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广播评论是新时期广播宣传新亮点。广播评论贵在贴心,因为只有与听众贴心,听众才会收听你的评论,从而接受你的见解和意见。广播评论要做到贴心,就必须平等地对待听众,真诚地爱护听众。必须用听众的语言,说听众关心的事。
关键词:广播; 评论; 宣传
1 广播评论成为新时期广播宣传新亮点
广播评论是广播新闻评论的简称,是广播电台阐述对于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的认识、立场、观点的文章。它的日常播出量没有新闻报道那么多,但为数不多的广播评论却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力。广播评论是广播电台的旗帜,它对很多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分析,直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引导社会舆论,鼓舞人心,指导社会生产实践。
新中国广播评论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它一直是与报纸评论有着化解不了的亲缘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在广播新闻风头甚键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不管是中央人民广播台还是各省市,甚至县、区、乡的电台或者广播站,播出的大量的评论,基本上都是来自报刊上的。“文化大革命”中,广播评论更大量地是直接取自“两报一刊”社论。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种局面才有了根本的改变,广播评论的个性特色才真正提上重要日程。这时的广播评论除具有报纸评论的样式(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等)外,还出现了录音述评、广播谈话等自己独特的样式。
进入新世纪以来,广播媒体逐渐由录播转为直播,广播传播具有的快捷迅速的潜力得以释放,广播报道正在进入连线报道时代。广播报道的提速也为广播评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不仅催生了多种新的评论形式,比如主持人评论、评论员连线评论、嘉宾以及听众的互动评论等。也大大增强了广播评论的时效,尤其是在现场直播过程中穿插主持人(或记者)的即席点评或口播预先准备好的评论,可以称之为最具时效性的评论节目。
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不同利益互相交织,不同观念相互碰撞,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层出不穷。新闻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必须要对社会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新矛盾、新事物及时梳理、解读和引导。这为广播评论的发展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媒体的竞争也为广播评论的发展提供了外在推动力。这几年,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扩张很快,新兴的网络媒体也迅速崛起,独家新闻已经很难获得。有专家指出,现在新闻工作已进入“观点新闻”的时代,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正成为一种公众需要,观点成为报道对象的一个重要主体。在广播媒体丰富多彩的新型节目形态中,广播评论的应用,成为提高广播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据央视-索福瑞对南京台五个系列台10套节目的调查,这个台13个新闻专栏评论节目受众忠诚度达到65%以上。辽宁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麻辣烫》,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的《热点评说》都成了当地的招牌节目。2010年4月底,FM89杭州新闻广播倾力推出《连线快评》,这档全新的评论节目邀请杭州城乃至北京、上海等地的资深媒体人、大学教授、公务员、各领域专家、学者等,组建了“新闻89评论员专家智库”,全天早8点到晚8点的12个整点点位,用连线方式,请评论员对刚刚发生甚至正在发生的热点新闻事件做作短小精悍、形式活泼的点评。曹景行、闾丘露薇、李承鹏等知名评论员均亲自为节目发声。2011年湖北新闻综合广播树起打造“有思想的广播”的旗帜,确立了“声音记录时代,思想引领生活”的传播理念,在《焦点时刻》、《时事大家谈》等评论性节目中,用具有鲜明倾向性的媒体思想和媒介观点解读新闻事件。可以说,广播评论正成为新时期广播宣传新亮点。
2 广播评论应该在贴心上下工夫
广播评论虽然出现多元化的评论员队伍,但广播编辑、记者和主持人仍是基本的力量。编辑、记者如何写好广播评论?主持人如何打好评论腹稿?仍是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即使是特约评论员,也有一个与广播媒体的对接问题。那么,广播评论的创作应该怎样把握呢?
有人说,广播评论应该“短、浅、软”;有人提出,广播评论应该“平易近人”; 也有人提出,广播评论应该“贴近实际,力求新颖”。应当说,它们都有一定道理,是人们从不同角度得出的不同结论。但我觉得:广播评论应该在贴心上下工夫。这里的“贴心”,是指广播评论适应听众的心里需求,是广播评论写作者与听众之间心贴心的交流。因为广播评论与报纸评论不同,报纸评论可以留存,反复阅读。广播评论是线性传播,稍纵即逝。如果不能尽快抓住听众的心,听众就会关掉收音机。
那么,如何尽快抓住听众的心呢?
