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信息安全论文

深化专业内涵 加强语言魅力——对电视新闻节目

2015-10-16 09: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播音主持是新闻节目的喉舌,播音主持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新闻节目的质量。因此笔者从对新闻播音员播报方式、对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创新、播报的多样化、主持人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 播音主持; 创新
随着广电总局“禁娱令”的出台,各家电视台在规避不必要的风险的同时,纷纷把目光转向了创办新的新闻类节目,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和进一步提升成为热点,新闻节目能否打动人心、吸引眼球,各台各显神通。对于新闻节目中的核心人物——播音员、主持人而言,无疑有了更多地发挥专业技能和个人特长的机会。播报新闻不仅是报道事实、传递信息,它的魅力还在于新闻内容如何靠播音员主持人的话语使内容有深度、有力度、有感染力和时代特征。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新闻播音作品能以丰富的语言打动受众,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
1 对新闻播音员播报方式的再认识
近年来,播音员在播报新闻的意识上有所加强,但是在播报技巧上、在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新闻播音发展的角度来衡量,各台播音员已经开始寻找新闻播音的突破点和创新点。近几年中央电视台的改革也在大刀阔斧地进行着,如《新闻联播》播音员新面孔的不断出现,给传统的老牌新闻节目带来了一股清新、自然之风,节目的配音也趋于自然、亲切、生活化的语言。而地方台的新闻节目也在创新节目方式,有一个人播的,有两个人甚至三个人播的,方式五花八门,但是目的只有一个,吸引观众的眼球,满足观众的口味。因此,在继承与发展的要求下,我们归纳起来的新闻播报方式是:在语言的表达上,采取综合吸收的方式,博采众长,既要学习《新闻联播》的稳健大气,语言规范,不失中国国情的权威性和导向性,又要学习港台媒体的自然亲切、语速较快,有较强的口语表述。
播音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的任务是把文字稿件或腹稿,转化成目的明确的有声语言,播音员进行这项转化工作,是简单地出声念字,或是象说话般顺其自然,还是经过一系列的准备、酝酿,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再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形之于声?毫无疑问答案应该是第三个。语言要表达思想感情,还要发挥社会功能,给人以启迪和感染,因此,说话的人自己就必须在目的明确、具体感受的基础上由己达人,表意传情,或以事省人,或以理服人,或以情感人。
播音既然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必须要亲身参与节目稿件及串词的撰写或修改,变成适合自己播报的语言方式,使得对节目内容、主题能够充分把握,体会颇深;有体会就有了真情实感,于是在撰写文稿时就有了创作冲动,这种创作冲动逐渐加强、丰满,于是在播音与配音时就有强烈的播出愿望和责任感,思想感情会积极运动起来,情绪饱满,语言鲜明生动。通过生动的话语,态度诚恳、感情真挚,拉近了播音员与观众的距离,通过讲述新闻事件达到以声传情,和观众一起理解、感受事件背后所揭示的深刻的历史意义。
2 对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创新的再认识
对人或事或社会现象做出实事求是、合情合理的分析议论,是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应当具备的能力。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的言论无论长短都应该追求亲和力与公信力的有机结合,这正是主持人集社会性与人际性于一身的职业角色所要求的,也是主持人社会责任感和平易通俗的传播特色的集中体现。因此,我们归纳的新闻评论类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是:对人或事或社会现象做出实事求是、合情合理的分析议论,节目中主持人要从容自信,具备较深厚的知识底蕴,语言有较强的表现力,穿透力,感染力,简洁明了,生动耐听,整个节目节奏把握的较好,具备一定的临场应变和即兴发挥能力,坚持形式始终为内容服务,给观众传递大量的信息内容,在把新闻讲评清楚的同时,也保证了较大的信息量,并加强了观众的参与性。大众传播中的一种传播形态,就应表明其独有的使命、重要的责任、审美的价值、精品的意识。出于这种目的和促进播音主持业务不断创新发展的义务,我们有必要注意播音主持存在一些问题。
2.1 播音与主持两者概念要分清
播音员和主持人是不同的两种“角色”,虽然两者都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都是电视台联系观众的纽带,并且共同承担着宣传政策法令、传播信息、普及知识、提供多种服务等重担,但是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在身份、职责和交流方式三个方面都有所不同。播音员的职责是将文字信息经过二次加工转换为有声语言,就是把新闻读给受众听,是撰稿者和受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他们要把各种信息客观、准确、规范、严谨的传达出去。主持人则要在一次节目中“主持其事”,组织串联节目的各个部分,主持人始终处在与他人与众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之中。主持人是以真实的个人身份组织、串联节目内容,同时又能亲自参与节目并从头至尾在节目中起主导作用的单个的人。主持在语言的方式和处理上,表达的规则和显示上,与播音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二者也有共同之处,即真情实感的流露,状态积极的播与说。
