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信息安全论文

电视新闻信息“异质化”倾向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2015-11-16 12: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电视新闻信息品质对新闻传播的“定性”与“指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闻信息的“异质化”将直接影响到新闻传播的导向性。那么,作为各级电视台立台之本的新闻节目该以怎样的信息品质面对受众的信息消费?换言之,新闻信息的品质与受众信息消费的结合点究竟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呢?笔者重点对新闻性的缺位、思想空间的狭窄、戏剧化的渗透等新闻信息“异质化”倾向进行案例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 异质化; 影响; 对策
对于中国电视产业的整体发展而言,目前正处在深刻转型的关键点上,那么,电视新闻媒体如何为受众提供真实可靠、公信力强的新闻信息成了当务之急,毫无疑问,新闻传播只有具备高品质的信息才能承担起舆论导向的作用。下面,笔者就电视新闻信息的“异质化”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及其对策谈谈一些意见和建议。
1 电视新闻信息“异质化”倾向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1.1 新闻性的缺位对新闻信息品质的影响
当下,许多地级台特别是县级台的许多“新闻”由于受新闻栏目不多、新闻栏目时长不够、时政报道量偏多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许多新闻由于得不到及时反映而变成旧闻。比如三明电视台曾播过这样一条消息:《我市新农合实现“即时结报”》。这条消息本来是在三明市人民政府出台新农合实现“即时结报”的利好政策的当天采编的,可惜当天的《三明新闻》由于被大量的时政报道所挤占,这条利好政策的消息就被耽搁下来,几天下来都是这种情况。结果一拖就是半个月,半个月过后,《三明新闻》播出这条消息的导语就变成了:“近日,三明市出台了新农合“即时结报”政策,免去了繁琐的医疗费申报、审批、补偿的程序,尤其是免除了患者往返于医疗机构与“合管办”的交涉和奔波之苦”,像这样本来是一条挺新鲜的新闻到头来成了“隔日黄花”的旧闻却大量充斥在各级电视媒体的“新闻联播”里,这样的新闻信息品质自然就大打折扣,违背新闻规律不说,就连新闻的公信力都深受影响,就受众而言,这项惠民政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会严重“缩水”。这个事例告诉我们,目前,充斥在新闻节目中的此类现象不在少数,应该说,当前我们急于提高的是新闻信息的社会共享程度,在这个意义上,新闻性是社会共享的信息源。的确,电视新闻“新闻性”的缺位进而导致其“社会影响的边缘化”这是一个值得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注意的问题。
1.2 思想空间的狭窄对新闻信息品质的影响
当下,“零距离”这个词已成为一种“符号”同质在各个电视媒体之中,自从南京台《南京零距离》的出现,“零距离”已成为民生新闻最好的代名词,许多电视台纷纷效仿,应该说,“零距离”作为民生新闻的最好尝试,它的确为中国电视新闻媒体刮起了一股股强劲的“民风”。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些“零距离”式的电视新闻栏目:南京台的《南京零距离》、安徽台的《第一时间》、成都台的《成都全接触》、福建台的《现场》、湖南台的《都市一时间》等等。这些民生新闻的相继出现,大多以平民化的视角,为受众提供丰富的节目内容,其中既有最新最快的突发事件和动态消息,又有实用的天气,市场等服务资讯,既有广受关注的医疗、住房、就业、城建等公众利益和社会发展的热点话题,还有市民日常生活遇到的烦恼琐事。应该说,从新闻的务实层面上看,它的信息消费及时、划算,也很亲切,然而,正是这一场场的新闻大战,也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问题,由于“零距离”追求的是更多资讯更快服务。