x”(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或选修课程)课程设置的必然。
  1大学计算机基础1+x课程的研究现状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97~2002年,在这个阶段中,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的3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实训室建设、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探讨几个方面。第二个阶段,2003~2006年,这是“1+x”课程体系的初期阶段。WWw.133229.CoM伴随着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教育资源建设方面更加规范化,除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外,根据各专业的需求开设了多门与专业结合度比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第三个阶段,2006~2010年,这个阶段是“1+x”课程体系正式提出、蓬勃发展到规范化的阶段。高教部教指委2006年推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白皮书——《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同年还有文科教指委编写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以及理工类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在这些文件中明确提出“1+x”的课程设置,并根据计算机能力要求,指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包含的教学内容,以及其它多门课程的基本框架——“4个领域×3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结构。
  2006年从提出“4个领域×3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结构后,2007~2009年则对该知识结构进行了修改、充实、规范、可操作性方面的研究,2009年10月正式出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增加了“理工、农林、医药”三个专业大类核心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2011年9月根据该要求,完善和充实了课程的基本体系,提出了完整的实训体系,精确地描述了6门典型核心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的教学基本要求,且允许将其整合,构造新课程。
  2高职计算机基础“1+x”课程现状
  高职计算机基础“1+x”课程的研究,目前主要参考教指委主编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白皮书,并没有专门针对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这样使得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课程设置的研究相对于普通高校显得师出无名、先天不足,也使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更显迫切。
  目前普通四年制高等院校,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有2门,即《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通过二个学期的学习来完成。高职院校一般是三年制,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一般只有1门,即《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程序设计基础》,其它课程的学习基本没有要求,主要由学生通过选修课来完成。但是,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移动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随之提高,其它有关课程的学习需求也随之增加,面对课时限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不利情况,如何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和实施高职计算机基础的“1+x”课程体系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我校一直非常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部先后完成了近20项相关的教学研究课题,其中有国家级、广东省、深圳市、校级的研究课题,比如:《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与实践》、《深圳市中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比较》、《国内外高职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比较研究》、《非零起点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探索、研究与实践》。为更全面考察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2010年9月我们申请了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国际化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多元化研究》,分析国外计算机基础教学情况,并专门针对我校开设的课程情况,对目前我校已开设课程通过课表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高职类计算机基础1+x课题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我们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借鉴,共同探索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之路。
  3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课程分析
  所谓“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课程是指在机房上课的课程。根据全校课表系统对课程进行分析,可以客观准确的反映一个学校实际开设课程情况。“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那么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中到底深入到什么程度呢?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对课表中的上课程地点进行分类统计,将上课地点分为“教室、文体、实训室、通用机房、专用机房”——其中,“教室”指普通的多媒体教室,“文体”指文艺体育的训练场地,“机房”是指有25台以上计算机的课室,“实训室”指非机房的实训地点,“专用机房”是各二级学院的机房,“通用机房”是学校统一管理的机房。
  我们的分析样本为2010-2011学年课表系统,所有包含必修、选修、临时上课、重修等课程共57422条记录,以下分析主要基于必修课(37914条记录)和选修课程(801条记录),每条记录代表一个班的一次课。对全校课表从“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课程”和“与计算机能力相关的课程”二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1+x体系设立提供依据。
  1)按上课地点分类统计
  通过对我校2010-2011所有课程上课地点的分析,按学校、学院、专业三级进行统计分析,以分别了解不同级别的具体情况。
  表1是在全校范围内的统计数据,其所对应的比例情况如图1所示。在图1中,可以看到全校在机房上课的课程比例为20%,实训课所占比例为54%,充分体现了高职教学的职业性和实际操作特点,同时也说明现在越来越多的课程是离不开计算机的,从一个侧面也说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
