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信息管理论文

完善信息科技治理架构提升IT风险管理水平

2016-03-31 13: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记者近日采访了广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发行”)信息技术部负责人徐徽,通过她的介绍可深入了解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规避之道。


  记者:为什么说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对于商业银行是特别重要的一环?


  徐徽:近年来,风险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主旋律,信息科技风险作为银行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这源于两方面的驱动因素。


  一是内在驱动因素。目前信息技术已深入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几乎所有的改革发展任务都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不管是业务的发展,还是管理的提升,都需要信息技术的配套支持。但是,信息技术固有的风险,包括信息系统软硬件本身的脆弱性、数据集中导致的风险集中等,是客观存在且难以完全规避的。由于技术原因造成区域性和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进而带来严重的社会影响,在国内外都有很多案例。因此,信息技术在促进银行业务发展、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也使银行业务面临巨大的安全隐患,信息科技风险牵一发而动全身,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关系到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管理活动的稳定,应该得到而且已经得到了所有商业银行的重视。


  二是外在驱动因素。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机构对于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监管要求越来越严、越来越细。银监会2009年3月下发的《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从IT治理、风险管理策略、信息安全、开发测试和生产运行管理等方面对商业银行提出了具体而细致的风险管理要求,对于商业银行加强信息安全管理、防范信息技术风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银监会将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纳入现场和非现场监管,大力开展信息科技风险现场检查,对商业银行的信息科技风险防范工作提出了更髙的标准和要求。监管力度的加大,促使商业银行针对信息技术风险防控制定出更强有力的措施,不断提髙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水平。


  在上述内部要求和外部环境的双重要求和驱动下,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信息安全管理成了各行科技工作的主题。


  记者: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信息科技风险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


  徐徽:要严控信息科技风险,就要先弄清楚风险的来源,并根据不同来源对症下药。概括来说,信息科技风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自然原因导致的风险,包括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的风险,这类风险往往很难主动防范,只能被动防御,通过事前建立完善的业务连续性方案和应急预案,事后及时启动应急方案和补救措施来弥补;二是系统风险,是由信息系统相关软硬件的缺陷引起的,包括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老化、系统软件缺陷、应用软件开发测试质量缺陷等,需要通过改善软硬件环境、完善应用软件来防范;三是管理缺陷导致的风险,是由管理制度的缺失或组织架构的制衡机制不完善引起的,需要从IT治理架构和管理机制上弥补管理和制度的空白及漏洞;四是人员违规操作风险,是由人员有意或无意的违规操作引起的,需要加强员工的安全培训和操作培训,提髙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操作水平。其中,后三类风险需要以主动防范为主要安全管理措施,要建立风险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机制。


  记者:为保障银行业务的安全,广发行信息科技风险管控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徐徽:严控风险是我行2009年工作的主旋律之一,这也是行长辛迈豪在1月全行工作会议上确立的指导思想,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定位就是“加强信息技术风险管控,将信息技术风险纳入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是2009年全行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是优先投入资源、重点保障的工作目标。由此可见我行对于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重视。


  现阶段,根据我行技术和管理的实际情况,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采用“广度优先、逐步提升”的策略,重点在管理、技术、人员等方面提升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建立管理与技术结合的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防范。具体说来,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开展信息安全工作。


  第一,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和信息安全纳入我行五年科技战略规划的实施目标。为了提髙信息技术整体核心竞争力,提升信息技术对业务战略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支持能力,我行于2008年完成了五年科技战略规划目标和实施路径的制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和信息安全是科技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科技规划中明确了信息安全工作的中长期目标,定义了信息安全机制建设、信息安全相关系统和管理平台建设等多方面的信息安全管理实施路径,我行在未来几年内将根据科技规划的实施路径逐步开展信息安全建设,提升信息风险防控能力。