大家知道;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不同。新闻报道的主要任务是报道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用事实来反映现实生活,以一种无形的意见来启迪受众。而新闻评论是针对当前发生的各种典型事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从现实生活出发,进行评述说理,指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以有形的意见直接地指导人们的工作、思想和行动。新闻评论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增强自身的说服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马少华教授认为:“无法否认,新闻评论本身就是一种说服性文本;写作新闻评论往往有着强烈说服动机,也无不期待着说服效果;新闻评论的写作中,肯定会涉及说服的方法、伦理等各方面的问题。”( 马少华《说服传播理论与新闻评论教学的距离》,见《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04期 )
新闻评论既然是一种说服性文本,也就要讲究说服的方法,比如“以理服人”、“以喻动人”等都是常用的说服方法。但是,我们应该记住古人的名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美国一位学者罗·康克林说得更为直接:“你要想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就必须接近他,因为人是受感情摆布的动物。不错,我们有理智,可是我们并不受理智指引,而受感情指引。”(罗·康克林著《与人合作的秘诀》王新华译 新华出版社 1990版 P99)
所以,广播评论应该多在“贴心”上下功夫,以情感人。好的广播评论创作者应以自己的真诚给听众以感情上的触动,达到与听众感情上的共鸣。
广播评论“以情感人”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可能的。因为,广播传递信息依靠声音符号,音响和有声语言传播信息比文字传播更为直
接,音响和有声语言传递情感比文字传递更为生动。听众可省掉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为有声语言和真实音响的过程。上世纪30年代,美国第32届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从1933年3月5日开始在广播中发表“炉边谈话”,直接向全国听众阐明“新政目标”,引起举国上下的热烈反响,得到民众对“新政”的支持,罗斯福说服了美国人与他一起去克服困难,共渡经济难关,也证明了广播有声语言的巨大魅力。
3 广播评论如何做到贴心
广播评论要做到贴心,就必须了解听众,找准听众的心理需求,选择听众喜欢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广播评论要有针对性
广播评论的针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广播评论的论题是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二是指广播评论的立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现象或倾向,不能是毫无目的的空论。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的普及更使普通百姓的声音得以表达。所谓热点问题也就是一段时间内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广播评论抓热点问题作为自己的论题,也就意味着广播评论有较多的潜在听众关注。如果广播评论的立论能切中时弊,适应听众的心理需求,很多潜在听众自然就会变成现实听众了。比如:2002年8月,国际数学家大会在中国召开。被称为“爱因斯坦之后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时间简史》的作者霍金到我国参加大会,于是引发一场规模庞大的“霍金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广播评论《“霍金热”何时变成“科学热”》备受好评。首先这篇广播评论的论题是大家都感兴趣的热点。其次,这篇广播评论独辟蹊径,关注了“霍金热”中的另类:“在霍金报告时,有人呼呼大睡,有人中途退场,更有人交头接耳。卖弄读过的霍金‘秘史’。在他们眼中,‘霍金热’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附庸风雅的谈资。霍金一走,他们的内心马上又会被别的明星、别的猛料所淹没。”从而对“霍金热”进行冷思考:“如果我们把“霍金热”当成我们亲近科学、弘扬理性精神的契机,把‘追星热’升华为持久的‘科学热’,手摇轮椅来到中国的霍金就会不虚此行了。” 确实给人以启迪和深思。