这种“快餐式”的信息消费,容易出现题材雷同,内容程式化,琐碎有余,深度不足,而更重要的是,这类节目在现行中国电视媒介的体制下,由于地方电视台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有限的资源与生存条件,以及在受众需求的多重压力下,形成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现在很多电视媒体开辟的“零距离”、“直通车”、“第一现场”、“百姓看点”等民生新闻栏目,有一个共性的景观:“鸡飞蛋打面面观,街头巷尾样样全;客观纪录不走样,一年四季喧闹声。”纵观这样的“民生”和“现场”,受众的审视疲劳也随之而来,更谈不上还能留下多少思想的空间。
1.3 戏剧化的渗透对新闻信息品质的影响
随着电视节目传输技术手段、节目策划水平、节目包装技巧、节目制作理念的不断创新,各级电视媒体的电视节目,尤其是新闻节目在“可视”的层面上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口。其中以“说新闻”(渗入民谣故事加以软化)、“演新闻”(渗入曲艺音乐进行软化)等最为常见,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在表现形式上突出情节性、故事性、悬念感,在播报主持上偏重娱乐化。似乎一夜之间,媒体的新闻变得风情万种起来。凡是娱乐所需具备的要素,诸如戏剧性、离奇性等,在我们许多媒体的新闻报道中都一应俱全。比如某台播出的一条晚间新闻《插秧机田里“点播 ” 李老汉坝上“点头”》,这条消息说的是春耕时节,大量的农机具被派上用场,许多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李老汉出资雇用一位农机手为他的水田插秧,而他自己则在坝上“监工”,这条新闻的确传递了现代农业给农村带来新变化的信息。然而,由于这档新闻节目过于追求“好看”和“软化”,从标题的设置就可见一斑,节目中有意用“特效”放大了李老汉在坝上悠然自得的神态,有意加快了机插手“插秧”的神速,再加上配乐,让受众仿佛置身于有意策划的“农事影视剧”,而记者在现场的“摆弄”又成全了这个“农事影视剧”的完美。这条新闻的播出由于人为的元素过多(新闻娱乐化)使本来挺不错的一条新闻让人产生“失真”的弊病。
2 消除电视新闻信息“异质化”倾向的基本对策
2.1 寻找“变动点”,为新闻信息品质“保鲜”
“新闻是易碎品”,在新闻界很多人拿这句话说的就是新闻的“时效”和“时新”的重要性。新闻一旦过时就变成旧闻,所以从时效来说新闻“易碎”。比如笔者在上述引例中讲到的三明电视台《三明新闻》播出的《我市新农合实现“即时结报”》的消息当天采编好却到了这项惠民新政出台半个月之后才得以播出,新闻变旧闻在许多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中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种尴尬的局面真的无法改变吗?答案是否定的。笔者认为,要想呵护新闻“易碎”的一面,就必然要为新闻信息品质“保鲜”,而为新闻“保鲜”的重要一环就是善于寻找新闻的“变动点”,也就是说,在新闻时效的“易碎”中寻找“变动” 的弥合点。还拿三明电视台《三明新闻》播出的《我市新农合实现“即时结报”》的消息来说,要改变这条“新闻变旧闻”的尴尬局面,换一句话说,要让《我市新农合实现“即时结报”》这条新闻有“鲜度”,就必须从新农合实现“即时结报”的受益人说起,因为,三明市新农合实现“即时结报”的新政就出台的时间而言已经“不新”了,但受益者却在不断的“更新”,这就是保证这条消息仍有“鲜度”的突破口。为此,为了让这条已是“旧闻”的信息仍有“鲜度”,记者很有必要从这项新政的受益者入手,体现这项政策对病患者的“受用”,若当时记者以此为重新采访的突破口,切入“变动点”,就可将这条消息的导语“近日,三明市出台了新农合“即时结报”政策,免去了繁琐的医疗费申报、审批、补偿的程序,尤其是免除了患者往返于医疗机构与“合管办”的交涉和奔波之苦”改成“今天上午,从市第一医院病愈出院的农户姜玉宇老人没想到住院清单这么快就可以结算兑付,免除了他耗时耗力往返于医疗机构与“合管办”的交涉和奔波之苦,这么快的医疗服务效率得益于三明市新农合实现“即时结报”的新政出台。”从“近日”到“今天”看似两个字眼的改变,实际上就是一次防范新闻变旧闻的“新闻保鲜”行为,也就是说,任何一条新闻都有“时效”过期的尴尬。那么,作为记者就必须在新闻“事实点”的基础上,去寻找“变动点”,不断为看似过了时效的新闻寻找事实的“变动点”,努力为新闻“保鲜”,尤其是“时宜性”的主题性新闻报道更要从事实的“变动点”中去保持新闻的“鲜度”。