2.2 播音创作要有激情,播出状态要积极,有播讲愿望
新闻播音是各台的旗帜,也是最难把握的播音文体,是对播音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全面考验。能不能在极短时间内把握新闻主旨,能不能准确清晰地向受众传达各种信息,取决于播音员的新闻敏感、政策水平、对新闻的领悟能力以及过硬的语言功力。目前播音员普遍出现的问题是:语言目的游离,语势平,语流涩,没有松紧疏密、高低起伏的变化,主次不分明,没有交流感和积极的语言状态,没有播报愿望,只是平铺直叙走形式般不出错地应付播音工作;或是被动地说别人写好的串词,对新闻稿件缺乏应有的关注和投入,激发不起创作激情;有的年轻播音员面对镜头比较生涩,没有心理感受,心里没内容,没有服务感。有的播音员过于稳重而缺少变化,强调了吐字发声而忽略了语流的变化。
2.3 主持人个人在节目中的角色定位
有些民生新闻节目有误区,倾向于单向式的个人表演和滔滔不绝,缺乏双向性地和观众的交流互动,形式大于内容,出现了“演艺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为风格而风格”,只从形式上标新立异,新闻消息成了“说评书”,在节目里随意调侃,显得油滑,离开了新闻消息类节目的本体特征,形式与内容不协调。主持人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角色,一心想展示自己的个人化而不是个性化,一些民生新闻 的主持人则以光头、穿唐装、拿扇子来彰显个性,突出自我,用的是观众给予的话语权而表现自我,角色定位错了,这也是创作形式的错误,主持人用技巧掩盖了真实内容,忽视了节目内容,喧宾夺主。我们应该牢记:观众主要看的是节目内容,而不是节目形式。
2.4 杜绝主持与配音“两张皮”现象
这里所说的“两张皮”,是指播音员、主持人在主持节目过程中,在演播室里的主持语态是一种风格,而在后期的片子配音中又是另一种语态,从而使节目内容听起来看上去有区别,不能达到语言形式和节目样式、节目风格的协调统一。
3 从播报的多样化看播音主持工作的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
目前,国内对播音和主持划分得还是比较清楚的,大体上说,播音是有稿播出,主持是无稿播出,即一个是播,一个是“说”。但是有些节目是播中有说,说中有播,甚至有的还有对话和朗诵,语言运用形式多种多样。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能够在区分播音与主持概念的前提下,自由运用各式各样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创作更完美,更经得起推敲,更能体现语言的美感,而语言美感不仅体现在作品中,同样显现在播音主持中,使播音主持展现出音色美、韵律美、和谐美,需要播音员、主持人对审美有更高层次的领悟和更深层次的体味,以适应日益丰富多彩的节目要求。从播报的多样化及业务能力的拓展上看,我们有必要提到播音主持工作的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以往在新闻行业内或观众中,总有一种看法,即一提“字正腔圆”就与“呆板生硬”划等号,一提传统就与照本宣科划等号,结果把僵化的、毫无创造可言的固定腔调扣在了传统播音头上,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为传统正名,首先,从专业层面看,播音传统是正确的创作道路,是明朗大气的中国气派,是扎实而灵活的基本功。其次,只有理解传统才能发展传统,才能改革创新,很多优秀播音员在节目中表现出的时代气息和现代意识,就是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相结合的重要表现。再次,传统本身在发展,它具有由过去出发,穿过现在并指向未来的变动性,播音员、主持人都是依托节目存在的,节目在改革创新,机制也在改革创新中,理所当然对播音主持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
4 从主持人的作用看其在传播中的责任
从主持人节目形态的现实看,主持人在传播中有话语权,而且在 节目环节的推进、深入,节奏的把控、现场气氛的调节等方面有实际的驾驭权。如何运用和处置话语权、驾驭权,以实现节目的传播意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主持人所说的话,是否坚持了正确导向,是否符合有关政策、是否合理、是否得体、是否符合中国优秀文化的传统,是否体现出真诚深刻的人文关系,能够产生何等社会效应,现场只有主持人自己控制,并且随时经受观众的检验。我们的主持人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先进文化,不可迷失方向,以浅俗低劣的东西取悦观众。必须清楚,随心所欲、肆无忌惮的调侃、戏说,是具有消极影响的,会使观众审美趣味狭窄化。
面对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倍感任重道远,我们的任务是广采博收、继往开来,培养出在新闻事件中勇于担当并善于发言的专门人才,
我们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克服浮躁心理,以平和的心态耕耘不辍,学习不止,不断创作出高质量的节目,为新时期的播音主持工作增色添彩。
参考文献
[1] 项延杰,赵艳波. 论播音员与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6).
[2] 谭宗琪. 浅议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声屏世界,1994(2).
[3] 宫昕. 论播音员与主持人的社会责任感. 记者摇篮,2011(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