  第二,完善信息科技治理,大力开展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建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基础。以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信息安全管理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认为部署了髙性能的硬件设备、实现了双机热备份、做好了生产运行风险控制,就算完成了信息科技风险控制的工作。其实不然,因为信息安全不单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只有持续完善信息科技治理架构,从组织架构和制度等管理层面采取防范措施,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安全管理的目标。我行在信息科技治理方面的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认真学习和领会监管机构对信息技术风险控制的要求,吸收借鉴同业经验,将监管要求和同业经验转化为行内工作规范,建立系统完善的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机制,建立了三道防线、三个小组和三项机制。三道防线是明确了信息技术部、合规部、稽核部为主体的信息技术风险三道防线的职能分工;三个小组是成立了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应急处置小组和支持保障小组,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三项机制是信息技术风险管理保障机制、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及信息技术风险应急处置机制。

blob.png

  其次,建立健全信息科技规章制度。为了做好制度建设,我行信息技术部专门制定了《科技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明确了信息科技相关制度制定、修订、废止的流程和审批制度。在管理办法的指引下,切实抓好制度建设,近两年每年制定、修订的制度都在20项以上,形成了总数达到60余个的全行科技规章制度体系。同时加强制度的宣讲、检查、整改机制。对于新建立的制度,制定一项,宣讲一项,检查一项,违章整改一项。再次,加强信息安全队伍建设,提髙员工信息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和水平,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髙素质的信息安全管理团队。去年我行在总行各部门和各分行科技部设立了信息安全岗,专门负责组织、落实本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为了提髙信息安全岗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我行与广州市信息安全协会共同设计了培训课程,组织总行信息安全岗人员和总行信息技术部相关岗位人员分批参加了信息安全继续教育培训,实现总行信息安全岗满足《广东省公安厅关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实施办法》中关于持证上岗的监管要求,今年将实现分行信息安全岗全部持证上岗。我们同时认识到,信息科技风险防范不仅是信息安全岗的事情,而且是全体员工的基本任务。因此正在组织编写全员信息安全手册,对于桌面电脑安全、信息保密等基础信息安全知识开展普及教育,届时将人手一册,确保全体员工了解并遵守信息安全管理要求。


  第三,采取有效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手段防范和化解信息安全风险。首先,持续开展信息科技风险检查、评估、整改这一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工作。一方面认真开展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工作,通过审计发现制度、流程、操作等方面中的风险;另一方面积极组织信息技术部的风险自查,每月定期开展总分行数据中心机房现场检查,每季度开展数据库操作、用户管理等髙风险操作的专项检查。根据审计要求和自查结果,严格落实风险整改工作,将整改任务落实到每季度、每月、每周的科技工作计划中。同时逐步扩大风险检查的广度和深度,主动发现并积极防范风险,通过风险整改实现持续改进。其次,严抓四方面的生产运行安全管理工作: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化解机房环境、硬件设备等基础设施的风险;二是建立和完善灾难备份中心,做好业务连续性建设;三是提升运行管理的水平,推进运行流程化和集中化管理,防范操作风险,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四是完善应急预案,积极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切实提髙风险防控水平。


  记者: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有时会影响效率,您如何看待这两个因素的平衡?


  徐徽:我们必须承认,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确存在影响效率问题,信息安全风险控制与系统研发、资源整合、运行管理工作效率之间往往存在矛盾,严格的风险控制经常意味着效率的让步。“信息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即使发生概率极低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必要时,效率要为风险管理做出让步。为了控制信息风险管理和其他科技工作效率的平衡,我行的总体原则是“风险管理优先,兼顾效率”,对于信息科技风险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有方法、有步骤地控制和整改。优先整改髙风险事项,必要时牺牲效率;对于风险不髙的工作,统筹安排整改工作计划。


  总之,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是科技工作永恒的主题,信息科技风险防范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改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全方位的管理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只通过某些技术方案或某项管理措施解决。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新的信息科技风险会不断滋生、升级,信息科技风险防范的手段也应随之不断更新、改进。我行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的工作方法需要优化。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是一项持续、长久的工作,我们将努力构筑坚实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动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切实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持续有效的运行,进而保障业务连续性,支持业务的发展。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