3.2 广播评论要用实例说话
广播评论要做到贴心,还必须说听众熟悉的事、典型的事。
报纸评论可以务虚。通过讲道理,用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广播评论就不太适合,广播评论必须务实,要用实例说话。曾获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田”字新解》是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广播评论,评论针对的是违法用地的泛滥现象。评论开始不久就引用了一个山东泗水农民失地的事例:
如今,为了这个“田”字,44岁的泗水农民吴均平抱头痛苦,半年前,他家到2亩果园被县政府强行征用,没有补偿,也没有任何理由。
(出录音)吴均平“呜呜……没有地了,老百姓没地了怎么治?咱有地的时候地里栽点什么东西,一年卖个七千块钱,能供两个孩子上学,现在么也没有。”
这个事例是山东本地的真事,失地农民吴均平的哭诉声极有震撼力,“男儿有泪不轻弹”,一个40多岁的汉子当着外人的面哭出来,可以想见当事人心里的伤痛,而这个伤痛是由失地引起的;吴均平的哭声一定会有传染性,很多与他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也会默默流泪。可以说,这个典型事例胜过万语千言,也为下面的论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是这篇广播评论成功的重要前提条件。
当然,广播评论中也有理,但广播评论中的理离不开“事”,也就是说要以典型的新闻事实作为基础和依凭。广播评论更离不开“情”, “情”因事起。在广播评论的写作要求中。如何摆正事实与情理之间的关系,应该是首先要考虑和弄清的问题。事实是基础,事实是依据,评论是对事实的思考的产物,而感情是由事实生发而又有助于强化理性感染力和说服力的东西;因此,事实永远都是第一位的,而情和理是第二位的。所以,事实的选择很关键,要选择最典型的事实,要对事实中蕴藏的意义进行理性挖掘,寻找出事实当中的意义才是评论的目的。
3.3 广播评论要多用群众语言
广播评论是说给人听的。广播听众同报纸读者相比较,除了数量多,还具有层次多、平均接受能力较低,以及经常处于无意的半收听状态等特点。要为这些人提供多种信息和有效服务,就必须要与群众语言对接,多用群众语言。让一般听众都能听得懂,而且要有吸引力。
首先,群众语言是口语化的语言,广播评论的语言也必须口语化。具体来说,用词要用常用词,造句要用短句子。那些八股味十足的书面语不适合广播评论。群众的谚语、俚语、歇后语经过多年沉淀,饱含丰富的哲理,群众一听就明白,是最适合作为广播评论语言的。
其次,群众语言是形象化的语言,广播评论的语言也必须形象化。群众语言来自与生产、生活一线,是最生动、最形象的语言。广播评论工作者是可以从中吸取营养的。实际上,很多成功的广播评论就是运用形象化语言的典范。比如:1980年10月1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播的广播评论《决不允许有“特殊公民”》有这样一段:“有的地区、有的单位,还有那么几个官不大、权不小、惹不起、管不了的“小霸王”,他们把一再敲响的警钟当作耳边风,继续为非作歹,闹得很不象样子。”形象化的概括非常精彩,让人叫绝。
比喻是语言形象化的有效手段,也是广播评论中用的最多的修辞手法,很多广播评论的标题本身就是比喻。比如,“借火也能点灯”“莫把衙门抬下乡”“致富不能‘鸡啄米’”等。
3.4 广播评论要尊重、爱护听众
现代广播在传媒活动中扮演的是人的传播者的角色,因为不仅它的接受者是一个个具体活泼的人,而且现代广播自身也要充分体现人的个性和色彩,以使传、受双方能建立起良好的传播关系。
作为传播者,必须尊重接受者。这种尊重要发自内心,才能在语言上恰当呈现。一般的,广播评论开头要称呼“听众朋友”,中间要多用“您”,行文中禁用“要”“不要”等命令的语言。需要的话,可以多使用祈使句。因为祈使句是要求或者希望别人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事情时用的句子。这种句子把对方推向主位,含有尊重的意味。比如:“请你说声对不起!”、“让我们走出家门人人动手,以实际行动报答大树的恩情。”
作为传播者,必须关心爱护接受者。对一些问题的批评必须充满善意,有时甚至要为错误开脱,因为,稍有不慎,有些存在同样问题的接受者会发生联想,引起心中的不快。浙江经视新闻部主任、《新闻深呼吸》评论员舒中胜认为:“善意和理性在评论节目中是非常重要的,要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想想,换位思考,尽可能地给予理解宽容。”
总之,广播评论创作必须真诚,以自己的真心换听众的真心,听众也才会乐于收听你的评论,从而乐于接受你的见解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