  表1全校2010-2011学年必修课按上课地点统计数据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图1全校2010-2011学年必修课上课地点统计图
  为了比较各学院专业学习与计算机结合的紧密程度,按学院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为节省篇幅具体统计数据在此略去)。动画与艺术设计专业对计算机的依存度最高,达到64.4%,课程则以多媒体为主。在文科类中经管系的依存度最高,开设的课程以数据库方面为主。
  为了了解各专业的情况,在2010-2011学年课表系统中,有78个专业,图3为按专业统计的前10名的情况。在论文联盟http://图3中说明有的学院虽然整体在机房上课的比例不高,但是某些专业与计算机的依存度还是比较高的。
  4与“计算机能力有关”的课程分析
  为了了解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有关的情况,对2010-2011课表中1608门必修课(37914条记录)和384门选修课(801条记录)进行了分类分析。与计算机基础能力有关的必修课程共有36门,选修课有20门,这说明学生希望通过选修来提高计算机使用水平的动力是比较足的。图4和图5分别为按计算机能力分类后必修课、选修课情况。

 在图4中,可以看出图形图像、多媒体、网页制作相关的内容我校开设得比较多,这符合现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后的现实需求。在图5中,学生选修课程的情况也比较类似,对比“计算机基础教学白皮书”中的内容,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对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类的课程选择得比较少。这说明在高职学校,x课程的设置更偏重于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三方面。
  5高职计算机基础“1+x”课程的思考
  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的教学基本可以得到保证,约40~60课时。“1+x”课程体系中的其它若干门课程的设置和运作则处于“百花齐放”的状况,实则没有比较好的落实方式。与普通本科院校对比,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1)高职类“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高职教育已经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无庸质疑,可惜的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定位略显不足,在“非零起点”、学时限制、以及就业压力等问题下,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是一门必修的入门公共课,面对不得不一再压缩的课时,要完成“1+x”课程体系的难度是比较大的。这就需要学校各方加强沟通,在教学目标、课时保证、课程实施等方面统一认识。
  2)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白皮书:高指委白皮书中“1+x课程设置方案”的提出,以及教学基本要求的“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层次,为高职类学校设置各自的“1+x”课程起到了很重要的参考作用。但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相比,“教学基本要求”的差异性是比较大的,那么,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如何合理设置“1课程”的教学内容,保证所有学生都具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何设置和运作“x类课程”,满足学生对不同应用领域计算机技术的需求?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各高职院校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解决,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意见,因此,我们希望在借鉴普通高校白皮书的基础上,能推出高职院校版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白皮书。
  3)高职计算机基础“1+x”课程的设置:高职课程的基本思路是“理论够用、注重实操”,课程的设置与区域就业、实用程度联系更紧密,各校不同。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课程内容和难度与学生能力相适应,让学生学得懂、学得会。以我校为例,我校“x课程”的学习情况,从图5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学生对程序设计、数据库等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课程选修得比较少,虽然这类课程在计算机专业的人士看来,对学生以后在计算机方面的发展更加有利,但应充分考虑到本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高职“1+x”课程设置为多层次,给学生选择的自由是非常必要的。
  4)高职计算机基础“1+x”课程的实施:有了好的课程体系之后,如何落实实施则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各学校在学分选择、成绩认定方面有相关配套政策。如果选择摄影、篮球和选择一门计算机的“x课程”的条件相同,部分学生可能会选择容易获得学分的课程,这样就不能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6计算机基础“1+x”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根据我们对全校课程的具体分析,一方面我们对“1课程”的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增加了photoshop部分,另一方面对“x课程”进行了调整,主要课程是有关多媒体与网页制作方面的内容,增加了不需要太强编程能力的基于cms的网站设计课程,兼顾程序设计和数据库内容,具体包含以下课程:多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媒体课程(photoshop、flash、premiere、多媒体项目制作)、程序设计(vb、c)、网页设计(dreamweaver静态网页设计、asp动态网站设计、基于cms的网站设计)、常用工具软件(计算机维护、excel高论文联盟http://级应用、常用办公软件)、数据库基础(access、sql server)。
  为了保证该课程体系能正常运作,我们建议我校教务处对学分进行分类,要求学生的选修课中必须选择一门“x课程”。通过学校的选修课平台,学生可以较为完整的了解我校计算机基础有关的课程体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以此来保证整体课程体系得以有效的实施。
  7结论
  该文通过对全校真实的课表系统进行分析,一方面使得一线教学老师能清晰的了解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本校所有课程中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了解不同专业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有助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衔接。同时也可以为学校领导的决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有助于本校计算机基础“1+x”课程的设置和实践。
  高职计算机基础“1+x”课程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从宏观上看,需要整个高职院校的指导性教学基本要求,从实际教学看,除了一线教学老师的辛勤努力之外,高职院校领导以及教务处的重视是课程体系得以实际实施的有力保障。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