2.2 寻找“发现点”,拓宽新闻信息的思想空间
现在许多电视媒体善于运用“零距离”、“第一现场”等“面对面”的新闻报道方式使新闻信息更直观更具体增加了不少可视性,应该说,它解决了不少新闻信息“概念化”、“文本化”等诸多问题。因为,这样的报道就来自它眼见为实的“现场”,来自它“零距离”的一对一的“信息告白”,从新闻品质而言它具备“事实点”这个原点。比如,三明台曾经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三钢自主研发成功全国首创的PF线全自动翻卷机》,记者在“现场”的作为不可谓不强,整条消息记者以“直击”方式呈现了这个全自动翻卷机如何在现场发挥作用的“流水”过程,记者对现场的“忠诚度”可见一斑,这条翻卷机在记者的镜头里也可以说是“大显身手”。然而,就是这样“纯客观”的直击,最终给人的感觉还是拖沓了、琐碎了,究其原因就是记者不善于寻找“发现点”。为此,记者在这条消息报道之后,再次深入现场,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当得知这个全国首创的发明来自一线员工之时,记者如获至宝又报道了一条新闻《三钢:小发明 大效益》,说的是这几年三钢一线工人“经验出成果,经验出效益”的事实,这条消息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在一般人的眼里,发明与创造总是与高端技术人才紧密相关,然而,三钢新近投入使用的全国首创PF线全自动翻卷机却出自一线工人之手,这也是三钢今年第十个由一线工人研发的新产品,据了解,仅今年这些新产品就为企业带来直接和间接效益近千万元。”通过再度挖掘新闻信息,新闻信息的思想空间拓宽了,受众不再拘泥于“事实点”,而有了更深入的新闻背后的“信息”。
严格来说,我们在追求“零距离”的时候,更不能忘记“新闻现场”并不是一个关乎新闻体裁样式的专业性概念,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针对新闻媒介和新闻记者的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那种通过内容选择和报道方式来体现报道者服务公众、改变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角色功能的自觉认同和追求,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也便是我们呼唤思想空间的缘由。“要知道,一切原创的东西,都是独立思考的产物,一切有价值的反思,都是在保持距离中完成的[1]”。
2.3 立足“事实点”,保持新闻信息的原生态
的确,对于当今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倾向,也许打破了长期以来电视新闻的单调枯燥、教条死板的八股风,让新闻新了起来、活了起来,然而,我们应该透过这些光环看到新闻娱乐化现象的隐患。从长远考虑,看到存在的危机,才能降低风险度,保证媒介健康稳定地发展。有些媒体滥用娱乐,将娱乐低俗化,严重偏离了新闻原有的本质,让新闻变味变质,面目全非。其结果之一是重要事件的新闻性被弱化,新闻的客观真实性渐失,让人们不能准确地把握新闻事件的真实过程,过多浮华的娱乐因素扰乱了受众本身的思考能力和对事件的判断能力。“所以,电视新闻的长足发展之路并不是过分地强调新闻的娱乐化,而应该将重心放在新闻的本质上,在保证本质的同时提倡受众可接受的符合市场的多元运行模式[2]。”
参考文献
[1] 展江,李勇.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设计构思. 中华传媒网,2000(4).
[2] 罗明,等. 中国电视观众现状报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3):10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